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丹君
【摘 要】在一定程度上,“戀物”行為在小班新入園幼兒開學初可以幫助幼兒獲得安全“依戀”,建立安全感,緩解入園焦慮,但嚴重的“戀物”行為不僅影響了幼兒的學習和生活,還容易形成“戀物癖”,養成猶豫退縮、敏感脆弱的人格特征,對幼兒以后的學習、工作、生活帶來負面影響。筆者結合自己所在的小班幼兒的戀物行為個案,客觀地分析原因,實踐摸索得出了幾條有效的矯正策略,并獲得了一定成效。
【關鍵詞】小班幼兒;戀物行為;原因;矯正策略
一、現狀總括
新入園的小班幼兒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容易出現情緒焦慮,進而靠依賴自己熟悉的物品而獲取安全感,然而一旦物品離開就出現忐忑不安、不敢與人說話和交往、不愿融入集體環境等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戀物”行為在小班新入園幼兒開學初能夠幫助幼兒形成安全“依戀”,建立安全感,對緩解入園焦慮、適應幼兒園生活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過分依賴或長期依賴容易形成“戀物癖”,對幼兒的身心成長不利,需要家園攜手共同幫助幼兒適時改進“戀物”行為。
二、“戀物”行為形成的原因
結合筆者所在班級三名新入園小班幼兒在入園適應過程中表現出的不同特征、不同程度的“戀物”行為,分析其原因,具體總結出以下三種:
1.年齡特征的自我調節
孩子的年齡越小,自我調節的能力越差,自身往往找不到合適的方式解決。安慰物的出現,讓孩子在對“物品”的擁抱、撫摸中得到生理、心理的滿足和慰藉,成為孩子舒緩不安情緒、自我安慰的一種宣泄方式。
小班幼兒的“戀物”行為往往是“依戀”心理的表現,這種“依戀”關系最主要表現為對父母的依戀,特別是母親。例如:瞿××一家都是外來務工留杭的,父母均為浙大碩士,忙于工作很少有時間管瞿××,嬰幼兒時期缺乏對瞿××的陪伴和溝通,導致瞿××對父母的“依戀”關系遭到破壞,使瞿××從小缺乏安全感,只能尋找“依戀”的代替物。而一腔東北口音的奶奶在瞿××出生后一人帶孩子,很少帶孩子外出交流,封閉式的成長交往環境又使瞿××人際交往能力薄弱。9個月開始,瞿××就對手上的小被被情有獨鐘,無論睡覺、吃飯、上廁所、外出、回老家等任何時候都得帶著這個小被被,只要一離手就會哭鬧、焦躁不安。最親密的小被子慢慢成為瞿××對父母依戀的固定物品,久而久之養成習慣衍變成了“戀物”行為。
2.成長環境的安全缺失
“戀物”行為跟一個家庭的教養方式和幼兒的成長環境息息相關,養護人員過多、居住環境多變、以及過于寬松、溺愛的教養方式都有可能縱容孩子出現“戀物”行為。
例如:本班許××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媽媽三方通過“一月一輪換”的方式共同養育長大的孩子,是典型的“倒三角”家庭養護的孩子。原本喜歡的球球小毯子因為一月更換一次居住地點而被剪成了三塊小布布分別放在三個地方,居住地點以及人群的不斷變化使許××成長過程中安全感缺失,多人教養方式的不一致、祖輩的過分溺愛導致許××對球球布布逐漸依賴,慢慢出現“戀物”傾向。大家庭在養護許××過程中的百般遷就、寵愛滋養了許××依賴球球布布的壞習慣。面對幼兒園的陌生環境,許××安全感的缺失和入園的焦慮加劇了對球球布布的依賴,過分的依賴也直接影響著許××參與集體生活。
3.分離焦慮的直接誘導
分離焦慮是小班新入園幼兒常見的一種情緒障礙,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陌生的生活習慣,孩子長期與父母、親人建立的依賴關系一旦離開就會因情感和依戀上缺乏安全感而產生焦慮,這種焦慮容易轉移到自己熟悉的物品上得以撫慰。
例如:趙××是家中的小公主,家里毛絨玩具特別多,面對陌生的新環境,趙××將自己的分離焦慮轉移到毛絨小兔身上,抱著小兔子睡覺讓她得到了暫時的安全感和安慰。但是趙××又是一個自尊心較強的孩子,在融入集體環境之后,知道自己的“戀物”行為引起了小朋友們的意見,出現了大哭、躲到被子里等一系列羞愧的心理反應。
