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玲
- 編者按 -
2017年北京市全面啟動新一輪高中課改,高中課程方案的調整、高中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落實、新修訂高中課程標準的培訓、高中學生學習質量標準的學科對接與課堂實施、高中教材的修訂、高考高招的改革六大主題將同步開展,協同推進。為了讓廣大教育工作者及時了解動態、把握方向、明確職責、學習典型,本刊將聚焦制度重建、課程方案調整與適應、核心素養培育、課程標準解讀、適應新高考高招改革、課程設計與課堂實施六個主題,持續報道高中課改選題,敬請關注。
新世紀以來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建立了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賦予學校合理而充分的課程自主權,學校在開齊開足國家課程的基礎上整體推進三級課程,并逐步推進學校課程的整體構建,新課程改革的重心已從觀念轉變、規劃設計轉移到制度重建和關注學生的實際獲得。北京市結合學校課程發展的多樣生態開展“課程自主創新”實驗,鼓勵學校在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學生課程選擇、課程評價等方面開展局部或整體的課程自主創新,不斷凸顯學校課程特色,積淀學校課程文化,增強學校辦學活力,這必然要求突破制度重建、有效治理以及文化塑造的難題。
課程改革的深化,特別是新高考背景下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核心的高中課改,使學校的課程自主權和辦學自主權逐步增大,學生的課程選擇性和學習個性化逐漸增強,一方面現有課程結構運行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難以滿足新課程需求,同時對接新課程實施的部分制度尚未建立,且課程制度與其他制度之間協同不夠;另一方面,已有制度更多基于課程執行和日常管理,對于師生以課程為載體的學校生活的人文關懷、專業發展和個性需求關照不夠,具體表現為學校制度缺乏整體規劃、內在結構性缺失、表述不規范等現象;同時,部分學校還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等問題,難以支撐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課程體系的有效運行。
合理而充分課程自主權的賦予是學校課程創新和制度重建的前提,基于制度重建的課程有序運行是課程育人效果實現的基本支撐,作為學校育人核心的課程的改革必將帶動學校的系統變革。課程改革是一個持續改進和創新的過程,學校基于課程創新的制度重建,其生成與變革的路徑選擇必須有其合理性與合法性。前者是學校制度所應具有的客觀性、正當性、可理解性與可接受性等的概括與要求,是合規律性、合目的性與合規范性的統一;后者體現為學校制度的權威性、有效性和正當性,表明其成員對其存在意義的普遍認同與追求,與學校的教育理念和育人追求相一致。合理性是學校制度重建的內在依據,合法性是學校制度存在和運行的基本保證。
當前,如何建立支撐課程運行的學校治理體系和提升治理能力,已成為制約課程學校自主課程創新的瓶頸。基于課程運行的學校制度重建,要依據學校制度本身的性質、特點和規律而展開,體現學校育人和課程價值取向和發展目標,并能規范師生的學校行為及課程實踐。首先,學校應尊重并充分利用課程自主權。學校基于自身的辦學理念與定位構建特色課程體系,學生基于學習需要主動選擇課程并編制自己的課程表,前提是需要把更多的課程選擇權交給學生,把更多的課程開發權交給教師,把更多的課程設置權交給學校,并通過制度體現和保障自主權的落實。其次,以學校教育價值追求為靈魂搭建制度框架,體現制度建設的合理性與合法性,且切實得到全體成員的認可與遵循。第三,以治理的理念圍繞師生發展及學校活力推動制度運行,制度建設與文化塑造并行,并具體體現在課程設置、選課指導、教學制度、學分認定、校本研訓、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教師管理等方面,保證新課程的平穩推進和高水平實施,為學校的內涵發展奠定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