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摘 要:丁玲是“五四”時期崛起的女作家,又由于她生活的特殊歷史時期,受新思想鼓舞且最后還投身革命,因此,她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新女性的形象,她們“獨立”、“革命”、“自強”,通過她的女性主義題材的文學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一條完整的女性追求解放的發(fā)展軌跡。對女性命運和女性解放的關注,使丁玲成為這一時期最為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
關鍵詞:丁玲作品;女性形象;解放意識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8-0-01
20世紀20年代,“五四”思潮影響著當下的青年,一大批女作家也應運而成長,她們通過文學作品表達著女性的訴求,以及對社會、人民的關注。其中,丁玲的《夢珂》、《莎菲女士的日記》、《一九三〇年春上海》、《我在霞村的時候》等作品,塑造了不同時期的女性形象,表達了作家對女性命運及女性解放意識的研究、關注與思考,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是同時代作家無法臨摹與超越的。
一、思想解放,尋求獨立
丁玲見證了特殊的歷史革命時期,她將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親身體驗融入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其作品塑造了直白、大膽、坦率又追求進步的女性形象,她們在新思潮的影響之下,思想解放,尋求獨立,是那個特殊的歷史年代才具有的渴望沖破封建思想桎梏的新女性形象。例如,《莎菲女士的日記》中的莎菲,她渴望女性權益,渴望得到社會的認可,這一形象誕生在文壇,一下子就吸引了讀者特別是女性讀者的注意,她們意識到社會的黑暗與殘酷,想要擺脫身上的枷鎖過自由的人生,渴望與男性擁有同等的地位。莎菲的自我追求,以及她當時經(jīng)受的壓抑和苦悶,在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身上都有體現(xiàn),形象地展示了當時女性自我解放的訴求以及孤立無援的悲哀。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在這一時代,由于女性遭受了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戕害,生活在社會最底層,沒有話語權,也毫無社會地位可言,“新思想”的風氣使她們渴望解放自我,但是,又因為自身的條件、思想等不足,所以她們難免會陷入自怨自憐的怪圈,有解放意識,但并不徹底,也有其軟弱性。但是,尋求自身解放之路在這一時期邁開了第一步,也為丁玲后期作品中女性解放意識的高漲埋下了基礎。
二、投身革命,解放意識徹底覺醒
30年代后,丁玲的創(chuàng)作開始發(fā)生轉(zhuǎn)變,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由最初追尋出路、苦悶掙扎的“悲苦”形象變?yōu)榱松鐣窢幣c投身革命的新形象,《韋護》中的麗嘉、《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中的美琳、《母親》中的于曼等。她們思想解放、視野開闊,對人生、社會、自身都有較為理性的認識。例如《韋護》中的麗嘉,與莎菲相比,她走入社會,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有毅力、有勇氣,不以愛情為人生的唯一追求,她積極主動地尋求出路,在韋護離去之后,她堅定的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還有《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中的美琳,她在革命風雨下成長,最后成為一名戰(zhàn)士,她脫離家庭、投身革命,做自己人生的主宰者。同樣,《我母親的生平》中的曼貞,原本過著順意的生活,但丈夫去世后,她的人生發(fā)生了驚人的轉(zhuǎn)變,在受到“民主”與“共和”的思想的影響下,她找到了人生新的道路,人情社會、獨立自強,走進了女師學堂,最終由縣城到省城,走上了徹底的解放之路。可以說,這一時期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已經(jīng)有了極大的轉(zhuǎn)變,她們的解放意識更徹底,也更有勇氣和毅力去追求新人生、新的生活方向。
三、突破自我,完成蛻變
1936年以后,投身革命的丁玲以自身獨特的視角進行表達,充分展示了她對新生活的思考,如《我在霞村的時候》里的貞貞,她本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女生,對生活充滿希望和熱忱,渴望戀愛自由,不幸的是卻在日軍的一次掃蕩中淪為“慰安婦”,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她擺脫了小女生的心態(tài),以民族大義為己任,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幫游擊隊一次又一次的傳遞情報,搗毀了日軍三番五次的進攻。《在醫(yī)院中》的陸萍,作為一名知識分子,她滿懷熱忱的來到延安,卻發(fā)現(xiàn)自己被輕視,她試圖改變自己的處境和醫(yī)院的糟糕狀況,然而卻以失敗告終。但是最后,她還是在老戰(zhàn)士的影響下,逐漸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并“要求再去學習”,在不斷磨礪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成為一個成熟的革命者。貞貞在面對多重折磨的境況之下,依然選擇了走出陰霾走向光明的路途,陸萍的不斷完善、充實自我,并最終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貞貞和陸萍這兩位女性形象彰顯著特定時代女性對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追求,她們的命運也揭示了實現(xiàn)解放的不易。這一時期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已經(jīng)越來越立體、豐滿,她們敢于直面曾被封建舊思想束縛的境遇,更敢于突破自我、尋找自身存在的價值,她們積極投身到革命斗爭中,并互相影響,成為了民族解放中的重要一員。
結語:
特殊的成長環(huán)境和歷史語境,使得丁玲作品中涌現(xiàn)一大批特有的女性形象,而不同時期她們的解放意識又各不相同且逐漸成熟,她們由曾經(jīng)的懦弱苦悶到后面的果敢灑脫,也是中國歷史河流中女性自己解放意識覺醒的參照。她們不再是曾受封建禮教戕害的懦弱者,她們成為自己的主人、時代的新女性,總之,丁玲以其獨特的女性視角,塑造了一系列鮮明的女性形象,她們身上的解放意識、反叛精神,以及對特定歷史時代的反思與批評,有作家自身獨特的風格特色,是同時代其他作家所無法臨摹和超越的。
參考文獻:
[1]劉繼林.論丁玲對現(xiàn)代女性解放的探尋與反思[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1).
[2]王仲生.歷史追蹤中的雙重啟示——試論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識[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3(02).
[3]王明麗.丁玲女性意識的嬗變與其作品的互文性[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6).
[4]趙愛玲.論丁玲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蛻變[J].晉城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