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常祿
摘 要:通過從激勵理論的視角對國有企業的分類改革進行研究,認為不同類型的國有企業具有不同的經營目標、社會功能和性質,因而具有不同的利益結構,需要分門別類建立不同的制度,以便因“企”制宜。這樣才能夠產生正確的激勵,提高國有企業的效率。
關鍵詞:國有企業;公益性;商業性;激勵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6-0009-02
本文從激勵理論的視角研究國有企業的分類治理。激勵理論是關于如何滿足人的各種需要、調動人的積極性的原則和方法的概括總結。激勵的目的在于激發人的正確行為動機,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充分發揮人的智力效應,做出最大成績。國有企業分類的目的就在于通過分成不同的類別,制定不同的監督考核標準,從而能夠有針對性、更有效地對國有企業進行治理,這樣會激勵國有企業的管理者和員工更加努力認真地工作,提高企業效率。
一、公益類國有企業的激勵
公益類國有企業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如公交、環衛、國防設施、公共衛生保健、義務教育等。這一類型的國有企業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有些具有非競爭性或者非排他性,在生產和消費的時候會存在外部性和搭便車行為。在生產最優社會產量的情況下邊際成本大于邊際收益,因而私人企業提供這類產品或服務會存在供給不足現象,甚至可能由于無利可圖,根本不會進入該領域。公共產品一般具有較大的正外部性,私人單獨提供無利可圖,所以激勵不足。這樣就需要由政府提供,或者由政府補貼和購買這些產品和服務。政府不會自己來生產和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通常是委托公益性國有企業來提供,這些公益性國有企業就不能以贏利為目的,而對這樣的國有企業的績效衡量標準應是公共績效,即向公眾提供高質量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是對其進行評價的依據。
公益類企業主要采取國有獨資的形式,條件許可的可以適當采取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形式。有些公益類產品和服務還可以通過特許經營、政府購買和委托代理等形式允許非國有企業參與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活動。通過這種形式把市場機制引入到公益類企業中,能夠較好地提高這類企業的效率,改變過去單獨由國有企業提供效率不高的弊端,為公益類企業提供產品和服務提供正確的激勵和活力。
由于公益類國有企業所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特殊性,分類后需要制定與其他商業類國有企業不同的制度來治理、監督和考核才更有專門性和針對性,才能夠對國有企業的管理者和員工產生正確的激勵。公益類企業的主要目標是保障民生、服務社會,通過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公共需求,其產品和服務的價格一般不能采取市場價格,而是實行政府定價和費率管制。這是因為,如果采取市場價格,那么公益類企業就可能追求利潤最大化或者成本最小化,從而降低產量提高價格,人民群眾的公共需求就可能得不到滿足。而采取政府定價和費率管制,并且政府要給予其足夠的補貼資助,這樣既能提供正常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又能彌補公益類企業的生產和服務的成本,為公益類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正確的激勵。
由于公益類國有企業的特殊性,對此類國有企業的負責人的考核就不能與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國有企業負責人制定相同的考核標準。公益類國有企業的負責人主要采取黨管干部和年薪制的原則。這是由于公益類國有企業不以贏利為目的,不能對企業負責人采取利潤分紅等獎勵措施,只能根據公益類國有企業是否完成應該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是否滿足民眾的需求來考核。這類國有企業的負責人也不能像完全競爭市場中的那樣由職業經理人競爭出任,只能通過黨和政府的專門部門對相應人選進行認真嚴格遴選,選聘合格的管理者。
對公益類國有企業,重點考核成本控制、產品服務質量、營運效率和保障能力,根據企業不同特點有區別地考核經營業績指標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情況,考核中要引入社會評價。對于公益類國有企業進行社會評價考核之所以重要,是由其產品和服務不同于完全競爭市場提供的產品的性質決定的。對于完全競爭市場的產品,消費者能夠根據企業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價格和質量決定購買與否,存在用腳投票的機制。如果對其產品不滿意,可以走掉,去買其他合適的產品。但是公益類企業提供的產品通常具有公共產品的一些屬性,消費上可能具有非排他性或者非競爭性。這樣的產品不是單個消費者能夠選擇的,無論其愿意與否,都只能被動接受,人民表達其對公益類產品和服務滿意度的機制不存在。而社會評價正是一種完全合適的表達機制,能夠讓人民表達出自已對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滿意程度,這為公益類企業生產最優的公共產品提供了正確的激勵。
