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于欣 曹玉霞
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大學生MOOC學習行為分析
——以鄭州科技學院為例
黃于欣 曹玉霞
隨著MOOC發展,越來越多的教育者傾向于借助MOOC平臺,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發掘學生個性化學習差異,為高校教學改革提供理論依據和數據支撐。鄭州科技學院作為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借助超星慕課平臺實施了《應用文寫作》和《魅力科學》兩門課程的MOOC教學,通過分析該平臺下學生學習行為記錄,從學生學習類型、學生登錄次數、學生觀看視頻三個方面著眼,挖掘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MOOC教學下學生的學習行為特點,為推動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信息化教學提供決策依據。
應用型本科高校 鄭州科技學院 超星平臺 MOOC教學 學習行為
隨著時代的發展,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在教育領域蜂擁了很多為全球用戶提供課程和教育服務的大型網絡平臺,MOOC就是其中的代表。MOOC(慕課)即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由加拿大學者BryanAlexander和DaveCormier于2008年提出。MOOC的出現不僅僅是web2.0時代的應用創新,更是教育模式和社會變革的源泉。2013年至今,伴著以edx、coursera、Udacity為代表的慕課平臺不斷增加,國內外眾多知名高校在慕課平臺上免費開放自己的優質課程資源,全球學習者均可自由訪問。這一教學模式與傳統的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均不相同,不管是從學習者種類、規模,還是從教學資源建設上都具有天然的優勢,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MOOC的開放性、社交性、自組織性、碎片化學習等特點更是迎合了當下學習者的特點,大大增強了線下學習者的獲得感。慕課以其獨特的共享優勢,使教育機會和教育公平變為現實,并得到廣大學習者的高度認可,近千萬用戶通過網絡學習優秀大學的優質課程,世界范圍內大規模在線教育時代已經到來。
2013年開始,中文課程首次登陸國外MOOC平臺,并逐步探索建立符合國情的MOOC教育聯盟。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明確將促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領域優秀數字教學資源開發與應用納入到2014年教育信息化重點工作中。從此MOOC在中國迎來了一個黃金發展時期,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愛課程、中國地方高校慕課聯盟等MOOC平臺紛紛涌現。不管是從MOOC學習人數還是從MOOC課程數量都獲得了快速的發展,但是國內MOOC開展主要還是集中在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211、985高校,而作為高等教育重點力量的民辦高校卻鮮有參與的,而且民辦高校學生和985、211以及普通本科高校等學生相比,升學成績相對較低,求知欲望和自我約束能力都較公辦高校低,但是在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等方面又較快。這些特點也導致在民辦高校中開展MOOC教學學生在學習行為上具有鮮明的特點。
因此,在民辦高校中開展MOOC教育實踐,并通過對海量學習者和多樣化的學習群體進行分析,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習者的學習行為進行精準測評,提高MOOC學習效果和課程價值,勢在必行。
民辦高校在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的膨脹式發展后,在教育教學等多個方面暴露出了很多問題。首先就是生源減少,民辦高校生存主要依賴于充足的生源,而隨著高考人數逐年下降,發展速度較慢,無法跟上社會發展的高校逐步被淘汰。除了外部壓力之外,也暴露了內部經費來源不足、課程建設滯后、師資力量薄弱、管理模式僵化等多個方面的問題。導致部分民辦高校嚴重同質化,無法提煉自身特色,缺乏核心競爭力,這些都為民辦高校的管理者敲響了警鐘。
(1)師資力量薄弱。目前我國內地高校共2742所,重點大學131所,普通本科高校621所,民辦院校和獨立院校共701所,高職高專1289所,民辦院校和獨立院校占高校總數的25.6%。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參與者,卻因待遇和社會認知等限制,難以引進高水平人才。師資力量不管從師生比還是學歷結構等更無法與985、211等一線大學相比。
