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今以獨生子女為主的家庭中,家長對教育投入的意識明顯增強;有些家長秉承“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把家教的重心放在為孩子選報各種各樣的強化培訓班,這也人為地加重了孩子們的身心負擔,以致出現了一些“畸形兒童”。本文針對當今不少家庭重智輕德、重身體輕心理、重技(技巧技能)輕能(創造能力)的錯誤觀念,提出了家教的核心在于強化對孩子的情商教育,以及如何改變異常現狀的教育策略。
【關鍵詞】情商;智商;家教;核心;教育策略
一、引言
1979年以來,中國開始普遍實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政策,越來越多的家庭成為“六大行星圍繞小太陽轉”的模式。大多數家長對獨生子女的“愛”超過了孩子自身的需要,他們每時每刻關注著孩子的摸爬滾打、冷暖起居……在物質上應有盡有,在情感上百般呵護,使孩子從小就接受了不良的心理暗示,容易產生“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的是全家唯一的主人,其他人都要聽從他(她)的擺布。這也難怪有人打趣說:“現在的家庭真是4+2<1呀!”顯然,情商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二、現狀及成因
(一)現狀
當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成為中國家長的情結:一些老人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孫輩身上,對孩子過于溺愛,為孩子“全方位服務”,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給予滿足;有些年輕的父母抱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不放,整天為孩子的學習忙得氣喘吁吁。不是嗎,有例為證:
(1)2013年7月15日東南早報《國內新聞·社會》刊載:武漢的徐女士從兒子Jerry半歲至五歲半4年間累計花費近12萬元,先后為他報了17個培優班,包括英語、數學、識字、聲樂、畫畫、手工等課程。
(2)2016年3月18日的海峽都市報《天下∕國內》報道:“近幾日,記者以家長的名義申請了幾家少兒英語培訓機構的試聽課,發現有一些穿著尿不濕、尚未入園的小朋友,由家長帶著出現在培訓機構。因為年齡太小,這些小朋友對家長有著極高的依賴,當被要求進入教室時,不愿和大人分手,當場哭鼻子。
(3)2016年4月7日的廣州日報報道了一個有關“神童”和他母親的故事:1983年6月,魏永康出生于湖南省華容縣,因為母親曾學梅包辦了他的一切飲食起居和生活細節,加上從小的悉心教育,從2歲起,魏永康就被人稱為“神童”,他的學習天分和智商確實讓人嘆為觀止:2歲掌握1000多個漢字,4歲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8歲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13歲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然而,在“智商”教育一路凱歌之時,曾學梅對魏永康的“情商”教育似乎并不怎么看重,甚至完全忽視了。像古時“傷仲永”一樣,神童魏永康并沒有在長大后依舊延續神奇。脫離了母親的照顧后,他完全無法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2003年7月,已經讀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連碩士學位都沒拿到,就被學校勸退了。從此,“神童”魏永康和母親曾學梅就陷入了命運的漩渦之中!
類似的案例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二)成因
不管是普通孩子還是“神童”,在學習上被拔苗助長、在生活上被照顧過細包辦一切,其實是一種走極端的失敗教育,然而這恰恰是許多中國家長的常見情形。形成重智商輕情商教育的原因,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至今,中考和高考招生錄取主要以分數高低為準繩而“一錘定音”,以致舉國上下的“素質教育”往往成為“雷聲大雨點小”的舉措。
(2)近年來,廣大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但普遍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和科學的引導,因而不惜犧牲孩子快樂的童年生活,盲目地追求“提前學習”、“超前教育”,使孩子們“傷”在了起跑線上。
(3)導致有的家長對情商教育不夠重視的主要原因,是功利思想在作祟。一般說來,智力表現具有顯性與直觀的特點,人們很容易通過分數等外在形態考察孩子的智商,并樂于為這種容易見效的智力投資效勞;而對于需要長期努力并且效果不大明顯的情商培養,則不愿費心勞神。
(4)有些家長受“樹大自然直”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孩子大了自然懂得如何為人處世,不必特意花力氣去管教孩子。
(5)有的家長因種種緣故未能上大學,就把自己早年沒有實現的愿望強加在孩子身上。
綜上所述,我認為教給孩子學知識、學技能不應是家教的最終目的;強化對孩子的情商教育,引導孩子正確做人做事、樹立人生目標,才是家教的核心。
三、強化情商培養的教育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正人必先正己
