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春雷
化學,對初中學生來講是一門全新的課程,接受起來難免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在學生剛開始接觸和學習化學用語時,學習酸堿鹽相互轉化和溶液相關的知識時,容易出現學習水平上的分化.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優化教學方式,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質量.
一、基礎知識要打牢
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化學用語和基本概念是最容易出現分化的地方,也是開始出現分化的地方.化學是九年級學生才接觸到的學科.正是因為在之前幾年的學習教育中,學生沒有接觸過化學,所以對化學中的化學用語和基本概念有一種陌生的感覺.研究發現,初中生在學習化學用語和基本概念時發生分化的原因是,因為課本中對于化學用語和基本概念的安排過于密集,使學生不能在短時間內消化這些知識.比如,常見的化學用語,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鈉鎂鋁硅磷,硫氯氬鉀鈣.還有基本的原子團:碳酸根CO3,硝酸根NO3,氯酸根ClO3,硫酸根SO4、錳酸根K2MnO4、高錳酸根KMnO4、磷酸根PO4、銨根NH4、氫氧根OH等.這些都是初中生在剛開始接觸化學時就需要牢記的知識點.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減少分化呢?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養成堅持學習的好習慣,反復練習,頻繁檢測,避免錯誤.其次要高度重視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意義,重視根據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的計算,重視化學方程式的配平,等等.化學方程式是初中化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教師一定要搞好這方面的教學.還需要注意的是,化學教學過程一定要循序漸進.因為初中化學是以物質結構的初步知識為重要理論,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編排,所以對于基本概念的教學,教師要設計好課堂結構,考慮到學生接受新知識的能力,逐步進行每一個教學環節,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實驗計算要引導
初中化學課本中涉及一部分與溶液相關的知識.即使是學習能力較為優秀的學生,在學習有關溶液知識時也會感到棘手.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固體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線、結晶、溶液稀釋時溶液的體積和溶液質量的換算、結合化學方程式求溶液溶質質量分數等,都是學生比較容易產生混淆的地方.在這些方面產生分化的主要原因就是計算起來沒有明確清晰的思路.溶液涉及的專業知識比較多,如果沒有思路很難進行溶液的相關計算.另外,在學習溶液知識時,學生往往沒有真實感受,只有一個抽象的概念,學習起來難免費勁.在比較容易出現分化狀況的溶液學習方面,教師應做一些什么樣的功課防止分化呢?一是要指導學生學會感悟,在實驗過程中建立基本思路,學習基本概念.在這里建議分組進行實驗,建立“溶液、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蒸發結晶、降溫結晶、過濾、溶解度、溶質質量分數”等基本概念,而且在實驗后設置一些練習,溫習實驗中所學知識,尤其注意以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線為載體的選擇題和填空題.這類題涉及很多概念,加大力度進行訓練,能夠鞏固溶液部分的相關概念.初中化學中涉及的實驗有:實驗室制取氧氣、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鐵釘腐蝕條件的測試、配置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等,每一個實驗都需要細致地進行操作,并在實驗后做好筆記,認真感悟每一次實驗的收獲.
三、化學反應要理清
化學反應要理清規律是初中化學教學中需要重視的一個部分.酸堿鹽是初中化學中占據很大比例的知識,酸、堿、鹽三者與單質、氧化物之間通過不同的條件發生不同的反應,如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等.在化學反應教學中,教師要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帶領學生理清化學反應的基本思路和性質,讓學生明白事物之間都是有聯系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也是化學的中心思想.首先,教師要高度重視化學實驗,一系列的化學反應都可以通過實驗向學生進行展示,只講理論,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邏輯思維.其次,教師要善于歸納化學反應規律.酸堿鹽的反應中,一般都會形成一種鹽.活潑金屬和活潑非金屬單質直接化合生成鹽,如2Na+Cl22NaCl;活潑金屬和酸反應生成鹽和氫氣,如Fe+H2SO4FeSO4+H2↑;活潑金屬和鹽反應生成新金屬和新鹽,如2Al+3Hg(NO3)22Al(NO3)3+3Hg.化學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建立理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總之,化學,對于初中生來說是一門全新的課程,任何新的事物接受起來都會有一定的難度.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突破教學難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理性思考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