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
【摘 要】外國學生來華短期漢語游學項目已經成為漢語國際推廣的重要陣地,也是宣傳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文章結合作者的實踐,從項目進行過程中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及反饋等環節系統描述了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相關漢語游學項目的教學模式,最后指出對五十七中短期漢語游學項目教學模式的研究將對短期漢語游學項目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短期漢語游學 教學模式
一、引言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騰飛,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與加深,世界范圍內學習漢語的熱情也持續高漲。漢語國際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催生了短期來華強化學習及冬夏令營體驗學習等多種形式的教育教學活動。這些項目因其時間周期短、針對性強、趣味性高、游學結合以及目的語環境教學、綜合式教學、可集中體驗等特點深受外國學生的喜愛,越來越多的國外青少年選擇參加來華短期漢語游學這一項目。
二、外國學生來華短期游學項目的發展現狀
目前,短期漢語游學項目發展得還很不充分,也沒有形成成熟的模式,整個漢語游學市場還處在初級階段?,F階段的漢語游學項目主要是靠政府和學校在推動,在國外面向的群體比較有限,覆蓋面也很窄,很多外國學生沒有機會參與到這樣的項目中。歸根結底還是市場機制不完善,缺少旅行社以及民間教育類機構和企業的參與,在這一點上要向英語游學市場的成熟模式多加借鑒,加大對漢語游學項目及其周邊產品的開發力度。
五十七中相關漢語游學項目介紹: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是北京市海淀區一所公立完全中學,該校多年來堅持開展視野開闊的國際交流,先后與美國、加拿大、新西蘭、英國、意大利、日本、韓國和肯尼亞等國家的中學建立友好學校。目前,五十七中學是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的“漢語國際推廣基地校”,每年也會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友好學校合作開展短期漢語游學項目的相關活動。
筆者從前期策劃、教學設計、活動安排、具體實施一直到后期溝通,全程參與了2015年4月至2016年初,五十七中所接待的來自國際友好學校的3個短期漢語游學項目:第一個是2015年5月到訪的意大利戈里齊亞國立教育學院(但丁高中)游學團;第二個是2015年7月到訪的英國The Leigh Technology Academy游學團;第三個是2015年10月到訪的丹麥Tietgen Skolen學校游學團。
三、五十七中相關項目的教學模式
(一)教學模式的相關研究
教學模式的研究最早在西方興起,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的喬伊斯(B .Joyce)和威爾(M .Weil)。他們認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選擇教材、指導教學活動的一種計劃或范型。國內也有很多學者對教學模式下了定義,雖然說法不盡然相同,但所言的教學模式基本都包含了如下幾項基本要素:指導思想、教學目標、實施程序、方法手段、教學評價與反饋等。在此,我們姑且采用李雁冰(1994)的定義: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理論思想指導下,為實現特定教學目標而設計的比較穩定的教學程序及其實施方法的策略體系。
根據五十七中漢語游學項目的實際情況,接下來本文擬從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教學反饋等四個方面來描述五十七中短期漢語游學項目的漢語教學模式。
