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評價不僅是人際間交流的一種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交流中的一種必要手段。在美術的教學過程中,為提高美術教學質量,保證新課程改革思想的落實,就離不開評價。評價環節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認知、反饋、導向、改進、選拔、激勵等多種功能。無可否認,美術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師生雙邊的交流活動,而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則準確反映著教師的教學教育水平。同時也實踐證明怎樣的評價方式決定了怎樣的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因此建構機制有效的評價方式更會促使教與學形成良性循環,使之教學相長也。
【關鍵詞】抓實;注重;改善
一、抓實課前常規評價,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前的常規評價是很有必要的,它是實施課堂有效切入的重要保障,是組織學生快速進入課堂狀態的重要手段,因為從課間活動轉換到課堂學習的過程,學生的思想狀態是游離分散的,是無目的的,特別是小學低中年級,課間活動很起勁,很投入,有些甚至連上課了也不知道,這樣就很需要老師積極地有效地組織評價,如那些同學已經坐好了,指名表揚這些同學以樹立榜樣;比一比哪一組坐得又快又端正,坐的最端正的組獎給一顆五角星。這些就是老師組織好學生課前紀律的常用評價手段。這些手段就能較快得將學生引入課堂學習,只有讓老師牢牢地將學生的注意力把握好,吸引住,才能還課堂以平靜,嚴謹,專注的良好氛圍。這就是對課前紀律的常規評價。
然而針對美術學科特點,這僅是常規評價的重要的一部分,而更為重要的常規評價則是美術課上老師布置的工具是否攜帶齊全。這就作為常規評價的重要內容,首先工具材料的準備是教師學生上好一節美術課的必要保障,是充分體現學生學習態度,以及對美術的喜歡程度的重要方面。也是今后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環節。因此,必須抓實做細地進行評價:例如在新學期的開始,老師就在班級下發布置班級美術常規評價表,每組中選出一名責任心強、好管理的學生作為美術組長,每次上課前由組長根據評價表上的評價要求對本組的每個同學的工具攜帶情況進行評價。
然后交老師宣布情況,老師針對檢查后的情況對每次帶工具齊全的同學給予大力表揚,對不帶工具的同學進行批評指正。接著老師就以口頭隨機的形式進行評價,如:老師說,第三組同學的工具擺放的最整齊,還有那組也和它們一樣整齊。實施了這樣的評價方式,從評價的主體上看學生老師都積極的參與了,并且落實到了每一位學生身上,學生感知了自己做事的價值。雖然開始的工作比較繁多,有些學生還是不帶或帶不齊。但師生持之一恒地實施,在全班同學積極配合,每次較好的完成了作業,作業興趣逐漸濃厚了,全班形成了良好的氛圍,教與學轉入良性循環,因此,積極有效抓實課前常規評價,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會逐漸形成。
二、注重課堂過程評價,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興趣
《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評價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改善和促進學生的發展,既關注學生掌握美術知識、技能的情況,更重視對學生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強化評價的過程、發展功能以及內在激勵作用,弱化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心理學家布魯納也認為:“教一個人某門學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結果記下來,而是要叫他參與把知識建立起來的過程。”
然而傳統的美術教學評價重結果而輕過程,往往只是把教學目標當作判斷的依據,更重視學生在美術學習結束后的成就,忽略了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這給美術教育帶來了很多弊端,對此在美術的課堂教學中更好的注重過程性評價,就能較好發揮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不斷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這也正是學科多元化評價力求體現評價理念,著重細化了過程評價的重要表現。
這一過程主要是評價學生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參與活動的興趣、以及與同學合作情況。評價學生能否以積極的態度參與欣賞活動,能否用簡單的詞語表達自己對自然和美術作品的感受,是否積極地參與造型游戲活動,是否對材料的形狀、色彩感興趣,并能對材料進行聯想;是否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感受;能否與同學合作等。是否能安全地使用工具;是否在學習活動結束時,收拾、整理材料和工具,并作好場地清潔工作。即這些也都是評價內容,老師根據美術各課內容確定評價內容,賦予表格的形式列出,并在表格中呈現精美的圖片禮物,讓學生一目了然知道自己的學習目標,認真表現,當學生較好完成各個要求時,老師立即兌現小獎品。學習過程中學生思維活躍、積極發言、情緒高漲,學習的主動性不斷提高,真正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三、改善課堂結果評價,顯現學生的價值成就
在現行的美術課堂常規教學中,由于課堂時間調控不及時,造成課堂講評環節展示不充分,草草結束或流于形式,有些干脆沒有這環節的評價,長此以往學生完成的作業得不到老師有效指導,作業中體現的價值成就無法顯現,學習積極性逐漸下降,有些甚至轉為討厭美術等弊端不斷顯露。對此,改善課堂教學結果評價的問題迫在眉睫。雖然新課標已經明確指出要重過程評價輕結果評價,但這并不代表結果評價不重要或可以忽視,相反,在重過程的同時結果評價需要改善實施。即在常規的美術教學中,改變課堂結果評價的時間段,可以設在課堂前面時間進行。
例如在美術課前幾分鐘,為讓學生在本節課學得更加愉快認真投入,模仿娛樂節目主持人的語言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就是在課前將學生前一節課堂上作業較好的加以特殊形式的展示。師(提高嗓門):今天這節課我們仍要來關注一下同學們上節課的作業情況,還是讓我們一睹為快吧!接下來,我們以熱烈地掌聲,歡迎這些得星同學帶著佳作上臺來展示。老師高呼同學名字(有某某……)。有幾個學生第一次有點不好意思,但在同學的掌聲鼓勵下,總是很激動地上臺來了。有些每次都畫得好的學生在展示中就能得到同學不約而同地熱烈掌聲,甚至幾個同學每一次上臺來像明星出場似的,同學高呼他的名字呢!且被全班推崇為偶像,可以想象,學生們在展示后產生的激動喜悅心情,真是不言而喻了。的確是這樣的,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講的話帶著審美色彩,這是一把最精致的鑰匙,它不僅開發情緒記憶,而且深入到大腦最隱蔽的角落。”學生一旦被老師的語言帶入情節,情節過程會引起他們的關注,被情節中沖突所吸引,并占有整個心靈,情節外的思維無法活動被抑制:想象一堂美術課可以是一個兒童樂園,一支悠揚的歌曲,一部扣人心弦的交響樂,這些都是因為老師創設的美麗情境,它撥動學生心弦,激發體驗學習熱情。
此舉,重在教師調整了評價時間,以及運用創設情境的評價方式較強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價值成就帶來的愉悅。縱觀學生每次完成的作業,學生們興趣更高了,美術課堂也重新煥發活力。
總之,美術課堂教學評價不僅有美術學科的知識和能力,還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審美情趣、態度習慣、興趣愛好、構思創意、探索能力等全面的綜合評價。同時我們還應該從學生的作品中發現學生本質的有個性的東西。這一過程和結果都需要評價,不受各種因素干擾的去運用各種評價方式,讓課堂教學評價成為學生不斷完善,不斷發展的引路者。
參考文獻:
[1]《美術新課程標準》
[2]《少兒美術》2008年,第8期.
[3]《中國校外美術教育》2010年6月,第243期上旬刊.
[4]《中國鋼筆書法——書畫教育》2009年11月,第40期.
作者簡介:
馮海斌(1980.12~)男,籍貫:浙江玉環,職稱:小學高級,學歷:美術學本科,研究方向:小學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