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近年雖有成效,但在教育質量、結構、效益等方面仍有待改善。本文從高校的供給側改革出發,在分析目前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3+1”模式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對策,旨在推動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結構改革和質量提升。以期為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社會發展提供相應參考。
【關鍵詞】供給側;高校;3+1;人才培養
一、供給側改革的提出
隨著時代與經濟形勢變革,供給側矛盾在我國越來越突出。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一時間,供給側改革,成了我國未來一段時期經濟改革的總思路。而在現代社會里,經濟、教育向來就與整個社會生活緊密相連,作為人力資本這個生產要素配置主渠道的教育,成為了最根本的“供給側”因素。因此供給側改革同樣適用于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
二、高等教育需求側改革的弊端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近年來取得顯著成效,但長期需求側改革思路,導致高等教育結構、質量、效益問題不斷凸顯。一是高等教育結構失衡。高校兩極分化嚴重,資源配置的錯誤引導,導致專業設置趨同,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也影響了高等教育整體的生態建設。二是高校對人才培養的忽視。高校規模雖然擴大,但都停留在外延發展上,不注重內涵建設。忽視教學,人才培養質量受到嚴重影響。三是高校對辦學效益的疏略。教育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高校辦得好不好,政府說了算,沒有嚴格問責機制。許多高校獲得了國家大量撥款,但在重大科技發明、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實質性貢獻不大。
三、創新型人才培養在我國高校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等學校的很多學者都在致力于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在全社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背景下,廣大學生也逐漸意識到自身的社會責任,并積極投身于創新創業的實踐中。雖然近幾年高校出現了一些熱衷于創新,具有發明創造能力的學生,但總體上看,我國高校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還有待完善。
1、傳統教學模式阻礙了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協調發展
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教學模式具有典型工業化階段的特征:按照工廠模式實行大批量、標準化生產,學校教學基本上是以課堂教學、教師、書本為中心,缺乏靈活性,忽視學生個性發展。知識經濟呼喚具有個性的創新人才,高校教學模式必須順應時代要求,應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個性化教育,充分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和能力培養,實行教育方式多樣化、個性化、民主化。
2、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學生實踐能力差
傳統填鴨式教學使老師與學生缺少實時交流,學生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差。教與學脫節、理論與實踐脫節,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和實操能力差,不能滿足用人單位需求。教師的整體素質有待加強,專業教學計劃的修訂與完善亟待進行。
3、高校教師隊伍現狀制約了創新型人才的成長
教師作為教育過程的主體因素,貫穿于教育活動始終。應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同時把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提升上來,建立有效的競爭機制,促使教師主動探索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學方法。但目前高校還缺乏該種競爭氛圍,對教師的評估考核流于形式,缺乏實效。
4、趨利性的市場經濟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注重的是綜合素質提升、適應能力的增強、創新潛能的開發。而趨利的市場經濟往往使學生參考就業趨勢選擇專業,根據收入高低歷練技能,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卻被忽視。這跟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目標相背離。社會呼喚全方面的人才,如果高校推向社會的是只注重經濟利益的人才,那么誰來從事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近幾年來,我國在世界范圍內科技競爭實力的下降,與市場經濟的趨利性有很大關系。
四、“3+1”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對策研究
“3+1”人才培養模式是“教與學、理論與實踐、學校與企業相結合”+“全方位素質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目標是通過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破解大學生就業難和企業招工難怪相,為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夯實基礎。培養具有面向市場的專業和實踐能力、科學與人文素養并舉的綜合應用型人才。
1、開展互動教學,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
現在我國高等教育普遍存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教師講、學生記、考試背的模式已經落后。教師應該轉變主體觀念,采用互動式教學,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積極營造民主教學氛圍,鼓勵學生提出質疑,培養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他們自我學習、自我表現的能力。還要引導學生自學和進行研究,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2、加強教學與實踐的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新人才,而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源泉來源于廣泛的社會實踐。因此必須大力加強實踐教學。一是積極搭建以應用性、設計性、綜合性為主的實驗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積極性。二是抓好實習教學環節,深入開展現場調研。一方面增加學生實習時間,另一方面使學生變被動實習為主動實習。三是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和各種科技創新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了解社會、了解國情,以激發自身的求知欲、創造欲和成功欲。
3、建立校企協同機制,優化創新人才培養
高校和企業能夠取長補短,建立不同形式的基地和組織,為創新型人才培養拓寬途徑。一是共建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實習和科研場所。二是通過學生組織與校外企業的聯系,共建校外社會實踐基地。三是共建實驗室和創新團隊平臺,促進校企交流和人才培養。四是通過共青團與企業溝通,共建學生組織,以學科優勢開展社會實踐。
4、更新傳統教育質量觀,重視全方位素質教育
時代發展要求我們更多關注學生身心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方針要從根本上堅持學識、智力、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將立足點放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引導學生最大限度發現和激發自身潛能,為將來創新素質的發揮打下基礎。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道路上最大限度的剔除不利因素,轉變教學模式,促使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姜朝暉. 以供給側改革引領高等教育發展[J]. 重慶高教研究, 2016,4(1).
[2] 何桂強.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D]. 中南大學, 2002.
[3] 陳曉梅. 會計專業“3+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J].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2(439).
[4] 趙 妉. 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校企協同創新機制探索[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5,34(1).
[5] 柳友榮. 也應重視高等教育的“供給側”改革[J]. 中國教育報, 2015-12-14(009).
【作者簡介】
劉嬌(1983—),女,河北保定人,漢族,碩士研究生學歷,河北農業大學現代科技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