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彩
【摘要】為貫徹新課改精神,思想政治課教學應突破傳統知識教育束縛,重新構筑全新的教學理念;突破“嚴師出高徒”、“一言堂和滿堂灌”教學模式,加強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拓展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筆者結合自身經驗,簡單的分析了新課改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
【關鍵詞】高中;政治;教學模式;教學原則
在高中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改革逐漸深入的背景下,廣大一線教師和專家學者對當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有效教學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但在教學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偏頗。如何克服這些偏頗是一個迫切需要探討和解決的問題。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打破“嚴師出高徒”教學模式,向良好的師生關系轉變
在傳統觀念下,教師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嚴師,所謂“嚴師出高徒”,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師只要求學生尊重老師,所謂師道尊嚴,根本不考慮學生的感受。割裂了師生間的互動與情感交流。學生只有被動的服從,缺乏必要的溝通。而這樣做的結果必然導致師生關系緊張,有些逆反心理強的學生甚至暗中和老師對抗,嚴重影響教學工作。
教學是一種過程,是一種提供給學生學習的機會,而不僅僅是教師教給學生東西。獲得知識、參與活動、增加體驗都是教學的結果。因此,教師要轉變以往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的教學觀,樹立知識學習與智能發展相統一的教學觀。這就要求我們倡導教學民主,建立雙向互動的師生關系。這是發揮學生主動性和能動性,體現學生主體性的要求。一方面,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愛護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為學生的充分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使每一個學生自覺、主動地活動,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和探索者,而不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另一方面,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使教師的教在對學生的學的誘發、組織、輔導、調節、反饋等方面而發揮作用,而不只見傳授現成的知識和結論。這樣,使師生積極的相互作用形成促進學生發展的合力。在教學過程中,要使那些比較單調的認知過程變得生動活潑,變厭學為樂學。便接受為探究,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興趣,使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課堂氣氛相統一。還要注重知識的升華和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訓練,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學有所得。
二、高中思想政治課有效教學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基本原則和根本方法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既包含著一定的理論觀點和理論知識,又與我國社會生活和學生思想實際有密切聯系的一門課程,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該學科的這個特點決定在教學中必須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和方法。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原則與方法,是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與發展的基本要求,是思想政治課的生命線,也是進行有效教學的根本途徑。只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這一基本原則和根本方法,才能調動學生學習和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生動活潑地學習,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才能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書本理論知識,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觀察、分析社會現象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并轉化為自覺行動,達到知識、能力、覺悟和行為的統一。
筆者認為,思想政治課教學如果只顧觀點、原理的教學,而忽視了聯系生動活潑的實際生活和社會實踐,就會使政治課失去生機和活力,成為一潭死水。不管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如何改革,要實施有效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基本原則和根本方法。
三、改革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環節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的先導,是會學的前提。我國教育家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青少年的學習目的與興趣是相輔相成的。一旦有了興趣,學生的思維就會被充分調動起來。只有學生把學習看成是一種需要,一種享受,才會產生巨大的內驅力,激發起強烈的求知欲,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探索。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能抓住導入新課這一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吸引住,先聲奪人,則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思維思源于疑。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思維以疑問為起點,有疑問才有思維,經過思維才能解疑,有所進取。因此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創設敢想敢問的環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活學生思維也就顯得十分重要。
四、高中思想政治課有效教學必須堅持繼承與創新的統一
事物的發展是辨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和發展的環節。高中思想政治課有效教學,需要創新、發展與超越。如:教學理念創新方面,要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生本”理念、民主教育理念、回歸生活理念、教育生態理念、教與學并重理念等;教學手段方面,采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網絡環境自主學習;教學評價方面,突出思想政治素質的評價、強調學生自我評價、多給予肯定性評價、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采用開放的多元的教學評價方式、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等;在課堂教學方面,把預設與生成有機結合,更加重視生成性教學;在教師成長方面,重視教學反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