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柳英
【摘要】“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求知過程中一個良好的開端,是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對新的認識對象預先進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動求知過程。筆者通過研究采用“三步曲”策略,即從明確預習的指向,加強及時檢測,講究預習方法三方面著手,培養初中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預習習慣。
【關鍵詞】初中英語 三部曲 預習策略
預習是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一環,預習是求知過程中一個良好的開端,是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對新的認識對象預先進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動求知過程。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如何做好預習工作,是每個老師都十分關注的問題。筆者作為一名任教初中英語學科十多年的教師,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探索實踐了“三步曲”預習策略,取得了不錯的預習效果。
一、預習進行曲:——明確預習內容,做到有的放矢
因材制宜地設計預習內容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和培養自學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師要教給學生預習規律,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設定不同的預習內容,在英語教學中,對每一單元的教學我們又可采用“三段走”的策略,所謂“三段”指的是每一單元學習的三個不同階段。
1.第一階段:預習詞句——校準發音,辨析造句。
(1)校準發音。目前英語教材的設計以單元為單位,每一單元分為Section A, Section B和Reading三部分,前兩部分注重的是聽說和語法,而后一部分則注重篇章閱讀。因而在學習一個新的單元時,我們在單元的第一階段必須熟悉并掌握本單元的單詞、詞組和句型,一般可采用跟讀,朗讀的方法,準確對單詞、詞句進行發音。而預習也就從這一步開始。
(2)辨析造句。預習英語單詞時,我們要做到讀音準確,詞義明確,詞性明了,對于四會(聽、說、讀、寫)的單詞,還要求拼寫正確。更重要的是對于一些重點的單詞詞組要會辨析,會應用。以《Go for It 》九年級Unit8 Section A部分的預習為例,這一部分主要掌握的是幾個動詞詞組,如“clean up, cheer up, give out, put off, set up,think up等,事實上學生對這些詞組的發音并不是問題,但如何正確的使用,則可以根據詞組的辨析牢牢把握。以give out為例,我們經常會碰到的帶give的詞組有give up放棄,give away贈送,give in屈服, give off發出,而give out的意思為分發,學生根據該詞意可造出新句子:“Some Study Clubs always give out ads near our school.通過這樣的預習方式,學生對于第二天課堂上要學習的單詞、詞組、句型早已心中有底。
(3)擴充詞匯。這一階段的預習中,妨礙學生預習的因素是:知識面窄,詞匯量小。預習過程中碰到不好理解的詞,有的同學會胡亂編造一個,或者干脆放棄,等老師課堂上去講,這種現象是很平常的,完全出于一個字——懶。這就要求我們學會使用一些英語的工具書。事實上經常在課前查詞典,將有助于豐富學生對相關單詞、詞組、句型等用法的理解和把握,通過英語解釋從而使我們的詞匯量得以進一步鞏固和擴大,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2.第二階段:預習語法——找準要點,舉一反三。
(1)尋找焦點。如果Section A的教學要求學生掌握的是一些新單詞,新句型,那Section B則是在此基礎上的升華,并最終總結出該單元的重點語法。語法一直是困擾初中學生的一大難題,很多學生是語法規則背得滾瓜爛熟,而真正運用時卻不知所措。因此,在預習語法知識的時候,可讓學生先找出本單元的例句,尤其是關注焦點,也就是每個單元Grammar Focus中的句子,Grammar Focus中所羅列的都是本單元的重點語法及句型。讓學生預先了解本單元將要學習的語法、結構及用法,可以為自己所上的新課做好鋪墊。例如,在上《Go for It 》九年級Unit 6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前,先讓學生讀Grammar Focus所列的句子,接著讓學生說出這些句子的相同之處。然后告訴學生這是定語從句,并布置學生預習定語從句(看書本附錄中的語法部分)且找出關系代詞who,that引導的定語從句的區別。通過以上的預習,上第一課時,在播放一段音樂之后,可以引出 I like music that is gentle. 然后問學生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學生也就很自然說出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sing along with等句子。在之后設計的活動Enjoy the music中,學生通過欣賞各種音樂并回答問題:Of all these kinds of music,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prefer? Why? 和Guessing games及最后的Survey學生都能熟練地運用定語從句。定語從句在這一節課上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操練。
