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麗 林勉 肖海燕 余春燕 蘇小紅 賴耀銘


【摘要】 目的:更進一步對腦卒中肢體延伸康復護理路徑的制定及其實施情況進行探究。方法:選擇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本院康復科接受治療的160例腦卒中患者,依據腦卒中患者肢體所行護理手段的不同將其均分為康復科常規護理的A組與康復科常規護理聯合康復延伸護理路徑的B組,對比分析兩組臨床療效的差異,尤其運動功能評價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及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MBI)評分差異。結果:A組FMA評分、MBI評分分別為(38.91±16.79)分、(49.76±11.47)分,B組分別為(49.51±15.42)分、(63.49±15.29)分,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腦卒中患者,制定并實施肢體延伸康復護理路徑,不僅能夠有效促進運動功能的康復,提升生存質量,而且能夠顯著提升腦卒中肢體功能康復護理規范化、標準化,提高護理工作效率與成效。
【關鍵詞】 腦卒中; 康復護理路徑; 制訂; 效果
最新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約有70萬人患有新發或復發的腦卒中,世界年平均發病率約為200/10萬人,病死率接近100/10萬人[1]。隨著重癥監護及綜合搶救技術的提高,腦卒中患者的病死率明顯降低,但是致殘率高達86.5%[2],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給患者帶來痛苦,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負擔。肢體功能障礙是最嚴重之一。肢體功能障礙影響日常生活自理(如二便、進食、穿衣等),發生墜床/跌倒及壓瘡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4]。因此,改善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使其提高生活質量,回歸社會,尤顯重要。隨著臨床實踐的開展,認識到肢體康復訓練是促進中風患者肢體功能康復最有效的方法,肢體康復訓練越早介入,康復效果越好。此次研究就在本院康復科接受康復治療的160例腦卒中患者分別采取常規康復科護理手段及制定并實施延伸康復護理路徑的臨床療效差異進行更進一步探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60例研究對象均為2015年
7月-2016年7月就治于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康復科的腦卒中患者。其男90例,女70例。所有研究對象均嚴格依據病理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腦卒中,且均為初次發病及初次進入康復科進行治療。160例患者均意識正常、智力正常,且能夠正常進行康復訓練人員,其發病時間均超過14 d且小于6個月。同時,排除標準:患有嚴重基礎性疾病且無法配合治療;患有嚴重精神疾病或癌癥[5-7]。所有卒中人員均在簽署知情同意書后納入研究。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及對每位卒中患者所制定實施護理方案的不同將其均分為A、B兩組。A組,男47例,女33例,年齡43~85歲,平均(52.6±4.4)歲,平均病程(2.6±1.2)年;B組男43例,女37例,年齡
45~84歲,平均(53.2±4.2)歲,平均病程(2.5±1.3)年。兩組腦卒中患者性別、年齡、平均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A組 對80例腦卒中患者行康復科常規護理措施。即在患者治療病情穩定后,到康復治療中心接受治療,由本院康復科人員對其行常規的床上康復訓練、四肢康復訓練及日常生活訓練等,在病房由責任護士進行常規健康指導及康復訓練,直至患者出院。
1.2.2 B組 依據80例腦卒中患者治療后具體情況的不同,制定并實施腦卒中延伸康復護理路徑。具體如下:(1)組建延伸康復護理路徑小組:由本院高年資專科醫生、資深治療師、高年資護士共計10人組建腦卒中延伸護理康復路徑小組。其中,組長2人,由高年資專科醫生或資深治療室擔任,責任護士8人則有高年資護士擔任。并各由1位組長協同4位高年資護士組成兩個責任小組,每個責任小組負責指導并協助40例腦卒中患者進行延伸護理康復路徑的訓練[8-11]。具體腦卒中肢體延伸康復護理路徑的內容,見表1。
制定延伸康復護理路徑:延伸康復護理路徑的制定由路徑小組所有成員依據來本康復科接受康復訓練治療的腦卒中患者具體治療狀況、臨床癥狀的不同進行擬定,同時,延伸康復護理路徑的制定還需在與患者家屬、主治醫生及康復治療師充分溝通后,針對不同恢復階段制定符合患者的肢體延伸康復護理路徑方案。路徑表單為表格式,表格的橫標題應為住院時間、訓練計劃及訓練內容。時段劃分表格的縱標題是路徑內容執行時間簽名和備注比如入院第幾天,路徑內容:臥床功能鍛煉、坐姿及平衡訓練、站立及站立平衡訓練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等,要遵循循序漸進、規范、系統的護理原則如站立、修飾、洗漱、穿衣、進食、轉移、入廁、沐浴、平地走、上下樓梯等制定路徑。一般按入科后第2~14天,患者除了到康復治療中心接受治療外,在病房按照腦卒中肢體延伸康復護理路徑進行延伸康復護理,由經過培訓的責任護士執行,并督促指導患者及家屬配合康復訓練,直至患者出院。依據功能評價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及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MBI)進行康復評定,觀察患者的康復狀況。此外,在患者出院后,應對其進行細致的出院康復宣教,矚患者家中繼續康復訓練,并做好隨訪工作[12-15]。
1.3 觀察指標 對A、B兩組行不同護理方案的腦卒中患者護理后FMA、MBI評分進行對比分析。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較A組,B組FMA評分和MBI評分均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的加劇,加之人們日益增大的工作與生活壓力,均使得我國腦卒中患者的發病率逐年攀升。其中,因腦卒中而無法生活自理的患者所占比例已接近一半[16-19]。目前,對于腦卒中的治療仍以保守藥物治療為主,盡管具有一定的臨床效果,但患者預后及肢體功能恢復情況較差。大量研究發現,對于腦卒中患者不同護理措施對腦卒中肢體恢復情況大有不同[20]。因此,進一步探究改善患者卒中后肢體恢復的有效護理手段十分必要。
