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素娟?オ?
中職學校受生源基礎水平、學習動機、興趣特性、學校授課模式等的影響,學校德育工作比普通學校存在更多的難度,備受社會關注,甚至社會對中職生留下不良的印象,這是不爭的事實。中職德育工作與普通高中一樣,都是一個系統性、連貫性的教育工程,不同的是中職學校需要更長時間的活動實踐和感情投入才體現其德育效果。現時中職學校的德育實踐往往存在短暫性、臨時性行為,如唯文件是從,照辦照做;缺乏明確的德育目標,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等現象,學校德育實效性不強。筆者認為,從德育本質出發結合中職學校特點確立中職學校德育目標,建立系統的德育內容,是十分必要的。筆者接手中職學校德育工作以來,重新審視德育的涵義,在對德育本質深層認識中,嘗試在學校開展“融和德育”的探索、研究和實踐。
本文將從三個維度進行分析:一是“融和德育”的產生背景;二是“融和德育”的系統內容,包括涵義、建立目標、措施方法等;三是在中職學校實施“融和德育”的現實效應。
一、“融和德育”的產生背景
(一)從學校特色思考德育目標
每所學校都有創造學校辦學特色的目標意愿,聯合職校亦一樣,在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上,提出了打造學校德育、體藝特色的目標方向。筆者接手德育工作以后,“德育特色”如何打造、“德育特色”從何處來是擺在當前的難題,必須深入思考,考慮因素有二:一是必須結合本校實際打造德育特色;二是必須結合德育的本質來打造德育特色。在深層次的思考過程中,著名的德育專家李季教授的“雙榕教育”,對自己是醍醐灌頂,聯合職校的德育特色可以從聯合的歷史、現實情況出發,結合校名“聯合”來打造——“聯”就是聯結,“合”就是融合,聯結融合就是現時聯合職校最大的特點。
現時的聯合職校是臺山原三所小規模的中專合并而成,現基于規模發展需要與廣東省旅游學校、江門幼兒師范學校聯合辦學,故生源以臺山市為主、部分來自廣東省各地區,學生以住宿生、女學生為主流。同時,聯合校園內是“一園兩校”的布局,即同在聯合校園內存在臺山聯合職校和臺山排球運動學校,由于學校歷史、辦學模式、生源地、兩校并存等問題,教師有著不同的教學理念和管理方法等,學生專業學習不一、方言不一、生活習慣不一、處事方式亦不一,在學習、生活中的摩擦和矛盾總存在,所以師生在校園內相互包容、相互體諒、相互接納、相互聯結,和諧共處是十分需要的,也是校方迫需引導學生走的人文教育方向,所以“融和德育”理念的提出,有著現實的依據和可行性需要。
(二)從德育本質思考德育目標
德育特色目標的構建必須緊扣德育的本質,離開“德育”這個真正本質,“德育特色”只是空話。何謂德育?何謂德育本質?筆者查閱了資料,“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中職學校德育大綱》明確規定“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紀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從德育的概念看德育的本質,德育的“德”,我們更多的是理解為道德。結合道德的特點,德育應該是能使人與社會可持續發展,可以協調社會關系的活動,“德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所以,德育的本質是通過培養個體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實現個體和社會和諧發展,此乃是德育的本質、目的。通過培養未來社會成員具備社會化知識,從而使之今后適應和促進社會發展,與他人、與自然、與社會和諧相處,乃是德育的使命。在中職學校實行“融和德育”就是希望中職生能夠在校內融合、和諧,容納專業知識、容納他人、接納職業道德教育和培養創業意識,早日融入和適應社會,實現與社會和諧發展。融合和諧的德育目標定位在對德育本質研究上,它的定位與結合學校現實情況所思考定位的德育目標不謀而合。
二、“融和德育”的系統內容
(一)“融和德育”的涵義
