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永紅
【摘要】隨著改革的深化,投資主體向多元化發展。工程造價管理關系到投資主體和承包商的經濟利益,關系到整個市場的競爭規范化,建筑業勞動生產率的逐步提高以及全社會的科技水平的地步等一系列問題。目前我國的建筑工程管理遠遠落后于建筑業的快速發展形勢,工程造價管理體系中存在的許多深層次的問題嚴重制約著建筑業的發展。因此其改革理所當然成為建筑業改革的核心問題。
【關鍵詞】工程造價 管理 現狀 歷史 改革
一、我國建筑工程造價管理的歷史沿革
20世紀50~70年代,我國的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制度是政府的計劃模式。建設產品價格通過計劃分配建設工程任務而形成的計劃價格,概預算定額基價是量價合一的價格。1984年,建設工程招標制開始施行,建筑工程造價管理體制開始突破傳統模式,但形勢雖變,內容實質照舊。概預算定額的法定地位沒有改變。90年代初,國家建設主管部門提出“政府宏觀指導,企業自主報價,競爭形成價格,加強動態管理”和“控制量,指導價,競爭費”的改革思路,但改革進程十分緩慢,改革也遲遲不見成效。90年代中后期以來,《建筑法》,《價格法》,《合同法》,《招標投標法》等相繼出臺,跌體系開始出現一系列變化。部分材料價格漸漸開放,工程結算時的材料價格調整已經允許,但仍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2001年初,國家宣布年內有建筑施工企業將逐漸改制,面向市場,全國大多數省市的定額管理模式將出現歷史性的改變,量價分離,單項報價提上日程,是材料價格有望走向市場化,定額的法制性地位也將降低,變為指導性。
二、我國工程造價管理現狀
(一)工程造價與市場脫節,帶著明顯的“計劃”痕跡
首先,國家編定的統一定額過程長,更新慢,變化小。其次,除了有關部門制定了統一的定額外,各省級的行政單位往往也以此為根據定本省的定額。而即便如此這些規定的計價資料往往是以大城市的價格水平為依據編制,其他地區的市場價格難以得到反映。事實上市場的供求變化和價格水平是瞬息萬變的,盡管市場具有流動性,各地區的差異也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定額的時滯性和盲目統一性必然導致工程造價難以靈敏的反應市場變化。其科學性和準確性就更無從談起了。
(二)工程造價不能反映競爭機制的要求
市場經濟范圍內,資源實現最優化配置的前提是自由競爭市場體系。建筑領域內的競爭集中體現在建設工程招標投標,而競爭的核心必然是價格。但事實上現行的工程造價計算方式有礙公平競爭局面的形成。例如:定額中度量的過于精細,試圖“絕對精細”地反應出建設項目所消耗的各種資源,因而形成的價格缺乏彈性。工程量的計算規則中對施工方法和施工措施都嚴格區分,使競爭性費用無法從造價中分離出來。不利于施工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競爭體制的形成。又如:目前的定價方式中,某些費用的取費標準按企業所有制性質或行政級別加以區分,人為地添加了企業競爭中的不平等因素。
(三)工程招標投標中限制
采用最低價中標法目前全國各地先后建立的有形建筑市場,將政府投資的工程招標投標活動都納入其中進行集體統一管理,統一招標投標的程序和手續,明確招標投標方式,審定各項工程評定主要方法,二次報價法,議標法,直接發包法。但有一共同點既招標確立標底,報價受國家決定額標準的限制,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確定中標者。而理論上最優,實際中可行的最低價中標法在我國尚處于嘗試階段,未能全面推廣應用。因而在招標投標中,投資成本偏高,滋生腐敗和暗箱操作,操作過程人為復雜化,招標各環節的交易成本無法降低,同時還使施工企業安于現狀,不圖進取。
(四)隊伍素質參差不齊,總體素質亟待提高
在國際上,建筑工程造價預算被認為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在我國從事工程造價的工作人員有八十多萬,大部分人的主要工作是套定額。甚至在今天的高等教育中,工程造價專業的學生最主要的學習內容仍是如何使用定額,如何套單價等等。因此大部分人員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價格理論與實務知之甚少。在建筑企業甚至就行這樣的話語“賺錢不賺錢,全靠預算員”,由此可見建筑市場中暗箱操作,不正當競爭,層層轉包工程,偷工減料的混亂局面也就在所難免。
三、工程造價管理發展的新趨勢
(1)工程造價管理的國際化。隨著中國經濟日益融入全球資本市場,在我國的外資和跨國工程項目不斷增多,這些工程項目大都需要通過國際招標、咨詢等方式運作。同時,我國政府和企業在海外投資和經營的工程項目也在不斷增加。國內市場國際化,國內外市場的全面融合,使得我國工程造價管理的國際化成為一種趨勢。境外工程造價咨詢機構在長期的市場競爭中已形成自己獨特的核心競爭力,在資本、技術、管理、人才、服務等方面均占有一定優勢。面對日益嚴峻的市場競爭,我國工程造價咨詢企業應以市場為導向,轉換經營模式,增強應變能力,在競爭中求生存,在拼搏中求發展,在未來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主動。
(2)工程造價管理的信息化。我國工程造價領域的信息化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伴隨著定額管理,推廣應用工程造價管理軟件開始的。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伴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全國性的工程造價管理信息化已成必然趨勢。近年來,盡管全國各地及各專業工程造價管理機構逐步建立了工程造價信息平臺,工程造價咨詢企業也大多擁有專業的計算機系統和工程造價管理軟件,但仍停留在工程量計算、匯總及工程造價的初步統計分析階段。從整個工程造價行業看,還未建立統一規劃、統一編碼的工程造價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從工程造價咨詢企業層面看,工程造價管理的數據庫、知識庫尚未建立和完善。目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工程造價管理已大量運用計算機網絡和信息技術,實現工程造價管理的網絡化、虛擬化。特別是建筑信息建模(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術的推廣應用,必將推動工程造價管理的信息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敦楨.中國建筑史(第二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4.
[2]劉致平.中國建筑類型及結構[M].北京:中國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