(2)課程建設滯后。另外民辦高校多定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但是適用于應用能力培養的教材相對缺乏,大部分教材仍然沿用傳統本科高校的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課程內容缺乏針對性和實踐性,這種教學方式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上課玩手機的比比皆是。另外教學資源庫建設不足。由于教師數量較少,教師教學任務都較大,主動進行教學創新和教學改革動力不足,這也導致教學資源庫更新較慢。另外高水平高學歷的教師數量缺乏,985、211等高校的優質教學資源無法應用在民辦教育中。
(3)學生學習需求提高。民辦高校大學生與普通公辦相比,學生出路更少,研究生考取比例較低,大部分學生選擇就業或者創業。所以在校大學生不再抱著混學歷的思想,而是渴求在大學期間獲得就業所需知識和能力,所以在課堂教學之外,他們渴求更多的專業素養和自我能力提升課程,希望能夠掌握本行業最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這種新增的學習需求和多樣化的學習動機導致學生更多依賴移動互聯網進行學習。
MOOC的大規模普及打破了“名校的圍墻”,具備傳統教育模式所不具備的優勢。如教育模式的靈活性,優質教育資源的公平共享,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要求以及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碎片化學習理念,強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等。正如《中國青年報》所刊 ,“MOOC將炸開大學的圍墻,炸醒昏昏欲睡的課堂,把老師和學生炸到世界幾百年來最深刻的教育變革浪潮中去跳舞”,并稱這場將于變革為“MOOC風暴”。MOOC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民辦高校目前的困境。因此在民辦高校中開展MOOC實踐勢在必行。
MOOC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與傳統課堂有較大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課程資源豐富,學習者不再局限于教學計劃中的學習內容。(2)學習者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課程進度和知識點自己獨立設計,滿足學習者個性化學習需求。(3)MOOC不再以45分鐘作為標準課堂,而是按照課程知識點進行設計,每節課在10-20分鐘之間。(4)MOOC提供了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平臺,可通過互聯網與所有參與本課程學習的學習者進行交流,擴展了學習者的學習交流空間。(5)MOOC評價更集中于過程性評價,而不再集中于期末考試成績。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其相關的學習行為如視頻觀看次數、互動次數、學習流程等都會以豐富多樣的數據形式記錄下來。
本研究數據來源為鄭州科技學院2015學年利用超星MOOC平臺開設《應用文寫作》和《魅力科學》兩門課程,共有學習者6352人。平臺統計信息包括學生基本信息、登錄課程平臺次數、觀看課程視頻時長及反當比、學習成績、課程章節統計等信息數據,著重從學習者類型、視頻播放次數、學習時長三個方面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探索其利用MOOC平臺的學習規律。
(一)學生學習類型
在MOOC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因其人生觀、性格、學習經歷等不同,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學習行為,有的學生會把慕課當作傳統課程認真參與學習;有的學生把慕課只是當作在線的參或者工具,交互特點呈現不同步性和選擇性;還有一些學生只是把慕課當作檢驗其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的工具,因此他們很可能只做題而不看視頻。基于edx平臺開放數據的研究一般將學生定義為以下四類。一是注冊者,這些學習僅僅注冊了平臺,并未開始任何課程的學習,這類學生基本上都屬于無意義的學習者。二是觀察者,這部分學生完成了學習平臺的注冊,并點擊了“課件”“教學大綱”“教學進度”等內容,也就是說僅僅瀏覽了課程信息,并未展開深入學習。三是探索者,這部分學生完成了一半及以上課程的學習,已經對課程有一個深入的認識。最后一種是證書獲得者或者稱為堅定完成者。這部分學生能夠完成所有課程的學習,并且在學習結束之后順利通過課程測驗,獲得相應證書。
