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劍
【摘要】本文從一線教師的教學實踐出發,提出了小老師授課法、展評學習法兩種英語習題課授課方式,闡述了教師在習題課中的作用,旨在提高九年級英語練習講評課的學生課堂效率。
【關鍵詞】初中英語 練習講評課 小老師授課法 展評學習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A-0038-01
雖然不提倡學生進行“題海戰術”,學生在中考前還是會做大量的復習題、仿真題、模擬題。有些練習教師全批全改,無需在課堂上一一講評,但絕大部分的練習教師還是會在課堂上講評。
傳統的練習講評課以教師講解答案、學生對答案,這一模式為主,學生被動等待教師的標準答案,等待教師的解釋,長此以往,優等生(以下簡稱A類學生)只要自己的答案和老師給的答案一致,他們就不再聽老師的進一步解釋,不去探究;中等生(以下簡稱B類學生)碰到稍有難度的試題,他們不會加以思考,因為他們知道,老師最終會給出答案的;差生(以下簡稱C類學生)一開始就在專心等待老師的標準答案。還有一種模式:學生展示答案,教師評判答案正確與否。無論是非小組合作課堂下的課堂問答,還是小組合作課堂下的小組匯報展示,最后都以教師的評價為準。這樣的課堂活動,我們看到的永遠是參與展示的幾個學生與老師的互動,其他學生會因為知道老師最后都會給出標準答案而覺得沒有必要去認真聽,課堂學生的參與率很低。如何上好練習講評課,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兩種有效的練習課授課模式。
一、小老師授課方式
由于筆者工作原因,每星期都有一到兩節課沒法到場,無奈之下只能找班里成績好的學生作為小老師“代課”。剛開始筆者只讓小老師維持考試紀律,接著逐漸讓小老師幫忙公布練習答案,最后干脆所有的練習都讓成績好的小老師們來講評。筆者發現小老師的練習講評效果與教師練習講評效果一樣,甚至還好過教師講評的效果??偨Y其原因為:很多學生覺得小老師上課很新鮮,都豎起耳朵來聽,課堂紀律出奇的好,那些平時比較頑皮的學生抱著找茬的心理用心聽講,嘗試在雞蛋里挑出一點骨頭,而小老師更是鉚足了勁想在全班同學面前露一手,所以答案公布時清晰完美,甚至能解決其他同學提出來的問題。因此,筆者將“小老師授課”發展成為課程特色:首先在班內成立練習課小老師群,群里三個學生組成一小組,每一個小組負責一節習題課,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準確完成相應的練習題并預測同學們可能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找出合理的解釋。教師會在每節課后組織學生對小老師們的授課進行評價與獎勵,并在家長會等公開場合進行表揚。
這樣的課堂的優勢在于學生課堂參與率高,為了能得出正確的答案,小老師們對每一題答案的來源都得弄清楚,有些學生想證明自己比小老師還厲害,也會認真去完成,希望能在練習課中有一道練習題的標準答案是以他的為準。而那些想看熱鬧的學生做練習時也會比原來認真,因為他想提出能為難小老師們的問題,學生主動性得以充分體現。
二、展評學習法
九年級的復習課,經常是師生先共同復習一個模塊知識點,然后進行十多分鐘的練習,檢測學生的復習效果。這時候的練習講評不適合小老師講解,況且總是小老師講評練習,學生也會有些疲倦,C類生缺少展示的機會,這時筆者想到了這樣的課堂模式:將學生分組且每小組都有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生以組為單位自主解答練習題后,由學生來展示本組的答案且展示的學生需要進行輪換,不能一直是組內的個別學生。在沒有標準答案的情況下,學生展示的答案想得到其他同學認可,必須有理有據。于是,小組討論更熱烈了,由于每次由不同的人來展示答案,A類生必須教會C類生如何更清楚地講解答案。這時的課堂講評,是某一個學生或某一個小組與全班同學的教學活動,其他同學承載著點評的重任,評價者經過一定的思考,思索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知識的構建在不斷的評價中形成;就算有些學生已經完全掌握臺上展示的內容,他也得聽,因為有可能臺上正在展示的那位學生是他的徒弟或者他的正確評價會得到其他同學的欽佩。這樣的課堂,學生的參與率高,課堂教學井然有序,教師駕馭課堂輕而易舉。要想讓學生喜歡課堂,要讓學生在“自己說”“自己做”“自己討論”上做文章,生生互評,思維在碰撞中才會閃現火花。
總而言之,理想的練習講評課堂模式,應當以生生互評為主,教師適時參與為輔,且教師評價的插入講究一定的藝術性,最好不要為了加深學生記憶反復重復某一個學生的正確評價。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如何讓枯燥的練習講評課更有效,教師需反復琢磨,不斷改進,一定會有更有效的課堂模式出現,讓學生學得更好,老師教得更輕松。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