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為中心”,就是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應運而生的。我認為,“學”有兩層涵義,一是指學生,二是指學習。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怎么做呢?本文就如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激活科學課堂進行論述,并簡單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關鍵詞】學為中心;自主合作
一、課堂實施
(一)課前導學
做好導學,可以引發學生的求知欲。先學后教,是指在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上,教師再進行補充和提高。學生已有先知是他們自主學習的前提。因此,教師制定的導學案對學生自學的效率和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導學案,不是簡單書本內容的遷移,更不是對教材重難點的總結概括,而是用一些引導性資料,幫助學生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解答內心的困惑。當他們遇到“阻攔”時,有目的地去閱讀課本,從而完成對未知領域的求知。當然,通過導學,他們還會提出更多有關的科學問題,這些都為課堂上學生的自主合作與討論學習提供了素材。例如,在浙教版七下科學《光和顏色》的第二課時導學案的制作中,我就在網上找到了關于彩虹的傳說,并配上了相關的漫畫插圖。學生一拿到,迫不及待地看了起來,看完后爭相找著關于“彩虹”形成的真正原因。這就自然而然地達到學生“我要學”的目的。
(二)課堂助學
1.創設情境,讓學生盡快獲得學習主動權
新授課中,并不是說有了導學案就不需要引課了。因為導學案的完成都是在前一天的自習課中,間隔了這么長時間,許多學生對原先積累的興趣已消退下去,所以教師需要在引課環節重新點燃學生對求知的欲望。思起于疑,科學課程中很多現象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教師就可以用生活中的素材作為引子,創設激“疑”的生活場景,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這節課的學習中,我是這樣引課的:下雨天,我們在車載廣播上經常聽到主持人提醒大家“雨天路滑,減速行駛”,但是,在日常耕種過程中,我們也時常看到這樣的場景:農民往手掌中吐唾沫以保持手在鋤柄上不打滑,請大家思考,這兩個場景中,人們通過哪些措施來改變物體間的摩擦力?液態物質會減小物體間的摩擦力,這是學生已有的先知,所以對于第一個場景都會解釋,但是第二個場景就與他們原有的觀念有了沖突,極大地勾起了他們的探知欲。于是學生會自主地進行合作討論,自行建立假設后,組內的其他成員又會通過實例來驗證或反駁。這對學生辯證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實驗與理論相結合,加強感性認識
科學課程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我想很大一部分歸功于實驗。但是學生通過實驗是否真的就了解了其本質呢?一般來說,直觀的實驗現象要比枯燥的文字說明要有力的多,但是有些時候,實驗只是給我們提供了表象以便于學生接受理論知識,真正的理解還需要借助其他手段。這時候教師的教就對學生的學起了輔助與深化的作用。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通過自己得出結論,學生學會了知識的遷移和應用。
3.自行類比,快速找到知識定位
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蔽蚁?,教材中將聲學與光學安排為相鄰的兩節也正是這個意圖?!半婇W雷鳴”是學生們都熟悉的場景,為什么是先看到閃電再聽到雷聲呢?學生很容易想到聲速和光速不一樣,然后我就讓學生通過自學列表比較兩者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快慢,以加深理解。通過學生設計的表格,我相信他們是真正理解了。
通過比較,突出了事物的本質特征,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課后評學
評價不僅要關注過程,更要貫穿課堂始終。學為中心,首先,學生要學會自評,自我反思后才會有提高;其次,組員之間相互評價,相互指出對方的不足,同時肯定對方自己沒有考慮到的地方;最后,爭執不下的由教師參評。很多思維的靈感和火花就是在這過程中撞擊出來的。
二、心得體會
為了讓學生真正做到課堂的主人,教師就要研究如何才能營造充滿活力的課堂,如何在“熱鬧”的同時還能完成教學目標。新課程指出,新型課堂要從教師的教轉變為學生的學,備課也要從備教材轉變為備學生。因此,備課只注重教材已遠遠不夠,還要了解學生,預設學生會提出的問題。
了解學生包括了解學生的先知和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情況下進行全方位的設計問題。另一方面,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有些問題可以給個別學生“量身定做”。每節課盡量做到全員參與,教師盡可能地肯定學生的長處,這樣他們才能保持學習熱情。
三、結束語
綜上所言,學為中心,成就了學生,也讓學生真正在學習中體會到快樂。課堂四十分鐘,是教師和學生共度科學探究之旅的美好時光,每分每秒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讓素質教育真正地實施起來,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都得到快速地發展!
作者簡介:
許蘭英(1987 ~),女,浙江省義烏市人,工作單位:浙江省義烏市廿三里初中,職務:教師,任教學科: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