國內外大量實踐證明,按照臨床康復護理路徑進行護理,對于盡快恢復肢體功能有重要作用。臨床康復路徑的實施使康復護理目標更加明確,康復護理措施更能有計劃性、預見性和針對性的落實,加強康復治療師與護士的合作,為患者提供一個完整的康復護理模式,有積極的意義。
本研究分別對腦卒中患者行康復科常規護理與延伸康復護理路徑護理方案, B組護理后FMA評分、MBI評分均明顯優于A組(P<0.05)。同時,延伸護理路徑是由醫師、治療師、護士共同制訂的,針對某種疾病最適當的、具有順序性和時間性的臨床服務計劃,以促進患者康復,減少資源浪費,使患者獲得最佳和持續改進的、高品質的健康服務計劃,能夠使護理工作規范化、標準化,使患者從入院到出院,能夠接受系統、動態、連續、專業及有針對性康復延伸護理。因此,其見效更快、效率更高,患者生活質量也更好[21]。
綜上所述,對于腦卒中患者,制定并實施延伸康復護理路徑不僅能夠顯著提升臨床有效率,而且患者FMA及MBI評分更高,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李鳳娣,陳煥紅,歐陽秀珊.康復護理路徑在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訓練中的應用[J].現代臨床護理,2015,14(3):62-65.
[2]楊永枝,彭秀麗.心理護理干預與早期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作用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4):119-121.
[3]楊佼佼,張喜銳.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康復護理研究進展[J].護理學報,2012,19(2B):15-17.
[4]宋沛君.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9):77-78.
[5]萬勝慧,岳明,陸莉,等.康復路徑護理在腦卒中癱瘓肢體早期康復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2016,8(2):131-132.
[6]袁修銀,任俊翠,劉暢,等.醫院-社區-家庭整體護理在腦卒中康復中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學,2016,14(3):491-493,514.
[7]曹俊杰,馮軍,王靜,等.腦卒中抑郁連續性護理效果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19):2166.
[8]彭艷紅,李強,閆秀蘭,等.臨床康復路徑在拇指再造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2,26(7):1953-1954.
[9]田素萍.腦卒中患者的護理[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2):89.
[10]汪玉棉,陳海蓮,簡愛華,等.腦卒中患者居家功能鍛煉依從性與健康信念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臨床護理,2015,7(2):93.
[11]張春慧,朱慶華,張振香.心理護理在老年腦卒中后抑郁康復中的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1):2649.
[12]翟志永,馮娟.腦缺血后運動療法的神經再生與血管再生機制[J].中國卒中雜志,2015,10(1):88-91.
[13]何桂霞.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1):105-106.
[14]熊慧琴.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效果觀察[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5(5):507-508.
[15]饒靜云,趙月飛,溫鴻源,等.優質延續護理在出院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醫藥,2014,21(36):147.
[16] Zhang Y,Li W,Yan T,et al.Early detection of lesions of dorsal artery of foo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high-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J].J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 Sci,2015,29(3):387-390.
[17]鐘梅,梁本蓉.專人實施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2):60-61.
[18] Foley R N,Parfrey P S,Sarnak M J.Epidemiolog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ronic renal disease[J].J Am Soc Nephrol,2014,9(12 Suppl):S16-23.
[19]吳赟,彭凌,李向陽.應用臨床路徑對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康復護理[J].中國基層醫藥,2011,18(4):571-573.
[20] Malyszko J.Mechanism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J].Clin Chim Acta,2015,411(19/20):1412-1420.
[21] Izumi S,Muano T,Mori A,et al.Common carotid artery stiffness,cardiovascular function and lipid metabolism after menopause[J].Life Sci,2015,78(15):1696-1701.
(收稿日期:2017-01-16) (本文編輯:程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