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彈性日益被心理學界所關注,已成為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國內外學者對其模型、影響因素、測量、干預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其心理健康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心理彈性正是提高心理素質與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彈性;綜述
一、心理彈性的定義
大學階段是青少年迅速適應新鮮環境、應對多種問題的階段,這要求大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彈性,從而獲得積極健康的發展。而有關心理彈性(resilience)的研究始于美國,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外國學者也有譯為“心理復原力”、“心理韌性”,香港學者譯作“抗逆力”,臺灣學者譯為“復原力”。
目前心理學界對心理彈性的操作性定義各執一詞,至今未能達成一致,主要有三種取向:有些學者認為心理彈性是個體的一種特質或能力,使得個體可以通過調動這種能力來應對所遇到的困難情境。有些學者認為心理彈性是一種結果,即良好適應困難情境所產的結果。還有些學者認為心理彈性是一種過程,即個體面對困難情境、壓力事件等時機體良好適應的過程。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大多數研究者均認為心理彈性是個體的一種能力或特質,通過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的過程,在個體面臨困難情境或壓力事件等時,產生出良好的適應結果。
二、心理彈性的理論
關于心理彈性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學者們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及闡釋,從而提出了多種理論模型,其中以Garmezy、Masten和Tellegen提出的三個模型最具有代表性,包括:補償模型、挑戰模型和條件模型,現簡要介紹如下:
1、補償模型
該模型是指環境中的危險因子和保護性因子共同預測個體的發展結果。其中,危險因子起負向作用,保護性因子起正向作用,并且兩類因子之間相互獨立。例如,一個大一新生,面臨許多危險因子:比如家庭貧困、對新環境水土不服、剛上大學感到迷茫。但是他也有保護性因子:支持性的學校環境。根據補償模型,總體看來,該兒童面臨嚴重的壓力或逆境因子過多,保護性因子相對較少。因此,短期內該大學新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較大。
2、挑戰模型
該模型認為危險因子與發展結果之間是曲線關系。其中,低水平或高水平的危險因子均與消極發展結果相對應,而中等水平的危險因子與非消極(或積極的)發展結果相對應。該模型鼓勵青少年適當的面對一些逆境,因為這樣他們才有機會去鍛煉社會技能,從而才能調動或利用各種資源。但這種危險因子一定要是中等程度的,過低或過高的危險因子要么無法對兒童造成過多影響,要么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3、條件模型
又稱為調節模型或保護模型,是指存在一些保護性因子,可以調節或減少對發展結果產生消極影響的危險因子。例如,一個樂觀、樂群的孩子,如果他能在逆境中發展的很好,那么這很可能歸功于他的這些良好品質,使他能夠對自己充滿自信,吸引他人的注意。
三、大學生心理彈性的影響因素
多項研究證明,大學生心理彈性受到內在保護因子和外在保護因子的影響。
內在保護因子是指個人心理因素、態度及特質等,例如人格、自尊、應對方式等。衡書鵬的研究表明,人格特質中的外向性及情緒穩定性對心理彈性有顯著的正相關。而關于自尊對心理彈性的影響,并沒有得到一致的研究結果。媵沁和張寧對某高校的78名貧困大學生的復原力進行了測定。其結果發現,自尊水平對貧困大學生的復原力產生了直接影響,并且自尊水平還通過影響應對方式而對復原力產生簡介影響。而Benetti等人的研究卻認為心理彈性和自尊之間并沒有顯著的直接效應。同時,張智、郭磊魁的研究證明,問題解決和求助這兩種積極的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存在正相關,它們可以作為一種重要的保護性因素,從而促進大學生心理彈性的發展。外在保護因子是指家庭、學校及社會因素等。其中,心理彈性和社會支持被證明有顯著的正相關。Friborg等人的研究發現,具有高心理彈性的個體通常通過使用支持性的資源以提高自身的應對能力,從而減少它們所面對的壓力體驗及心理痛苦。李永鑫和李志凱通過對留守兒童的研究發現,其社會支持及各維度均與心理彈性存在非常顯著的正相關。蔡穎發現,感知到社會支持與心理彈性有顯著的正相關。
四、心理彈性的測量
因為學術界對心理彈性的定義尚未有統一的標準,導致不同量表的測量思路各異,而心理學家們也從各個方面對心理彈性進行了測量。
Connor和Davidson通過臨床治療實踐編制了CD-RISC,共25個項目,包含能力、忍受消極情感、接受變化、控制感和精神信仰五個因子。2007年我國學者于肖楠和張建新對該量表進行了修訂并在中國廣泛使用。Constantine等人編制了健康青少年心理彈性評定問卷,共60個項目,包含19個子維度,按照內容可分為內在保護因子和外在保護因子。我國學者李海壘、張文新和張金寶對其進行了修訂及引進。Hjemdal等人編制了青少年心理彈性量表,共39個項目,包含個體性格品質、家庭支持與和諧度以及外部支持系統三個維度。Oshio等人編制了不同于Hjemdal的青少年心理彈性量表,共21個項目,分為新奇探索、情感控制和積極未來導向三個維度。
五、對大學生心理彈性的干預
在國外,心理彈性研究的第三次浪潮即是關注心理彈性的干預。斯騰伯格提出了“另一個3R”的培訓方案,分別代表責任、推理和心理彈性。亨德遜和米爾斯特恩提出了“六策略訓練計劃”,其內容是:學生能夠參與到有意義的活動中去;高看學生;與學生共同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多做公益活動;在學生的參與下一同制定出行為規范;教會學生基本的勞動技能。除此之外,還有學者提出“我是、我有、我能”的干預計劃,充分調動個體的內在心理力量及外在社會支持系統,從而使心理彈性得到提升。
而目前,國內關于心理彈性的干預與訓練還沒有一個較為完整的方案及體系。媵秀杰和張佳佳通過團體輔導的方式對大學生的心理彈性進行干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韋海燕和曾紅通過不同學的心理彈性訓練,也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彈性得到了提高。相信在未來,國內會不斷形成提高心理彈性的方案及體系。
【參考文獻】
[1] 席屈哲, 桑 標. 心理彈性(resilience)研究綜述[J]. 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2,10(4):314-318.
[2] 滕秀杰. 大學生心理彈性的評估與干預[D]. 北京: 首都師大學, 2008.
[3] 張志遠. 大學生心理彈性現狀及干預研究[D]. 長春: 東北師范大學, 2014.
[4] 衡書鵬. 大學生人格特質、心理彈性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 廊坊師范學院學報, 2012,12(3):93-95.
[5] 楊 陽. 大學生心理彈性研究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J]. 開封大學學報, 2013,9(3):81-83.
[6] 張 智, 郭磊魁. 大學生應對方式與自我復原的關系[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5,13(4):432-436.
[7] 蔡 穎. 心理彈性與壓力困擾、適應的關系[D]. 天津: 天津師范大學, 2010.
[8] 夏 薔. 大學生心理彈性現狀調查及教育對策研究[D]. 成都理工大學, 2012.
[9] 邱 婷. 心理彈性的文獻綜述系[J]. 社會心理學科學, 2012,4(27):9-13.
【作者簡介】
張天嬌(1992—),女,陜西西安人,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武漢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