在本研究中,學生為鄭州科技學院2015級本科學生,從年齡、受教育程度和智力水平等方面來講,學生差別并不大,并且所有學員均需注冊成為超星MOOC平臺學員,而且要求其學習完成之后要通過相關測驗,該門課程才能達到合格水平。本研究根據學生最終獲得的評價成績可將其分為“優秀”“中等”“不合格”三個檔次。在“不合格”類別的學習者中,學習記錄較少,甚至有的學生根本沒有參加學習,這部分學生被稱為“濫竽充數者”;“中等”類別的學生其看視頻、提交章節測驗內容、交互次數和登錄次數等均處于中等,可能集中進行了幾次學習然后放棄,也有開始進行了學習,然后間隔很長時間沒有繼續學習,因此這部分學生被細分為“半途而廢者”和“懈怠者”,“優秀”類別的學生的特點是學習記錄多,并且很好的完成了課程學習,并且最終通過了課程測驗。這部分學生被稱為“堅定完成者”。
(二)登錄行為
通過對學生登錄行為數據表進行查詢統計等操作,可獲得學生登錄的基本情況信息,并獲取不同類型學習者登錄行為特征。選取《應用文寫作》課程為例,登錄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應用文寫作》課程登錄情況示意圖
圖1可以看出學生登錄情況總體上呈倒V字形, 其變化可以總結為3個階段:
(1)開課初期學生學習興趣較高,登錄次數能夠積極參與課程學習,在開課第8天達到最高峰,這也說明MOOCs教學能夠滿足學生多樣化和碎片化學習特點。
(2)從第8天開始后續7天,在線學生人數持續下降,在第15天達到這個階段的最低點。這說明學習者中的“半途而廢者”和“懈怠者”起初的熱情逐漸減退,并逐步退出課程學習。后來隨著測驗日期的臨近,又重新開始登陸平臺進行學習。所以這個階段應是MOOCs學習的關鍵階段,教師應在這個階段加強引導和考核,使其能夠獲得持續學習動力,并最終完成學習任務。
(3)從第23天開始,參與學習的人數持續下降,并最終趨于0。這也說明“堅定完成者”已通過前階段學習完成了課程學習,并逐步退出學習計劃。
從數據中選擇兩個典型學生。A學生屬于“堅定完成者”,從登錄次數可以看出A學生能夠在課程初期迅速進入課程的學習,并將學習活動均勻持續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最終通過章節測驗,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如圖2所示。B學生屬于“濫竽充數者”,在課程初期并沒有很好的投入課程學習中,直到課程快要結束時,利用2天時間集中登錄學習,短時間突擊學習并不能帶來良好的效果,使得學習流于形式,最后測驗成績也不合格。如圖3所示。

圖2 “堅定完成者”登錄次數分析

圖3 “濫竽充數者”登錄次數分析
(三)視頻觀看行為
通過對學生觀看課程視頻行為數據表進行查詢統計,可獲得學生觀看課程視頻的基本情況信息。選取《應用文寫作》課程為例,學生最長視頻觀看時長為394.2分鐘,平均觀看時長為127.8分鐘,選擇移動客戶端觀看視頻的占學生總數的87.89%,僅有12.11%的學生通過PC客戶端登錄觀看視頻。學生平均在線時長為184.8分鐘,也就說明學生在線時,將近70%的時間是在觀看視頻。為了獲得不同類型學生視頻觀看行為特點,按照學生測評成績分別抽出“優秀”“中等”和“不合格”三個類型隨機選取部分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通過數據分析可知,“優秀”“中等”和“不合格”三個類別的學生在觀看課程視頻總時長基本相同,導致學習成績差異較大的主要是學生觀看視頻的頻率。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對待MOOCs學習的認真程度。走訪發現,短期內快速完成視頻學習的學生多直接播放視頻而并未真正的投入學習,而那些觀看視頻分散,且觀看視頻次數均勻分布于整個課程的學生則是能夠認真按照教學進度學習的同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本文首先介紹了MOOCs學習背景和研究現狀,然后探討了民辦高校目前教育困境及MOOCs在民辦高校中開展的必要性。最后通過提取鄭州科技學院利用超星MOOC平臺開展教學活動中學生學習數據,從學生學習類型,學生登錄次數和學生觀看視頻行為三個方面剖析了應用型民辦高校學生MOOCs學習行為。這為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開展信息化教學提供決策依據。
[1]趙榮,馬亮.MOOC的理性思考:興起、發展與未來[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4,37(2):9~14.
[2]李曼麗,徐舜平,孫夢嫽.MO O C學習者課程學習行為分析--以"電路原理"課程為例[J].開放教育研究,2015(2):63~69.
[3]蔣卓軒,張巖,李曉明.基于MOOC數據的學習行為分析與預測[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15(3).
[4]胡藝齡,顧小清,趙春.在線學習行為分析建模及挖掘[J].開放教育研究,2014(4).
(作者單位:鄭州科技學院)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MOOC背景下應用型本科教學創新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6-QN-168)。
黃于欣(1983-),男,鄭州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物聯網技術與計算機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