“融和德育”是對學生貫徹“相融、和諧”的教育,培養學生“相融、和諧、寬容、仁愛”的人生理念,在校內能夠與老師、員工、同學和睦相處、相互尊重;在校外能享受大自然的和諧、融入社會、與社會同步、統一、協調,在為人處世中學會忍讓、寬容,以此提升個人修養,提升職業道德素養及就業創業能力的教育。“融和德育”是學校德育教育目標,是學校德育管理模式,是一種教育理念,更是一種儒家思想的人文情感和精神文化。
(二)“融和德育”的目標
建立融和校園是“融和德育”管理模式最終實現的目標。融和校園是一種以和衷共濟、內和外順,協調發展為核心的教育模式,目標包括:
1.學校和諧、民主、公平、有序,充分尊重教職員工意見,教師得到公平的待遇和成長機會,聯結力量、共同融合構建職業教育實體。
2.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尊重學生個性,每生享受教育的公平;有堅定理想信念、使命感和責任感,為人謙和、寬容禮讓,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心理素質和健康的人格魅力;具備社會性素質,與人和睦相處、學會合作、學會溝通,具備融入社會的一技之長。
3.師生和睦、相互關愛,教師關愛學生、關愛同伴,學生關愛老師、尊重老師勞動,教師樂其教,學生樂其學。
4.師生與大自然、社會和人能和諧相處,內心平和、坦蕩,為人處事不浮夸,踏實。
(三)“融和德育”實施措施
1.創設“融和德育”環境。中職學校創設優良的育人環境是十分必要的,包括學校文化環境、企業文化環境,其中校園的精神文化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構建融和德育理念系統,創建“融和”校園文化,用中國“和”文化來打造校園環境,用“和”的校園環境來熏陶和滋養學生的“相融、和諧、寬容、仁愛”人生理念,突出“仁義禮恕”的育人品位和育人功能。通過校園環境、教學實訓場室、宣傳櫥窗、墻壁走廊、合作企業等陣地,全面貫徹“相融、和諧”的育人理念。
2.施行“融和德育”管理。以“具備奉獻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人謙卑、寬容禮讓,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為目標,全面施行融和管理,包括:傳輸教師“潤物無聲”“融人亦融己”教育理念;從養成教育抓起,培養學生“融化、和合”處世理念;樹立實踐德育理念,創造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引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控制,提高學生自律能力;注重激勵評價機制,校園傳輸正能量。
3.培訓“融和德育”隊伍。建立融和課題研究團隊,實行激勵制度,保障教師思想、素質、科研水平發展,為德育隊伍建設提供保障支撐;培育教師融和心態,施行微笑、包容管理,引導教師自信樂觀、接納寬容的心態;加強德育團隊業務培訓,如班主任專題培訓、班主任業務培訓、德育觀摩活動、研討會等,提升班主任德育研究水平,促進班主任由經驗型向理論型提升;構建融和德育網絡,教職員工、學生、家長、社區參與育德過程,人人育德、時時育德、處處育德。
4.創建“融和德育”基地。打造校園大融環境,以“和”的環境滋養師生“相融、相愛、相長”的博大胸懷;落實班級文化建設,凸顯融和班級個性風采;利用有力的家庭德育園地,突出“家和萬事興”和諧氛圍;落實社會實踐基地,體驗“天時地利人和”的社會正能量。
5.開展“融和德育”活動。傳承融和德育理念,利用開學學前教育會對新生進行“相融、和諧、寬容、仁愛”理念傳輸,開啟“融和教育”的感知階段;傳達融和德育理念,通過校園主題活動、紀念日專題活動讓學生體驗校園的融和氛圍,進入“融和德育”的感觸階段;感悟融和德育理念,通過舉報各類競賽活動,讓學生體會知識、技能相融、相統所帶來的收獲與喜悅,邁進“融和德育”的知行合一階段;踐行融和德育理念,通過學校評選融和人物,包括教師、班主任、學生個人,讓師生踐行融和精神,做一個相融、和諧之人。
三、在中職學校實施“融和德育”的現實效應
