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瑞娟
【摘要】2003年秋季,教育部開始在全國各地頒布執行重新修訂后的新的教學大綱和與之相配套的采用話題、功能結構相結合的“任務型”的新教材,要求實現新的教學模式,不過即便是新的教學模式,教學仍然是一個不變的師生交流的過程,只是這種交流在不同學科的學習和不同的老師和學生之間也是不同的,英語的教學更是如此。不過一旦弄清楚教學的實質并沿著這條路一直走,那一定是一種正確的教學途徑。因此,要把英語這樣一門外語教好,首先得弄清楚這種教學需要師生之間以一種什么樣的交流方式來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模式;交流;實質
在經過六年的英語義務教育學習以后,高中生的英語學習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在這個新的臺階之上,老師與學生應該是怎樣的合作關系才能把教學工作搞好呢?
英語是一門語言,那么對英語的學習我們自然要重在交流。在傳統的教學當中,教師往往唱的都是主角,而學生只是一群忠實的聽眾。這就抹殺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這樣教出來的學生只不過是會考試的工具罷了。不過這種死板的教學方法也有它的可取之處,因為畢竟是老師在給學生傳授知識,很多時候還是需要老師這個“傳道授業解惑者”先對他們進行知識的灌輸,只是我們這里的聽眾有絕對的發言權而不僅僅是一味的聽眾,這樣一來我們的教學就更加人性化了。
教師作為促進者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教師不僅要積極地旁觀,還要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使課堂更加生機盎然。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教師扮演了一個演員的角色,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角色變成導演型,即教師設計出學習的各個環節,由學生去自我預習、自我探討、自我質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對學生要有愛心,創造性地建設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學習環境。
任務型教學也就是一種途徑,一種“路子”。學生是在具體的動機下,或一項具體的任務中去學習,目的是能使人的思維具有指向性和方向性。可操作性能使活動具有層次性和順序性。因此,我們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就一定要精心設計任務型活動教案。在任務型教學活動中,教師設置任務時不但要明確目的,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的任務要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形成一定的梯度,逐步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任務的設計是實施任務型教學的前提條件。作為英語教師,必須要轉變舊的、阻礙學生創新精神發展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在備課之前一定要確立一個創新性教學目標。所謂創新性教學目標,就是指教學目標中含有創新的要求。教師應多采用一些啟迪思維的方法,讓他們廣開思路,多作聯想,使思維呈現出多樣化,在教學實際中對訓練學生交際語言的處理就是讓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練習和鞏固。
教學其實還是一種師生之間類似于朋友般的對話關系,現在高中英語新教材起點高、靈活性強、容量大、內容廣,而且要求嚴,這對教師優化設計教學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與學生之間更應該有一定的互動,而且是沒有距離的互動才好,所以教學可以是師生之間的一種對話關系,不過這個話題的發起者還是應該由教師來擔當。老師的教學仿佛就是在告訴學生自己或是大家的真理,而學生一般都喜歡尋求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以滿足求知欲。因此在聽老師講的同時,可能會對這個真理有所疑問,有所思考,這樣一來,相關的對話關系便無意間展開了。
在教學當中,我們從不提倡“老師就是對的,學生就是錯的”這種思想,因為畢竟人無完人。因此對于課堂上老師出現的錯誤和表現的不足,學生是完全可以批評指出甚至予以反駁的。正如在以上兩種關系中一樣,學生在任何時候都有發言權。英語是一門外語,它也有豐富多樣的語言知識和技巧,還有一些特殊的語法規則和用法習慣,而這些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一一準確掌握的,因此教師更應該與學生建立一種討論的關系來展開教學,才不至于誤人子弟。
正如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一樣,老師與學生之間一旦有不同的見解時就應該積極的展開討論,而不應該感到沒面子。而且作為教師,在自己犯了知識性錯誤的情況下更應該主動承認自己的不足,有時甚至還可以夸獎在討論中表現得好的同學,這也是一種很好地對學生的啟發方式。而且這樣的教學還可以讓課堂氣氛更加的活躍,讓師生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這對教學是十分有利的。否則一旦老師有錯誤,學生不敢指出,結果只會誤導其他的學生,那后果更是不堪設想,因此教師在這方面要鼓勵更多的學生積極發言,為尋求真理展開更多更激烈的辯論。
教學是一個復雜多變的過程,因此對于不同時期出現的不同問題,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去解決,但是教學的實質還是一個師生之間最輕松自然的知識傳遞的交流過程。成功的英語教學要致力于形成一種新的教學雙邊關系,使得兩個最重要的要素的作用得到和諧而充分的發揮。因此教師一定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做學生的決策者、指揮者、解釋者、監督者和評價者,不過于凸顯師生之間的距離才有助于順利完成英語的教學,才有助于在和諧、愉快的情境中實現教與學的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