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凌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源于“疑問”,“質疑”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由此可見,“質疑”應成為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呢?
一、創設質疑氛圍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但是,目前的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還是串講串問,牽著學生走,沒有留給學生積極思維的空間.要將“質疑”引入課堂,首先,教師要更新觀念,明確提問不僅是教師的權利,更應該是學生的權利.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的基礎上,大膽質疑,積極探索.由于學生間存在著個別差異,在質疑問難時,往往不能提在點子上、關鍵處.這時,教師應以鼓勵為主,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激發他們質疑問難的熱情.如果遇到學生沒有問題或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應有意識地與學生互換角色,提出重點問題,同時,發揮小組協作精神,讓學生自由討論,嘗試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寬松、活躍的質疑氛圍.
二、教給方法,讓學生有“疑”可質
從心理學角度說,好問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求知欲的表現.教師要善于利用兒童這份天性,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把學習過程中有價值的疑難問題提出來.可讓學生這樣想:概念——為什么這樣表述?能否增加或刪改一些字詞?在概念內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質疑.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引導學生對分數含義的關鍵詞質疑,如,“為什么單位‘1的‘1字要加引號?”計算——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質疑.例如,在教學“一個數除以小數”56.28÷0.67時,可質疑“為什么一定要把除數轉化成整數,而不是把被除數化為整數?”應用題——列式的依據是什么?力求尋找更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學“分數工程問題”時,可問:“為什么可以用單位‘1來代替具體的數據.”教學時要鼓勵學生對任何一個問題都去探索,或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學生或教師一時也想不到的問題,這是學會質疑的關鍵.有時學生質疑的涉及面廣,顯得“多而雜”.這時教師要組織學生討論,哪些問題問得好,哪些問題不著邊際,不是教材的內容和重點,引導學生逐步由“多而雜”變為“少而精”.只要引導得法,學生就能有所發現,逐漸學會質疑.
三、明確目的,處理質疑、釋疑的關系
“疑難”對學生來說是暫時還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沒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學生發現、提出了問題,怎樣解決?這是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質疑是手段,釋疑才是目的.如果對學生的質疑置之不理,將壓抑學生的積極性,釋疑的方法不妥,也將影響質疑問難的作用.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輕易否定,如果把問題交給學生去討論,教師起組織作用,得出正確結論,必然會產生更深刻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平行”概念時,生問:“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內?”師:(若有所思)“是啊,這正是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研究的問題之一,這個問題誰來回答?”教師的話既肯定了這名學生的發問,又喚起了全體學生探索的熱情.
四、發揮主導作用,做好質疑
要使學生做到非“疑”不質,是“難”才問,教師要注意加以控制.
(一)時間控制
首先,要把握質疑的時機,特別在講授課時和新課結束后,讓學生質疑.其次,質疑時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才能有所發現.三是,準許學生有疑就問,不懂就問,不要怕打亂原來的教學程序.四是,要防止時間不夠,學生“問”一無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過場.
(二)對象控制
質疑問難要面向全體學生,“好、中、差”兼顧,尤其要鼓勵學困生質疑.學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問,這樣得不到及時補救,以后問題越積越多,更無從問起了.
(三)范圍控制
要保證質疑問難的質量,既要拓寬內容、范圍,又要進行范圍控制,不能漫無邊際,要做些思維方向的引導,讓學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學的知識點上.實踐證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學生提出有效的問題,這是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