創新中職學校德育管理模式,培養學生職業道德規范和職業素養,提高就業創業能力,探索“融和德育”德育管理新模式,打造“融和德育”特色學校,具體表現在德育觀念改革、德育內容改革、 德育途徑改革、德育考核辦法改革等。筆者認為,中職學校實施“融和德育”能夠產生四大現實效應:
(一)從德育本質確定德育目標,形成系統、連貫的德育內容
依據“培養學生社會性素質”的德育本質,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青少年的成長規律,“融和德育”以培養學生寬容、忍讓、協調、合作等社會性品質,以更好地適應校園生活、高三頂崗實習和將來社會就業需要。我校建立了“融和德育”系列內容,包括生命教育、禮儀教育、公民素質教育、自我生存能力教育、職業道德與法規教育、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等,進行“融”的系列教育,包括融校園、融集體、融專業、融師長、融校友、融自然、融社會等,重點培養學生禮讓謙卑、守紀誠信、創優創譽、人際交往、團隊合作、社會能力、職業技能、職業道德、生態教育、環保意識等。
(二)德育目標能滲透到學校各層面
學校實行“融和德育”以來,把“融和德育”意識宣傳到學校各層面,把融合和諧意識深入人心,并以此來處理好各層面的關系,包括學校校級領導與中層、行政領導與教師、教師與學生、班主任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等,在校園每地、每人、每點都能夠體現出禮讓、包容、和諧的統一意識。當自己的行為與他人、與環境不一致時、不協調時,內心感覺到羞愧、自責,師生能夠從內心感知個人行為的不當,從而促進個人行為改進,促進內心提煉,形成良好個人品質。
(三)德育目標落實到學校的具體工作
“融和德育”貫徹于學校工作計劃,縱向貫穿于每月的主題系列活動,分散落實到學生三年的專業學習與生活,橫向穿軸于學校各部門工作,如學生處的學前教育、校章校規貫徹、社團活動、“三個文明”考核評比、三個“融和”評比等;班級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如打火鍋、包餃子、春游活動、燒烤活動,都體現了班級融和、融洽的一面;教務處的融和課堂教學、考試考紀的統一、技能比賽團結合作等;總務處的食堂管理、公物愛護、節約水電等個人行為表現出與集體的相一致等。現時,一聲聲“老師好”成為聯合職校校園最美的話語,學生禮儀禮貌程度高,精神面貌好,校園潔凈清新,講究節約反對浪費,學生違反犯罪率為零。
(四)德育目標能從外至內感染學生,得到學生認同,養成持久的品質
實施“融和德育”管理模式,學校德育工作不再停留在對學生的說教方面,也不停留在應對上級文件、常喊口號方面,學校領導到教師、班主任到學生能夠從內心感知融和的意義,“融和”對個體的修養價值,用內心感知去體現行為實踐,用行為去感染學生;學生在由外至內的教育環境中不斷受到濡染,認同融合、寬容、和諧、統一、協調的價值所在,從而形成個人良好品質。在學校學生服務中心、義工隊、藝術社團、手工社團等社團中不斷涌出自愿、踴躍的聯合學子身影,學生在校內外的活動中感受到奉獻、付出的正能量,以一種無私、誠懇、忍讓、快樂的精神服務于師生及社會大眾。
四、結語
我們知道,在古代儒家思想宣揚“德治”和“禮治”,現階段社會推行法治精神,用法律規范人們的行為,如果一國公民的法制精神由外制都到內心,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心治”,這與當今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相同的,我們主張由人心來約制個人行為,“禮治”“德治”“心治”均體現了個體行為活動與社會和諧的統一,這是堅不可摧的效果,大到治理國家、小到管理學校,我們都可以用人們內心信念來鞭策自己行為,以達到班級和諧、學校和諧、國家和諧、社會和諧的目的。“融和德育”就是希望在中職學校浮躁的學生中形成寧靜、寬容、禮讓、仁愛的文化,使師生在培養融和精神中達到與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以促進社會的進步,用此品質影響其一生、受用一生。
責任編輯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