陳宇鑫
(福州職業技術學院 交通工程系,福建 泉州 350108)
關于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陳宇鑫
(福州職業技術學院 交通工程系,福建 泉州 350108)
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學生對思政知識、理論的理解比較困難,興趣不大。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大學生思想教育迎來了更好的發展契機,各種形式的新媒體為大學生思想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及多元化平臺,學生的學習時間更加自由。本文對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進行探討。
新媒體;大學生;思政教育
進入新媒體時代后,數字雜志、報紙以及網絡博客、微博等媒體形態逐漸普及。豐富的媒體形式不僅能夠為人們提供多姿多彩的網絡咨詢,還能夠為當代教育提供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及多元化教學平臺。大學生是新媒體的直接使用者和傳播者,新媒體為他們帶來學習資源、網絡資訊的同時,也有很多負面思想的影響。新媒體時代下的負面信息傳播速度更快,對學生的思想侵蝕更加嚴重,這對大學生思政教育提出了更加嚴峻的要求。如何能夠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更好地開展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成為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研究的重要課題。
1.傳播信息的“泛化性”
傳播的“泛化性”主要是指傳播層面的泛化。層級化是傳統媒體傳播信息的特點,所謂層級化就是媒體對信息的傳播都具有一定的邊界,并非所有信息都可以被傳遞。傳統媒體中只存在著兩種群體,一是消息的發布群體,一是消息的接受群體,這兩個群體之間是不相通的,各自在各自的群體內生活。新媒體的出現形成了一個新型的傳播模式,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不再有接受者與發布者不能同時存在的現象發生。
2.傳播信息的“碎片性”
所謂的碎片性,是針對泛化性而言的,是指新媒體在傳播信息的時候,會以碎片的形式表現出來,并通過新的媒體整合起來,加倍發揮其影響力。傳統媒體時期,少數傳播媒介掌控著整個社會的宣傳輿論內容,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傳統媒體的市場份額不斷收縮,信息的權威性和傳播效力不斷降低。在社會轉型過渡期,權威信息和平民之間的距離不再遙遠,每個階層的人獲取信息的渠道和速度是一樣的,更多的人在新的信息傳播平臺方式下獲得了更多的滿足和自我個性的表達方式,更多的平民明星通過新媒體出現在大家的面前,全新的信息溝通形式刺激了全新的人類生活方式的產生。
1.新媒體影響大學生的交往方式
當代大學生通過E-mail、qq、博客、微信等新媒體的使用,使人際交流更加便捷,更能實現信息的傳播與共享。新媒體的一大優點是能夠達到信息發布者的匿名性,從而很好地保護信息的發布者不被外界打擾,自由地與人分享自己的想法與感情。但新媒體的虛擬性特點,也容易使大學生在虛擬世界中放縱自己,減少與現實世界的交流,從而爆發矛盾與事故,這是高校教師需要重視與解決的重要課題。
2.新媒體影響大學生的學習思維方式
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許多變化,原本只能夠通過圖書、報刊查閱資料,而現在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進行隨時隨地的學習。大學生可以通過新媒體展現自己的能力,探索自己的長處,學到一些在課堂中學不到的東西,但通過新媒體學到的知識有時也會給大學生帶來消極的影響。
3.新媒體影響大學生的個性形成
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沒有完全成熟,新媒體的迅速興起將會對大學生產生很大的沖擊。一些只言片語式的思想侵蝕著大學生的頭腦,他們很容易接受一些負面的東西,從而改變自己正常的生活軌跡。很多大學生因為對一些新奇事物著迷而放棄學業,最終導致降級或者開除。
(一)大學教育管理者要掌握技能、提升認識、轉變觀念
第一,用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要有的放矢。在使用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要把握好開展的方向。不論做任何事,只有找對方向才能夠成功。如何在思政教育過程中把握好使用新媒體的方向?首先要觀察學生對新媒體的使用情況以及應用程度,以此決定引進新媒體的范圍。隨著新媒體使用人數的增多,其應用價值也會被放大,這時候就需要正確應用新媒體來傳遞正能量。
第二,要熟練使用網絡語言和網絡思維。隨著新媒體的迅速普及,社會上出現了很多網絡語言和網絡思維,如“藍瘦、香菇、你造嗎”等。網絡語言和網絡思維的出現,要求大學思政教育教師實時掌握這些語言,能夠明白學生在說什么,然后借助網絡虛擬世界并結合自己的思想教育方式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所面臨的問題。
(二)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
1.發揮學校作為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主陣地作用
隨著新媒體的日漸普及,很多教師可以結合新媒體來傳達自己的教學目的。在高校中開展新媒體教學,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新媒體工具,還為學校找到了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減輕新媒體對傳統教學的沖擊,提高教學水平。
2.造就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良好環境
造就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良好環境,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一起努力。首先,社會中應該形成“新媒體是傳播正能量和正義思想的平臺”的風尚,這會為新媒體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其次,學校作為大學生生活學習的根據地,應該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具有良好媒介素養的教育平臺,這需要學校引進先進的技術和師資力量,以及適合大學生學習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最后,對于新媒體的出現,家庭應該持有樂觀積極的態度,主動學習新媒體技術,為與孩子的進一步溝通做良好鋪墊。
3.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
作為媒介素養教育中的主體,學生會帶動身邊的同學以及朋友養成培養媒介素養的習慣,大家共同進步。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大學生對新媒體信息的甄別能力,同時加強自己發布信息的責任。
人類社會已全面進入信息化時代,網絡對人類生活所帶來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新媒體作為網絡時代的產物,是各種網絡信息的載體及傳播平臺,來自新媒體的信息有優有劣,人們應正確篩選和過濾這些信息,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新媒體的優勢,推動社會的發展。大學生思政教育也是如此,教師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為思政教育提供支持和幫助,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1]安瑞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社會熱點問題的重要作用探討[J].長江叢刊,2016(25).
[2]劉先長.淺談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隊伍的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2016(4).
[3]孟翔.現階段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理論觀察,2014(12).
[4]祁承勇.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黨史博采(理論),2015(5).
[5]董穎,李鷹.論如何有效發揮專業教師在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亞太教育,2015(21).
G641
A
2095-7602(2017)09-0132-02
2017-04-27
陳宇鑫(1988- ),男,助教,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