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浩達
【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勞動保障監察的基本內涵與意義進行了系統性的闡述,并針對當前我國法律保障監察體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合理化的解決策略,旨在進一步完善我國的立法、執法和監察制度,維護人民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法律;勞動保障;監察體系;問題;研究
一、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勞動市場關系也逐漸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勞資雙方的關系變得更加復雜。自1993年以來我國逐步建立起了勞動保障監察體系,在研究勞資市場關系、保障勞動部門實踐工作的基礎上經過不斷地努力逐漸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勞動保障監察體系,勞動保障監察成為國家調整和干預勞動關系、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重要手段,對于促進國民經濟的平穩、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在勞資關系日益復雜化的今天,經濟市場立法不健全以及監督不到位的問題進一步凸顯,近年來各地區出現了一些令全社會矚目的熱點事件,如山西、黑龍江等地的違法挖煤發生事故而受害者得不到應有的賠償,以及焦點訪談曝光的四川農民張志強的討薪之路,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當今的勞動保障監察體質中還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這也是國家相關部門今后工作的焦點所在。
二、勞動保障監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點
1、勞動保障監察的基本概念
自1993年我國確定勞保障監察制度以來,通過不斷地市場調研、加強法制建設、促進人才隊伍培養等多種手段使得勞動保障監察體系日臻完善,在規范勞資雙方的合法行為、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1995年《勞動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勞動保障監察體系的建設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進一步明確了勞資雙方的社會職能,改善了勞動關系,規范了市場秩序。《勞動保障監察條例》于2004年頒布,標志著我國勞動保障市場監察體制逐步走向成熟,其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規范了勞動保障管理體系的基本屬性、重要職能以及法律約束力,是對我國監察法律監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因此法律保障監察可以初步定義為:法律規定的國家專門行政機關,也就是勞動保障監察管理機構依據法律監察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情況,在國家相關法律執行部門的配合下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一旦發現違法行為予以及時糾正,并給予一定的行政或刑事處罰,同時對其他單位和個人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因此可以看出,勞動保障監察制度對于正常經濟市場的維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保障以及法律法規的兼具貫徹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勞動保障監察的職能特點
總結來說,勞動保障監察具有以下幾種職能特點:
(1)法定刑。勞動保障監察是在國家相關法律體系保障下進行的,是一項行政執法行為,一切的行政執法行為都必須以法律條文作為依托。從內容上來看,法律體系規定了勞動保障監察的主體、方法、范圍、內容、措施和程序,所有的保障監察之內的行為都具有法律屬性。因此可以說法定性是勞動保障檢查的根本屬性。
(2)行政性。勞動保障監察是一項隸屬于行政部門的監督行為,受國家行政部門的監督和約束,表現在勞動保障監察部門對用人單位的違法行為依法進行處理和做出行政決議,若勞資雙方對該決議存在疑問或不服從該決議判罰,可以向更高一級的國家機關提起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
(3)強制性。強制性也是勞動保障檢查的基本屬性之一。由于法制性是勞動保障檢查的根本屬性,而法治帶有強烈的強制性色彩,被執行群體或個人需要無條件服從國家相關行政和執法部門的判罰規定,不得抵觸、拒絕和逃避,一旦出現上述行為國家行政機關可以申請法院進行強制實施,保證勞動保障監察機構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4)普遍性。普遍性是指國家勞動保障監察機關的保障和監察對象十分廣泛,除了極少數的機關和個人外所有的單位和個人都必須接受國家保障監察部門的監察和監督,對于經過嚴密的調查取證并形成定論后的相關決議這些單位和個人必須無條件無從,不得抗拒和逃避。
三、我國勞動保障監察管理體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勞動保障法立法不完善
我國勞動保障監察體系中暴露出的首要問題就是勞動保障法立法不完善,與其他相關法律的銜接不和諧,法律條文的執行力度不夠。一方面一些與勞動者息息相關的集體合同法、社會保障法等沒有出臺,當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沒有一套完備的法律保障體系作為保障,致使一些違法亂紀的單位和個人得不到應有的懲處,社會經濟秩序的正常發展受到了威脅,不利于我國國民經濟的平穩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一些法律條文的原則性強、具體性差,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管理體系,很多執法行為沒有落實到實處,以至于各種各樣的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層出不窮,透明性差。再者,一些勞動行政立法在傳統上也體現出“重實體、輕程序、重國家機關”的權利傾向,民眾的參與熱情不高,執行力度不夠,執法透明性也有待加強,這些都是阻礙我國勞動保障監察體系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問題。
2、不同法律法規在內容上相互沖突