三、借力“三部曲”,有效跟“安慰物”說BYE BYE
通過對新入園三名“戀物行為”孩子的跟蹤觀察、分析和矯正,在家園攜手、多方協助下,多種教育和導引的實施有效地幫助她們盡早擺脫了對“安慰物”的依戀,正常融入了集體的生活和學習,對新入園小班幼兒擺脫“戀物”行為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1.借力優秀繪本,尊重幼兒“慢”成長
《阿文的小毯子》講述的是一只叫做阿文的小老鼠無論做什么事都一定要帶著他心愛的小毯子。繪本中的畫面跟瞿××非常地相似,瞿××整天抱著一個大大的毯子使自己在集體生活中非常不便但又無法擺脫,于是我們采取了推薦《阿文的小毯子》這個繪本作為策略進行跟進調整和實施。
二個月后,瞿××在毯子一次次變小的過程中慢慢適應并逐漸改掉了帶毯子上學的壞習慣。將這類優秀的繪本推薦給家長,利用繪本這個直觀的載體,既有效地引導家長學習幫助幼兒改掉“戀物習慣”的直接方法,也更好地通過親子閱讀,引導孩子從繪本夸張的畫面中,自主發現小毯子對集體生活帶來的不方便,啟發幼兒主動地去戒除,做到了既尊重孩子的“慢”成長,又維護幼兒的自尊心。
2.借力有效環境,給予幼兒“愛”替代
小班新入園幼兒本身會因為對幼兒園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產生入園焦慮
而加重自己的“戀物”行為。因此,盡可能給孩子創造各種活動的環境,幫助幼兒盡快適應集體環境對糾正幼兒的“戀物”行為能夠起到直接有效的作用。
許××對布布的依賴源于布布上面的球球,通過“以物代物”、“遷移游戲”的方式讓孩子在愛的、寬松的環境中自然放棄對“一物”的依戀,慢慢改變自己對某物的“專情”現象。同時,在幼兒園的集體環境中,我們也可以引導孩子多玩,借助孩子依賴物的明顯特征為幼兒提供需要孩子雙手同時操作又喜歡的游戲,當孩子的雙手比較“忙”的時候,也就無暇顧及自己的“依戀物”了。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則可以多陪伴孩子,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幫助孩子快速結交班級中的好朋友,利用同班、同小區資源,放學后或周末、節假日組織開展聚會、做客等活動,幫助幼兒參與多種集體生活,學會適應各種環境。
3.借力同伴效應,啟發幼兒“自”改善
小班幼兒具有“愛模仿”的特點,同伴的行為對幼兒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進入集體環境后,教師和家長可以引導幼兒通過自己觀察同伴、自主發現問題的方式,找到自己的“戀物”行為給自己學習和生活中帶來的不便,這遠遠比強制讓幼兒擺脫安慰物的效果要好得多。
趙××午睡時喜歡抱毛絨小兔,這一行為在集體環境中受到了同伴的“質
疑”,趙××是一個愛面子的女孩子,當同伴的“質疑”與自身的“依戀”產生沖突的時候,她選擇了暫時的逃避“躲進被子哭”。而過了幾天,當她發現其他小朋友都可以做到睡覺不抱娃娃時,同伴的榜樣示范給趙××的心靈帶來了新的觸動,加上教師巧妙的引導和鼓勵,順利幫助幼兒主動改善了自己的“戀物”行為。
新入園的小班幼兒在從自然人走向社會人的過程中,面對集體新環境和內心心理不適應加劇了“依戀”行為,需要家園攜手用巧妙的方式幫助幼兒逐步順利過度,引導幼兒適時跟自己的“安慰物”Say Good bye,促進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馬伶.熟悉環境下幼兒對于撫養依戀行為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紀紅霞.入園適應相關因素分析[J].金華職業學院,200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