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東
通州區區域面積906平方公里,下轄10個鎮、1個鄉、4個街道辦事處,常住人口137.8萬人。通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交通優勢明顯。位于京杭大運河北起點,濱水生態特色突出,是北京多河富水特色最突出的區。
通州區委、區政府始終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實施“打造教育強區”戰略,不斷加大教育投入,著力改善辦學條件,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全區教育實現了快速、健康、協調發展。
以重大工程、行動計劃的實施為抓手,促進硬件條件均衡
通過實施初中建設工程、小學規范化建設工程以及校舍安全加固工程,嚴格落實北京市辦學條件標準,完成了薄弱校改造。制訂實施《通州區中小學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28所,增加學位16000余個。制定《通州區基礎教育設施專項規劃(2013-2020年)》,2014年,新建貢院小學、馬駒橋鎮金橋小學、永樂店中學、潞河中學附屬學校并投入使用;2015年,梨園中學、大杜社中學改擴建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2016年,新建運河中學南校區,改擴建第一實驗小學并投入使用。
加大投入,強化“城鄉一體”建設,向農村學校傾斜,全面改善辦學條件。2014年,史家小學通州分校、育才學校通州分校、潞河中學附屬學校、首師大附中(通州校區)4所學校列入北京市城鄉一體化學校建設工程,總投資7000萬元,當年投入使用。近三年來,通州區提升辦學條件資金總投入72866萬元,其中,設備購置投入資金42256萬元,維修改造工程投入資金30710萬元。
通過新建園,接收配套園,改擴建村辦園等措施增加幼兒園數量。2015年,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計劃,重點提高普惠園數量,提升學前教育質量,探索多元辦園體制。2016年,通州區一級一類園達到14所,一級二類園達到10所。
積極落實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發展專項計劃,利用現存教育資源,推進名校到通州辦校區。利用原通州師范學校校園建設首師大附屬中學(通州校區),利用通州第三中學校園建設人大附中(通州校區),利用潞州中學校園建設北理工附中(通州校區),北京第二中學通州分校變為北京二中(通州校區),4所學校于2016年4月27日正式掛牌,實行“一個法人、一體化管理”,2016年實現初高中招生。把普通中學辦成優質資源的通州校區,改善了辦學條件,提升了教育質量,很快就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可。
以隊伍建設為核心,促進師資力量均衡
全面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改革和中小學職稱制度改革,明顯縮小了城鄉教師之間的收入差距,提高了農村教師的收入水平。通過接收引進優秀大學畢業生、引進優秀教育人才、公開招聘、返聘優秀退休教師四種方式補充師資,保證師資配備。通過研修培訓,全面提高教師專業水平,通過交流輪崗促進校際間師資均衡。
堅持“研修一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圍繞完善教師培訓制度、加強師德教育、加強新教師及骨干教師培訓等重點內容,扎實開展各項工作,促進教師隊伍專業發展。在教師培訓和專業化發展中整合力量,逐漸探索出“課堂、課題、課程”與“教研、科研、考研”相結合的特色,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知行研修”模式,并在北京市進行經驗介紹和推廣。
堅持“高端引領”,打造優秀教師團隊。建立完善教育系統優秀人才考核管理機制,開展名校長、名教師及青年骨干教師評選活動,骨干教師做到了中小學全覆蓋。建立2個名校長工作室,培養優秀青年校長團隊。實施通州區“名師培養工程”,建立23個名師工作室。與北京教科院合作開展“通州教育高端引領培養工程”,建立 11個學科特級教師工作室。通州區現有特級教師26名,市級學科教學帶頭人和骨干教師146名。
扎實推進教師輪崗交流活動。研究制定了學年度干部教師交流輪崗實施方案,教師交流主要采取全職支教、送教下鄉和“校對校”交流三種方式。2015年,參與交流輪崗教師114人,涉及41個單位。落實通州區教育系統高層次人才送教工作,現有172名北京市特級教師、北京市學科帶頭人及北京市骨干教師到農村開展送教活動。
以教育質量提升為主線,促進內涵發展
以經典文化、節日文化、運河文化為主要內容,從課堂教學、主題教育活動、校園環境、三結合教育等不同角度挖掘教育資源,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和國學啟蒙教育。2015年,在總結通州區傳統文化教育20年實踐的基礎上,組織一線優秀德育干部、教師出版了《十德樹人——通州區小學中華美德教育讀本》,標志著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取得新的成果,同時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體現。
堅持把質量提升作為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著力加強中小學課程建設、高效課堂改革、學生素質提升等工作,在建設現代學校制度、規范學校管理、重視校園文化等方面也取得良好的效果。學生學業成績、中高考成績穩步提升。開展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等系列活動,落實課外一小時活動,全面提升了學生綜合素質。
積極探索利用高校科研院所資源,助力通州教育水平提升。2014年,與北京師范大學簽訂教育文化戰略合作協議,以貢院小學等為基地開展品牌學校項目,建立了北京師范大學通州教育培訓基地。2015年,與首都師范大學簽署區域教育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合建首師大附中(通州校區)。2016年,在總結北京教科院通州第一實驗小學辦學經驗的基礎上,與北京教科院簽署協議,在加強教科研引領、提升基礎教育教學質量、擴大合作辦學以及深化隊伍建設方面進一步鞏固深化合作。
保障來京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促進教育公平
2015-2016學年度,通州區義務教育階段非本市戶籍學生有39025人(總數為79263人),占49.2%。小學一年級來京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人數逐年增加,2014年為3688人(總數為9713人),占38.0%,進入公立學校就讀的有3651人;2015年為4729人(總數為10644人),占44.4%,進入公立學校就讀的有4683人;2016年為5089人(總數為11130人),占45.7%,進入公立學校就讀的有5062人。
認真落實來京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相關政策。每年4月份下發關于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實施意見,明確入學要求和流程,保證符合要求的學生入學就讀。提高公辦學校的接受能力。一是擴大公立學校的教育設施規模。二是適時調整部分學校的辦學層次。三是增加公辦學校的招生計劃。公用經費按實際在校學生核發,來京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公用經費標準與本市學生標準一致。
不斷完善區域入學辦法。非本市戶籍適齡兒童幼升小,在區直地區居住的按照“多校聯合電腦派位”的方式,在鄉鎮地區居住的按照“分配入學”的方式,改變了過去家長自己聯系學校的做法,既方便了群眾,又保證公平,使絕大部分隨遷子女進入公辦學校就讀。
“十三五”時期是通州區建設城市副中心的關鍵時期,是打造教育強區,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時期。通州區堅持優質均衡的教育發展理念,以推進通州區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為抓手,進一步增加學位,優化布局,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打造與城市副中心相適應的教育體系,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通州教育,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
編輯 _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