(二)五十七中的教學模式
1. 教學設計。
(1)教學對象的分析。
筆者所參與的三個游學團分別來自意大利、英國和丹麥。意大利團一共由15人組成,其中帶隊教師4人,學生11人(其中男生3人,女生8人),學生的年齡均為15歲或者16歲。英國團一共由12人組成,其中帶隊教師2人,學生10人(其中男生2人,女生8人),學生的年齡均為14歲或者15歲。丹麥團一共由13人組成,其中帶隊教師3人,學生10人(其中男生3人,女生7人),學生的年齡多數為16歲,另外有兩個學生分別是17歲和18歲。
3個游學團的學生均是第一次來到中國,之前接觸漢語的時間非常有限,僅僅是作為興趣參與過漢語課堂,漢語水平介于零和初級之間,僅僅會說“你好”“謝謝”等簡單的招呼用語以及會簡單的自我介紹。
從個性特征來看,這些學生普遍比較外向,課堂上敢于提出自己的問題,喜歡在活動中進行學習;對于講授的內容理解比較快,接受能力比較強;課外活動以及外出游覽過程中也比較活潑,經常主動使用學習的漢語知識進行交際。
(2)課程的設置與內容的選擇。
五十七中以激發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加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為首要原則。根據本校的師資和教學設施、結合外方的實際需求,在課堂學習環節設置了4門不同的課:漢語綜合課、中國文化課、特色體驗課和手工課。漢語綜合課一共有4次,每次課之間均相隔一天或者兩天,每次課為3小節。漢語綜合課的內容以日常生活用語為主,重視實際的使用,對語法點不做過多的講解。中國文化課一共有2次,每次課為2小節,所講的中國文化主要是茶、武術、京劇、中醫、北京胡同等。需要說明的是,幾乎每次項目都會在中國文化課上安排學唱一首中國歌曲,最常被選作教學的中國歌曲有《大中國》《小蘋果》等。特色體驗課1次,4小節的時間,在這里主要是指體驗中國學生課堂,參觀體驗五十七中的特色教室,如飛行模擬教室、天文臺等。手工課共有2次,每次2小節,項目有寫毛筆字(必選)、編中國結、畫風箏、陶瓷制作等。所有課程每小節均為40分鐘,小節之間休息10分鐘。除了漢語綜合課都安排在上午進行之外,其余3門課的時間都比較靈活,只要分散分布就可以。
這些課程的設置,最終目的是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學習語言并體驗文化,而不是單純為了學習漢語而學習漢語。
(3)活動的設計。
各式各樣的活動是短期漢語游學項目的重頭戲。這里的活動設計主要包括課外活動以及外出的游覽活動兩方面的內容。五十七中為游學團的學生們設計的課外活動有學包餃子、去商場購物、逛公園、聽京劇、品嘗中國美食等。外出游覽活動由于時間的關系都安排在了北京市,主要是一些文化名勝和著名景點,包括長城、故宮、頤和園、天壇、奧林匹克公園、十三陵、國家博物館、南鑼鼓巷等富有中國文化和老北京特色的地點。
另外,3個游學團的學生均住在寄宿家庭(homestay) ,項目期間有一天的時間留給外國學生和其所在的寄宿家庭自由活動。實踐證明,homestay的形式能讓外國學生更深入地感受中國,留下良好的印象。
總的來說,校內課程與課外活動、游覽活動是穿插進行的,這充分考慮到了外國學生學習的特點和游玩的需要。此外,課程與活動穿插進行、以活動體驗和游覽感受為主的安排不僅充分發揮了交際法的優勢,也把學習和任務結合了起來,充分利用了任務式教學法,最終目的都是使學生全方位深入體驗和感受漢語以及中國文化。
2. 教學實施。
五十七中與國外的友好學校合作短期漢語游學項目已經多年,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在教學實施方面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實施步驟和操作程序。包括筆者所參與的3個游學團在內,五十七中所接待的游學團學生數量一般都在10人左右,最多不超過15人,再加上學生漢語水平比較平均,都比較薄弱。因此,每次的游學團并沒有再細分層次和班級,教學活動都在一個班里完成。
針對每次項目,五十七中都會從一些高校招聘幾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班在讀的研究生作為教學實施的骨干力量。這些教師的主要工作除了要負責漢語綜合課、中國文化課、部分手工課的課程教學外,還要負責帶領游學團隊進行課外活動以及外出游覽體驗。這樣的安排能夠使課內課外結合得更加緊密,也有利于課堂內容的貫徹,保證整個教學實施的一致性。此外,加強與外方帶隊教師的溝通,參與教學設計,與外方學生聊天,關心他們的生活等,都是這些中方教師的職責。對于特色體驗課和一部分手工課,五十七中會安排本校相關課程的在職教師負責教學,這樣也能使外國學生獲得更加地道的體驗。