(2)鉆研句型。這一階段的預習中,妨礙學生預習的因素是:沒耐心,畏難。很多學生認為語法的學習枯燥乏味,盡管他們能找到單元中的Grammar Focus,但不能靜下心去研究句型結構的特點,沒有了分析,也就無法歸納該語法點所表示的意義和結構。這就需要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具有鉆研精神,并能根據例句學會舉一反三。
事實上學生在預習的操作過程中,可以根據Section A, Section B的具體內容,把第一、第二階段合在一起進行預習,也就是在預習了單詞、詞組、句型后,同時總結出該單元的重點語法。這樣預習的知識將會更系統,但預習的量會增大,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也更高。
3.第三階段:預習篇章——化繁為簡,梳理歸納。
教材每一單元的最后,通常是一篇較長的閱讀文章,特別是八九年級,學生如不事先預習,當堂掌握閱讀內容對多數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如何設計閱讀課型的預習作業則是筆者需要關注的問題,在這一階段,筆者認為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亟需培養的能力是化繁為簡,可采用根據內容找關系或畫示意圖的形式進行,當然在開始階段離不開教師的指導。
(1)梳理人事關系。對于一些敘事類的文章,化繁為簡的最好方法即為找出關系,如人物間關系,事件間的關系等等。以《Go for it》九年級Unit8 Reading: Ill send you a photo of Lucky為例,這是一篇書信格式的閱讀文章,屬于敘事的體裁,從標題事實上看不出全文的大意,但教師如果引導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事先去梳理一下Miss Li, Liz Smith及 Lucky三者之間的關系,應該對把握全文的內容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師在課前可布置學生的預習內容為:找出Miss Li, Liz Smith及 Lucky三者之間的關系,并對比找出Liz Smith在擁有了Lucky之后發生了哪些變化。預先做好了這一步,學生對于把握文章的大意也就簡單很多了。
(2)填好示意圖。對于一些說明類型的閱讀文章,化繁為簡的最好方法則為根據文章內容,讓學生通過預習完成示意圖,以此熟悉課文內容。但這個預習任務在實行的初期,對絕大多數學生(包括一些上游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始一個階段對學生進行指導,可以先由教師畫出示意圖,讓學生填信息,逐步發展到培養學生獨立根據文章畫出示意圖,從而激發學生對預習英語閱讀材料的興趣與信心。以《Go for it 》九年級Unit 9 reading 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為例,教師可事先讓學生去預習完成課后3a的圖示題。
如果學生能正確完成圖中的內容,則該學生對將學的文章已有了很好的理解,對于第二天教師的課堂教學也就做到心中有數了,課堂效率自然高出很多。而如果圖示是不正確的,那么老師在上課過程中,可以找出其錯誤的地方,加以引導,從而讓更多的學生能初步理解文章內容上存在的邏輯關系。
二、預習完成曲:——及時預習檢測,做到有效反饋
學生既然進行了預習,教師必須有針對預習的作業檢查,有預習成功的呈現。否則,學生是否真正預習教師不了解,預習到何種程度教師不了解,預習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教師也不知道。時間久了,學生就會覺得預習和不預習一個樣,預習認真與否都一個樣,預習也就成了一種形式。因此,教師對學生預習結果的檢測就顯得尤為重要。預習檢測可以分為兩層,即課前檢測和隨堂檢測。
1.課前檢測,教師可以通過批閱預習作業來檢測。如果教師能夠做到認真批閱預習作業,不但可以了解學生學習新課前的知識水平,還能夠反饋到學生對新課的學習程度。對學生的學情有了全面把握,新課教學時也就能真正實現“會的不教,不會的精教”,從而實現課堂的高效。
2.隨堂檢測,應該落實到精心設計的課堂問題上。課堂上,精妙的預習檢測問題,不僅能對學生的課前預習進行巧妙檢測,更能不落痕跡地將學生自然地引入新課學習,教師在認真研讀課標基礎上明確三維目標,結合具體學情設計的課堂問題既檢測了學生的預習,又獲得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反饋,更是對新課學習的引導。在關鍵處設疑,在疑難處追問,這樣的設疑與追問,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促使學生主動地去探究、去思考,這也正是新課所倡導的。如前面提到的《Go for it》九年級Unit8 Reading: Ill send you a photo of Lucky,學生事先根據教師的預習要求找出了Miss Li, Liz Smith及 Lucky三者之間的關系,并對比找出Liz Smith在擁有了Lucky之后發生了哪些變化。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根據文章的標題馬上進行提問:
T(teacher):“What is “lucky”?
S1: “Lucky is a dog.”
T: This is a letter which is from Liz Smith to Miss Li, who is Liz Smith ?
S2: He is a disabled person, he is blind, deaf, and unable to walk or use his hands easily.
T: Who is Miss Li? What do you think of her?
S3: Miss Li is a generous woman , she donated money to “Animal Helpers”, I think she is very kind.