目前,“情商重要還是智商重要”正在引發中國社會的熱議。按照美國最大的課程專業組織——視導與課程發展協會(ASCD)報告的說法,孩子有了各種情商上的能力,就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建立良好的學習動力,控制情緒并懂得自我調節。經研究和實踐證明,情商是人最重要的社會能力,一個人成功與否,80%取決于情商。因此,家長們一定要更新教育理念,改變重智輕德、重身體輕心理、重技(技巧技能)輕能(創造能力)的錯誤觀念,務必把引導孩子學習做人、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放在首位,以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常言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再說,孩子具有模仿的天性,其言行無一不受父母行為方式的影響。所以,成功的家教,應該首先是父母的以身作則,即“正人者必先正己”,以使孩子耳濡目染。比如,教孩子讀書,家長自己首先要成為一個愛讀書的人;教孩子節儉,家長自己也必須不尚奢華才行……
(二)虎媽狼爸不行,貓爸羊媽不好
《禮記·學記》中提及:“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確實,孩子不接受教育、不好好學習,難有大的作為和成就。于是乎,在對待孩子上,有的家長極力推崇“虎媽”、“狼爸”式的家庭教育,成了挑錯專家,只盯住孩子的缺點,而對優點視而不見;他們的中短期目標,無非是讓孩子今后上學能考出好成績、進名校。我們從“神童”魏永康成長經歷中,不難發現家庭教育的關鍵在于尊重和保護孩子的自我控制、自我學習能力。“虎媽”“狼爸”式教育,短期內或許可以取得一些效果,但容易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的長遠發展。據此,2015年10月,教育部印發了《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家長要嚴格遵循孩子成長的規律,對孩子因材施教,不做“虎媽狼爸”。
在家庭教育上,家長要調整心態,不做虎媽狼爸,然也不要轉向到另一個極端,做軟弱的“貓爸羊媽”。
在“貓爸羊媽”式的家庭教育中,孩子通常被當成小皇帝或小公主,家長寵著護著,哪怕孩子犯錯了,父母也夸“寶貝你真棒”。父母對孩子的過錯一味寬容、過度溺愛,最終會害了孩子的——李雙江、夢鴿教子失敗,其教訓難道還不夠慘烈嗎?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育孩子時,父母的口徑要一致,不要“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也不要今天這樣要求,明天又那樣要求,讓孩子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是好。
(三)真正愛孩子,就要舍得“用”孩子
著名家庭教育專家盧勤指出,“‘只知憐惜孩子,不舍得使用孩子,這是當今父母愛的誤區。”可見,成功的家教就要把功夫做在如何使用孩子上。
1.學會生活自理,養成獨立能力
獨立是情商中最重要的方面。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如穿脫衣服、刷牙洗臉、吃喝拉撒、打掃衛生等),應該讓他(她)自己做;如果孩子遇到困難,家長可在語言上給予指導,千萬不要嫌棄孩子做得不好、不熟練。要知道,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意義遠遠大于勞動本身;通過勞動可以磨煉意志,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及獨立性。
2.學會戰勝挫折,培養堅強性格
我們常常看到有的孩子遇到一點兒困難,要么張嘴就嚷叫“媽媽,我不會”、“媽媽,你幫我”,要么哭鼻子、掉眼淚……長此以往,孩子根本就不愿意動手、動腦去嘗試新鮮事物。因而,父母不妨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有意地給孩子設置些障礙,或對孩子的要求說“不”,以此給孩子“加點鈣”,讓他們學會戰勝挫折,培養堅強性格。人們常說“吃‘苦勝過吃‘補”;可以斷言,困難和挫折,對于成長中的孩子是一所最好的大學!
3.強化感恩教育,培育一顆愛心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于是,在家庭中營造孝道文化氛圍,強化對孩子的感恩教育顯得十分必要。比如,清明節到來時,可帶孩子參加掃墓;家長獻給祖先的也許只是一枝白菊、一個鞠躬,但孩子在這種氛圍中,是可以感受到父母對先人的尊重和敬仰的,從而萌發感念父母養育之恩的。
現在的獨生子女往往被束之高閣,減少了與他人的接觸。要培養孩子的愛心,除了讓孩子從父母的言行舉止中感受愛、學會愛以外,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孩子帶到人群中去——在同伴之間,孩子容易交流與溝通,從中培養分享意識、合作精神和開朗性格:這是孩子將來立足社會的必備品格,也是家長送給孩子一生的寶貴財富。
總之,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有著內在的規律性和科學的方法;家庭教育也是一門藝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掌握科學的方法,因材施教,以獨生子女為主的家庭教育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現今,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加快,全國有6000多萬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的現象十分普遍;2016年1月1日起,國家實施全面“二孩”政策,一二年內數以萬計的“二寶”即將加入獨生子女為主的家庭中;互聯網和新媒體發展突飛猛進、日新月異……諸如此類現實情況給家庭教育帶來了新的課題、新的挑戰!然而,不管情況如何千變萬化,家教的主旋律——“強化對孩子的情商教育”都要永遠奏響!
參考文獻:
[1]江美杰.情商教育要從娃娃抓起[C].泉州:《兒童發展研究》編輯部,2014(1):70-72.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M].北京:教育部,2015.
[3]逄春階.經過別錯過,錯過當補過[N].福建日報,2016-4-12(11).
[4]田之章.家教[N].人民日報,2016-4-16(12).
作者簡介:
王曉青(1989~),女,漢族,福建晉江人,泉州市豐澤區東美幼兒園教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