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玲
【摘 要】筆者通過對文獻的查閱,并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嘗試對高職院校的“發展性教學督導”的概念進行解釋,并對其特征進行說明,最終將其定義為:為了發展而進行的教學督導,即以教師發展、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為目的而開展的,對發展過程的自我診斷和自我改進,由此激發教師不斷改進,逐步變成常態化工作。
【關鍵詞】高職院校 發展性 教學督導 內涵 特征
教育部“十二五”工作總結中提出:“十三五”期間,高職院校評價制度的改革要著重放在“第三方評估,發展性評價,保障性評價和專業評估”上。因此,高職院校逐步重視對督導職能的研究,特別是對發展性督導工作的探索。
一、教學督導的職能轉變
世界各國的教育督導制度大都誕生于19世紀以后。教育督導的職能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以教育視察為主要手段的行政監督職能。
第二,以教育評價為主要手段的管理控制職能。
第三,以教育指導為主要手段的行政指導職能。
剛開始英美國家教育督導是為了監督學校投資的分配和使用情況,保證教育投資的合理性。教育督導的職能逐漸由單一的行政監督轉向了“監督與管理”的督導。二戰后,教育督導強化了管理職能,擴大其指導職能。
現階段,英國、美國等督導都以指導為主,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強調突出管理的激勵、協調、溝通和反饋的功能。在評價方面,更多采用CIPP模式。這種評價模式為課程評價,它認為評價就是為管理者做決策提供信息服務的過程。由背景評價(Context Evaluation)、輸入評價(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價(Process Evaluation)、結果評價(Product Evaluation)構成。評價目的從選拔、審查向重視改進轉變,方法也不是單一的定量,而是定量和定性結合。此外“臨床視導”和TQM(全面質量管理)的持續改進也有廣泛應用。如何利用督導來引導教師發展,國外也在不斷探索中。
我國的教學督導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的本科院校。2000年后,迅速推廣到高職院校。2006~2008年期間,對于高職院校教學督導制度的探討較多,理論探索照搬本科痕跡較重,督導內容主要以聽課為主,輔以學生訪談,對校風、教風、學風、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等方面進行監督和檢查的比較多。到2010年左右,在結合高職院校的特點基礎上,各高職院校逐漸對教學督導運行機制進行優化,由檢查型督導向服務型督導轉變。
從2014年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兩個教學質量管理獲獎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前國內的督導工作著重在:強化指導服務,強調教學過程實施有效控制,重心向教學一線傾斜,針對突出問題進行重點控制糾偏;突出于行業企業的結合,通過校企合作理事會,對學院的教育服務質量開展評價。因此,目前教學督導的作用就應該偏向于“督學”和“導教”,其內涵也應該發生相應的改變。
二、發展性教學督導的內涵
教學督導常規、傳統的工作就是隨堂聽課,以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為重點。通常是督導人員以“專家身份對教學質量進行檢查、監督、評價和指導,及時客觀地向院校領導、教學管理職能部門及教與學雙方反饋教學現狀、教學質量等教學工作信息,提出改進教學工作的建議”。教學督導機構主要是圍繞課堂教學,針對聽課內容給教師提出改進意見,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進行指導。同時,對學風進行隨機調研。然而隨著對督導工作要求的提高,教學督導的功能也越來越偏向“引導”。因此通過對教學督導職能轉變的梳理,結合筆者自身工作經驗,我們認為發展性教學督導的內涵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發展性督導的對象是“師”和“生”。 發展性督導的對象不僅是關注學生,最重要的是關心教師的發展,落腳點是“人的發展”。
第二,發展性督導的方式為“導教”而非“督察”。通過診斷的方式對教師課堂教學、課程建設甚至是專業建設查找問題,并積極反饋,共同解決。
第三,發展性督導的目的在于促進人的發展與進步,側重在對人才培養目標的正確把握前提下,教師的持續改進。