首先,我國勞動保障系統對于勞動保障監察對象的規定存在不一致的現象。如2004年頒發的《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確定了三種勞動保障監察對象,一是勞動者;二是用人單位,包括以盈利為目的的團體或組織,以及與個人簽訂勞動就業和保障合同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等;三是中介單位或個人,如工作中介單位、保險經辦機構等。但是2008年頒布的《勞動法》僅僅將用人單位納入監察范圍。另外一些地方性的勞動保障法律條文也在確定監察對象上存在不確定的問題。這種監察對象的不一致直接導致在執法環節出現重大偏差,很可能出現職權分配不明、監察范圍重疊甚至遺漏了監察對象的現象,給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其次,勞動保障監察與勞動爭議仲裁的內容界定不清。《勞動法》規定了兩套勞動保障執法體系:一是以勞動爭議的調節、仲裁為主的勞動爭議處理制度;一套是以勞動保障監察為核心的勞動監察監察制度。《勞動法》雖然規定了這兩套制度,但是對于如何具體執行這兩套制度則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解釋。隨后國家立法機關針對這一問題出出臺了一系列的解釋文件,但是從實踐情況來看,是職責交叉、各行其是。這種規章制度直接導致勞動保障監察與勞動爭議仲裁的部分重疊,很有可能導致執行雙方互相推諉,不辦實事。最后,各地在勞動保障監察性質的認識方面存在見解不一的情況,導致勞動保障監察的內容制定上也不盡相同,給勞動保障監察的實際工作中帶來巨大的難題,如一些跨地區、跨省份的勞動保障監察行為由于各地區的保障監察體系存在差異而導致保障監察工作舉步維艱,收效甚微。
3、勞動保障監察人員的素質不高,能力不強
勞動保障監察體系的高效運行需要一支專業程度高、綜合能力強、責任心強的勞動保障監察隊伍作為依托。勞動保障監察是一項復雜的、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員熟練掌握包括勞動法、經濟法、勞動資源管理、社會保障等在內的專業知識,并可以根據實際問題熟練應用這些知識,達到解決實際問題、保障人民合法權益的目的。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很多勞動保障監察部門的工作人員普遍存在文化素質、專業素質較低,綜合能力不強,不能勝任勞動保障監察工作需要的情況,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相應機關的辦事效率,長此以往不利于我國勞動保障監察系統的長久發展。
四、解決我國勞動保障監察體系中實際問題的關鍵策略
1、提高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立法質量,提升執行力
高效的勞動保障監察體系的建立和運行離不開一套完善的勞動保障法律體系。隨著《勞動合同法》、《勞動保障監察體系》以及《社會保障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條文的相繼出臺,勞動保障監察中無法可依的局面正在被逐漸扭轉。國家相應的立法機關和各地區立法部門應該立足于我國各地區的勞動保障監察體系發展現狀著重加快“立法”盲區的立法進程,同時根據實踐需要及時對法律法規中不恰當的地方進行修正與調整。如對于勞動保障監察和勞動仲裁在受案范圍上的重合問題應該對相應的立法內容進行修改,縮小勞動監察受案范圍,將公共權力從社會保險、勞動合同以及拖欠工資等可以通過司法手段加以解決的經濟問題中撤回,使這些問題逐漸恢復到司法范疇。另外為了提升相關保障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和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必須加逐步完善法律保障和監督管理體系,加大對違反基準法、損壞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行為的打擊力度,已達到警示作用。
2、進一步明確勞動保障監察的范圍與對象
首先,在立法環節上國家立法機關要明確勞動保障監察體系的覆蓋范圍,突出監察主體。在監察對象問題上,勞動保障監察的相對人不應局限于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上,還應該包括參與實現勞動關系轉移和管理的部分主體上,如職業培訓機構、職業中介機構等。從立法宗旨上來看,勞動者是立法保護的對象,但是并不意味著勞動者不受勞動保障監察體系的監督,不可以成為監察對象。因此國家立法部門應該進一步明確立法監察對象,著重調整與勞動關系密切相關的其他關系。其次,勞動保障監察不應該局限于具體勞動爭議的調解,因為一旦陷入勞動爭議的調解中很可能造成勞動保障監察力量的浪費,反而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因此勞動保障監察工作應該致力于確定勞動合同的訂立與否,并著重實現與國際社會的接軌,尋求其他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
3、提升勞動保障監察部門工作人員的綜合工作能力
針對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的特殊性與重要性,國家相關部門應該著重打造一支業務能力強、綜合水平高、工作熱情高的專業人才隊伍,提升準入門檻,通過校園招聘、社會招聘等多種招聘形式向社會進行公開招聘,確保培聘任為監察員的必須獲得由勞動保障部門統一頒發的勞動保障監察證。在招錄時要本著公開、公正、透明的原則,按照應聘者的綜合表現進行公開打分,擇優錄取。同時,勞動保障部門還應該加強對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不斷豐富監察執法人員法律法規知識,增強執法人員法律意識,提高其規范執法的水平。此外,還應該重視工作隊伍的思想道德建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嚴厲抵制不良社會風氣對勞動保障監察隊伍的侵蝕,實現陽光檢查、陽光執法。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勞動保障監察體系建設中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國家社會保障部門和法制部門進行通力合作,通過提高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立法質量、進一步明確勞動保障監察的范圍與對象以及提升勞動保障監察部門工作人員的綜合工作能力等措施切實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監察管理體系,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
【參考文獻】
[1] 王沁宇. 我國勞動保障監察制度實施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 廣西師范大學, 2014.
[2] 王 焱. 我國勞動保障監察問題與對策研究[D]. 湖南師范大學, 2012.
[3] 王 蕓. 勞動保障監察問題研究[D]. 吉林大學, 2013.
[4] 吳龍飛. 我國勞動保障監察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 河北大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