二、商業類充分競爭國有企業的激勵
商業類競爭的國有企業所處的行業非常廣泛,包括制造業、商業服務業等, 是私人資本大量存在的領域。經過30多年的發展,這一領域的市場機制已經比較完善,處于競爭領域的國有企業必須承受市場機制的考驗。市場競爭機制是一柄雙刃劍,留下贏利的企業,淘汰虧損的企業,即優勝劣汰。換句話說,就是剩下效率高的企業,淘汰效率低的企業。這對整個社會而言是有益的,它會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產和服務效率。競爭中的企業必須時刻以利潤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為信條,這種生死存亡的威脅是企業不斷前進、提高效率的不竭動力,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正確的激勵。
商業類充分競爭領域的國有企業主要以贏利為目的,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為國家和人民創造更多的利潤。既如此,對國有企業負責人的考核就應該把企業的經營績效考慮進來。這一領域的國有企業的管理者應該考慮從職業經理人市場聘請,這樣的經理人通常具有較好的經營管理經驗,熟悉市場機制,具有較強的創新和競爭意識。另外,為了更好地激發管理者努力經營企業,可以考慮給予管理者一定量的利潤分紅或者股票期權等。這種強激勵手段會賦予管理者強大的動力管理好國有企業。
三、商業非競爭類國有企業的激勵
商業非競爭類國有企業是指除了充分競爭商業國有企業之外的國有企業。自然壟斷的國有企業處于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承擔重大專項任務的商業類國有企業基本處于非競爭行業。所以商業類非競爭國有企業分為兩類:一是自然壟斷性國有企業。自然壟斷行業具有規模報酬遞增和成本遞減的特征,如輸電、管道燃氣、自來水、鐵路運輸等。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社會福利,又保證企業不至于虧損,一般由政府指導定價。這類企業要以“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為原則積極推進改革。自然壟斷的國有企業一定要加強政府對價格的監管,否則其有抬高價格損害人民利益的負面激勵。二是主業處于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承擔重大專項任務的商業類國有企業。這一類企業大多承擔著特殊的任務,對國家具有重大的影響力,必須控制好其發展方向。這類企業要保持國有資本控股地位,支持非國有資本參股。保持國有資本的絕對控股地位是為了國家和政府能夠對這類企業具有完全的控制能力,畢竟這樣關系國計民生的行業不容許出現投機倒把等混亂局面。政府掌控該類企業的發展方向能夠激勵企業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另一方面,引入非國有資本進入這一類行業既可以充實企業資本讓行業發展壯大,還可以引入市場因素,激勵企業提高效率。
此外這一類國有企業具有經濟社會方面的多重使命,要合理確定經營業績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指標的考核權重,加強對服務國家戰略、保障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運行、發展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完成特殊任務情況的考核。雖然在面對多任務的考核時有些難度,但是合理地制定多維度考核指標能夠激勵這些企業更好更全面地服務于關系國計民生的建設事業。
四、總結
本文從激勵理論的視角對國有企業分類改革進行了分析。國務院國資委等負責部門發布的《關于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的指導意見》將國有企業分為公益類國有企業和商業類國有企業,其中商業類的又分為商業競爭性國有企業、主業處于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承擔重大專項任務的國有企業和自然壟斷國有企業。該分類是根據國有企業的不同目標、功能和性質等屬性進行的,具有較好針對性,使不同類型國有企業區別得以對待。根據不同類型的國有企業的功能、目標制定不同的制度,產生正確的激勵,能夠促使國有企業提高效率。
參考文獻:
[1] 高明華,杜雯翠.國有企業負責人監督體系再解構:分類與分層[J].改革,2014,(12).
[2] 駱家駹,李昌振.國有企業改革:分類、設計及實施[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