因此筆者將“發展性教學督導”定義為:為了發展而進行的教學督導,即以教師發展、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為目的而開展的,對發展過程的自我診斷和自我改進,由此激發教師不斷改進,逐漸變成常態化的工作。
三、發展性教學督導的特征
(一)促進人的發展,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發展性督導落腳點在于關注人的發展,特別是教師的發展。費斯勒的教師發展理論提出教師的成長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關注生存階段,關注情境階段以及關注學生階段。費斯勒認為,在教師不同成長階段中,教師存在不同的職業發展心理以及不同的成長發展需求。因此,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教師發展,我們必須正確把握學院教師的工作狀態及工作情況。以此為基準,從“管理”向“服務”進行轉變。
發展性教學督導在進行自身職能轉換的同時,也能更加準確地對教師群體進行劃分,開展靈活的分類指導。這種激勵更有針對性,也更大程度上提升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促進和加快教師的成長,建立更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二)完善自我評價機制的過程性評估
發展性評估并非終結性評估而是過程性評估。其具體要求是:對教師的教學過程,專業、課程的建設過程進行跟蹤,因此耗時長,投入精力多,還需要相關的專業負責人。這更督促青年教師不斷反思、改進。因此很多評估工作都需要教師付出額外的精力和努力,只有完善了相關的獎勵和規范機制,才能提高教師的參與性與積極性。
在機制的設置上,教學督導辦公室的定位應為“校內第三方”。如何激勵教師發展,將發展性評價內化,都應該有完善的、可供PDCA正常開展的循環機制,做到有制可依,有理可循。
發展性教學督導部門應通過“課程評估、專業評估和學生評教”三個抓手對人才培養相關質量建設進行評估。其目的是:變以外部保障為主為以內部保證為主,強調工作與保證同步。工作與保證責任兼負。
(三)數據化校園,常規性診斷的工作常態
在以往的評估中, 往往是在一個特定時間對建設質量進行評判,然后總結改進。而發展性教學督導工作既然是過程性的評估,就要求“變回顧總結”為“實時監控”。利用數字化校園環境,通過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平臺的普遍建立和優化升級,使實時監測、及時預警成為現實,辦真正讓人民滿意、放心的職業教育。切實地將診斷與改進列為一切工作的組成環節,變脈沖式激勵為常態化改進,由此激發教師的學習動力與創新活力,并成為工作新常態。
(四)行業企業參與督導
在高職院校中,督導人員組成不僅有教學經驗豐富的教授,還應該有在行業、企業中有經驗的“雙師型”專家。這樣一方面保證督導人員的權威性,另一方面符合高職教育必須跟上時代性的需求。
對于高等職業院校來講,繼續產學結合,擴大行業企業對教學的參與是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關鍵。一般的高校中,督導的過程也缺乏行業指導、評價和服務。而對于高職院校來講,其培養人才的特征就決定必須緊貼市場需求,必須與行業企業互通。如果沒有行業企業的參與,學院的自我診斷就缺乏權威性,容易變成學院的“自娛自樂”,無法進行改進與提升。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說,發展性教學督導工作將是高等職業院校發展內涵的重要手段。它將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人的發展為重點,以不斷改進、常態診斷為主線,推動人才培養工作持續、健康、穩定地發展,利用新的評估理念和實踐切實加強學院質量文化建設,發揮評價結果的激勵和約束作用。
【參考文獻】
[1]宋殿義,王健,劉亞琴,等.教學督導功能的分析與再認識[J].中國電力教育,2010(12).
[2]鄔志輝.發展性評估與學校改進的路徑選擇[J].教育發展研究,2008(18).
[3]周莉.高校教師成長理論在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中的應用[J].南方論刊,2012(02).
[4]曾懋華.發展性教學督導及其評價與新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J].韶關學院學報,2010(08).
[5]何斌,莫國輝.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監控范式的實證研究[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