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華
摘 要:中小企業家如何在企業管理中引入企業大學的雛形,初步建立起科學有效、符合企業現狀的培訓體系,文章認為,一是要領導高度重視,統一全員思想,樹立長期作戰的培訓觀念;二是要挖掘最佳實踐,培養內部講師,構架企業特色的知識體系;三是要建立培訓機制,引爆交流熱點,建設行之有效的分享平臺。
關鍵詞:中小企業 培訓體系 建設要點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2-263-01
近年,企業大學一詞風靡全球,所有的企業家都開始關注這一管理課題。世界500強企業的企業大學成功實踐也助推了這一波瀾,2015年,由馮侖、郭廣昌、史玉柱、沈國軍、錢穎一、蔡洪濱、邵曉鋒等企業家共同發起創辦湖畔大學,從第一期學員選拔到正式開課,更是引起中國企業家的集體圍觀。對于那些求知若渴、望洋興嘆的中小企業家,如何在企業管理中引入企業大學的雛形,初步建立起科學有效、符合企業現狀的培訓體系,筆者想就自己多年的企業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領導高度重視,統一全員思想,樹立長期作戰的培訓觀念
企業的短期經營績效,可以讓企業活下去,企業的長期知識管理,可以讓企業活得長久。企業培訓體系建設工程,是一個一把手工程,管理層的重視、支持甚至率先垂范,是培訓工作有效開展的源動力和發動機。同時,承擔培訓職能的人力資源工作者或專職的培訓管理者,也要從專業的角度上做好引導、管理和推進工作,確保全員認知保持一致。
我們也要充分認識到,學習是個長期工程,員工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點滴積累,長期堅持,持續提升。同時,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政府政策的導向作用,競爭對手的發展成長,企業內部競爭力的偏移,也會對我們的培訓方向和內容產生影響,這也要求我們的培訓要動態化地隨環境進行持續優化。
二、挖掘最佳實踐,培養內部講師,構架企業特色的知識體系
企業培訓體系構架的一大抓手是企業的業務最佳實踐。知識有顯性和隱性兩大類,顯性知識如大學課程、行業標準等,特點是能有效表達,可以很快地被受眾識別、吸收和應用;隱性知識包括洞察力、直覺、心智模式、難以表達的技能、技巧、經驗和訣竅等。隱性知識因為其存在形態的難以辨識和傳播的特性,以及對企業發展的特別貢獻而備受關注,最佳實踐就是隱性知識存在的重要形態之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企業的持續發展,離不開現有優秀經驗和最佳實踐的萃取、傳遞和優化,它往往是企業核心市場競爭力的來源。
另一大抓手是企業的內訓講師,也就是企業最佳實踐的傳播者。企業最佳實踐梳理出來以后,還需要一個傳播載體去復制普及,這就是企業的內訓講師。內訓講師與外部講師相比,最大的優勢是更了解企業需求,更熟悉企業溝通方式,他的培訓也更接地氣。所以內訓講師的培養很關鍵,培養內容有兩大類,一是培訓技能,如表達能力、教練技術、PPT制作技巧、暖場訣竅等;另一個是擅長業務技能的升階培訓。常言道,站得高方能看得遠,內訓講師要想游刃有余地駕馭一門培訓課程,一定要具備優于這門課程的能力,而這個能力往往是企業這個現有的這個平臺所難以給予的,內訓講師也因為自身的思維環境局限很難跳出去,這就需要企業提供外部通道,如送出去特訓、請外部專家老師專項輔導等,加以處理解決。
三、建立培訓機制,引爆交流熱點,建設行之有效的分享平臺
有了統一的思想,有了講師和課程兩大抓手,企業的培訓體系就有了一定的基礎,接下來就要建立一個相對長期和穩定的培訓機制,以保障培訓體系的落地。最簡單的培訓機制有兩種,一種是以講師為核心,明確講師范圍,下達培訓任務和要求,如每個管理人員每個月至少培訓兩個課時。另外一種是以培訓工作為核心,如每周三或每月15日設為法定的培訓日,培訓時長6個小時。大家都能認識到,學習和培訓是一件對員工和企業雙贏的事情,但是能夠主動和認真堅持下來的人并不多,所以培訓體系要想有效落地,一定要有培訓機制做保障。
有了培訓機制護航,培訓內容的確定也要高度重視。好多企業在初步引入培訓的時候,培訓內容會受主管領導個人喜好的影響而缺乏針對性。筆者見過這么一個案例,某企業第一期橫跨研發、生產、營銷、行政、財務的管理人員培訓班,第一個培訓課題是《5S現場管理》,顯然培訓效果是有問題的。培訓內容確定需要考慮的因素有是否與企業戰略、業務或變革等相適應、是否能滿足崗位工作要求、是否能彌補員工所不具有的、是否能幫助員工解決工作問題等。只有培訓內容針對性強,才能引起學員興趣,引爆交流熱點,進而營造知識分享的良性氛圍。
總之,企業培訓體系的建立是企業大學的初級階段,企業大學是企業知識管理的遠景和方向,只有緊緊圍繞企業發展戰略和核心競爭力,深入挖掘本企業特色、先進的隱性知識即最佳實踐并在企業范圍內有效地復制和推廣,并隨著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持續優化,學習型組織的愿景才能夠實現。
(作者單位:山西振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山西長治 04710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