課堂上短短五分鐘的對話足以檢測出學生究竟有沒有對教師要求的預習內容進行認真的執行。這種當堂檢測的方式也迫使學生不得不認真在英語課前進行預習,假以時日,這種預習便成了學生自然而然的習慣。
三、預習保障曲:——講究預習方法,做到授之以漁
葉圣陶老師說:“預習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實效,方法必須切實。” 預習作業的設計不能僅僅只讓學生抄寫單詞、背誦詞組,應該要充分運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多“官”齊下,充分發揮學生個性,挖掘學生思維潛力,讓學生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所謂多“官”,即為耳聽、口誦、手記,心想。
1.耳聽。預習過程中的聽,主要聽的是教材中的配套聽力材料。一個單詞、一個句子,一篇文章,用英語怎樣表達,首先從聽錄音開始建立語言印象,進行形象思維,從而形成較好的學習效果。在新的一個單元開始前,可先聽該單元的單詞發音,然后再聽下節課將學習的材料,以此作為預習的第一步。
2.口誦。誦即讀,讀能訓練學生正確的語音、語調,適度的節奏感。預習時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內容要做到“三讀”——跟讀,粗讀,細讀。跟讀,指聽錄音磁帶,模仿朗讀單詞,句子,培養自己的英語語感,鍛煉自己的朗讀能力;粗讀,指學生事先讀一些對話或文章,學生既可以單獨讀,也可以與他人合作讀,從而使學生對所讀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感知;最后是細讀,細讀一般出現在一單元的最后,指讓學生讀背記單詞和課文。
3.手記。有經驗的老師認為:“教師上課前要寫教案,而學生也有必要寫一個簡單的學案。”所謂的學案,就是讓學生課前預習時針對自己的問題,作好適當的記錄。在預習過程中,邊看、邊想、邊寫,在書上適當勾畫和寫點批注。看完書后,最好能合上課本,獨立回憶一遍,及時檢查預習的效果,強化記憶。同時,可以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內容和思路,找出重點和不理解的問題,嘗試作筆記,把預習筆記作為課堂筆記的基礎。
4.心想。預習時,我們要求學生能夠思考相關的前置知識基礎是什么?新知識與前置知識間的聯系是什么?從而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結構,完善知識體系。同時預習時要求學生能夠將有關知識與生活、生產實踐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事實上在預習過程中,這四種預習的方法又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每一次預習,都應該是多管齊下,以達到最后預習的目的。如在預習《Go for It 》九年級Unit 4 Period 1(1a-2c)時,學生可先跟讀本單元的新單詞,并能對新單詞正確發音,然后大聲朗讀本課中出現的一些句子,注意語音語調。這一課時的主要語法是關于虛擬語氣的使用,對于文中的重點詞匯適當進行圈點,對于虛擬語氣的一些用法適當做好筆記,如:虛擬語氣的含義:與事實相反或不可能實現的事情。虛擬語氣的結構If+主語+動詞的過去式,主語+would/should+動詞原形。學習生在預習總結的時候可能不太完整,但有必要記錄下來,不到位的地方可以在課堂上進行補充。最后是發揮想象力,特別是那個話題If I had a million dollars, what would I do? 答案可以為:
(1) If I had a million dollars, I would give it away to the charity.
(2) If I had a million dollars, I would buy a big house for my parents.
(3) If I had a million dollars, I would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
多“官”齊下的預習方法,不僅能激發學生預習的興趣,并且能有條不紊地對預習的內容進行聽、讀、記,思,對最后的課堂學習效果必然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總之,初中英語教材內容多、難度大,教師如果能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將大大提高學生的自主預習能力,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授之以魚,只供一餐,授之以漁,可享一生”。只要教師能有計劃,有步驟,堅持不懈地引導,及時進行預習后的檢測并注意預習方法的指導,久而久之,學生良好預習習慣便能養成。實踐證明,通過有效的引導學生預習,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普遍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更重要是能使學生被動的學變為主動的學。但預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時的,它需要長期地培養,因此也要求筆者進行更深入地探究,努力讓每位學生愛上預習,讓學生的預習更加行之有效,從而為教學的完成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黃耀.初中英語教師如何走出詞匯教學的困境.
[2]廖榮蓮.學生預習后的課堂更精彩—評判反對預習的四種觀點.
[3]楊卓.有意栽花巧預設 無心插柳妙生成—試談新課堂的動態生成[J].教學創新,2011(5).
[4]廖影紅.課前預習,有效課堂的奠基石——淺談對小學英語課前預習與評價策略的思考.
[5]宋軍.預習導學案的實施方略[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1(11).
[6]《新課程標準英語》.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編 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