正如前文所說,這種短期的漢語游學項目重在體驗而非一定要迅速提升漢語水平。因此在課堂教學上,特別是漢語綜合課的教學上,教師采用的都是交際式和任務式教學法進行教學,教師減少講解的時間,重在引導,學生是課堂的中心,重在參與。為了不讓學生感到枯燥和乏味,在具體的環節上,教師多使用直觀的教學手段,如做游戲、播放視頻片段、現場演示等。教室也不是傳統的教室,而是在一個布置溫馨的活動室里,所有學生圍坐在一起,前面有播放多媒體的大屏幕。這樣的安排能使學生很快放松心理,盡快消除來到異國他鄉的緊張情緒,更好地融入課堂,整個課堂都保持輕松愉悅的氛圍。
此外,所有的課程都沒有固定的教材。項目開始前中方教師會集中備課,根據游學團的日程安排選擇教學內容。經過多年的項目發展,如今已經形成了比較固定的教學內容體系,只需要根據每次項目的具體情況進行微調即可。中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使用英語作為教學的中介語言,但應該減少英語的使用,多使用漢語。
3. 教學評價。
由于短期漢語游學項目看中的不是學生的漢語水平實際增長了多少,教學的重點也不是詞匯、語法等漢語要素,因此五十七中沒有采用漢語考試的方式來檢驗教學效果,而是更注重教學過程的評價。獲取教學評價的方式如下:首先,每次課后都會檢驗學生有沒有真正參與進去,漢語綜合課可以通過模擬情景對話或者脆在之后的活動中去了解;中國文化課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國家的情況談一談自己的想法,以此獲得評價;特色體驗課可以從學生的參與程度來判斷效果;手工課比較直觀,每次課的手工“成果”就是最好的展現。其次,五十七中在每次項目結束時都會組織一次節目展演,每位外國學生除了可以表演本國特色節目之外,都必須要參與到至少一項中文節目的表演之中,可以和自己homestay的中國小伙伴合作,這樣也能夠非常直觀地看到外國學生在此次游學中學習的成果。
4. 教學反饋。
五十七中漢語游學項目的教學反饋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設計調查問卷,項目結束之前發放給游學團的帶隊教師和學生,問卷主要圍繞課程設置和活動設計來進行,通過客觀選擇和主觀問答的方式來獲取外方教師和學生們對不同課程和課外活動以及游覽活動的滿意程度和改進意見。根據調查問卷的結果,五十七中會在之后的項目中對教學模式的某些環節和具體操作進行針對性的改進。二是組織學生與中方教師進行面對面交流,學生說一說自己的學習體會,覺得教師怎么樣做可以教得更好,更喜歡什么樣的教學方法等,學生也可以把對教師的意見寫在五十七中特別制作的小卡片上,然后交給教師。中方教師根據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總結教學得失,從而改進教學。
四、結束語
對外國學生來華短期游學項目新的漢語教學模式的研究,不光對短期漢語游學項目的發展產生積極推動作用,這種有效的模式也會使教師在一條正確的教學道路上獲得教學技能的提升。進行來華學生短期游學項目漢語教學模式的研究,在不斷為教學實踐尋找理論支撐;進行教學過程和方法的實踐探索的同時,我們也會逐漸清楚所做的各種教學嘗試和活動安排的利弊以及是否有效,從而選擇最適合這種短期游學項目漢語教學的模式。
【參考文獻】
[1]馮若語.國家漢辦“你和我·在北京”夏令營教學實踐與反思——以保加利亞中(2)班為例[D].北京外國語在大小寫,2014.
[2]馬箭飛.漢語教學的模式化研究初論[J].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4(01).
[3]李雁冰.簡論教學模式[J].山東教育科研, 1994(03).
[4]鄭昕.2013年意大利羅馬CONVITTO高中夏令營調查報告調查設告[D].北京外國語大學, 2014.
[5]白寶山.河南省“漢語橋—夏令營”教學模式研究[J].語文學刊,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