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曉芬
【摘 要】承認差異,分層教學,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力保證。在《科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極力倡導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全面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實施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主要探討從學生、備課、授課、輔導、作業、測評和評價等方面開展因材施教,構建分層教學的基本模式,為提高《科學》課程和其它學科的教學質量起到一定的推動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科學課程;因材教育;全面發展
一、應用因材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徑
1.全面考查,做好分層工作
在實施分層教學時需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對學生的分層,絕不是簡單地將學生按學習成績的好壞分成三、六、九等,而是在對班級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有效調查的基礎上,綜合各次檢測成績、平時表現、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科基礎、家庭環境、學習效率的差異和對學科知識的領悟能力等進行綜合分析,分類歸檔。在此基礎上,再將班內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A層(優等生):學習興趣濃,求知欲望高,基礎扎實,整體素質較高;B層(中等生):智力因素好,非智力因素差,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學習成績不穩定、波動性大,但發展潛力較大;C層(學困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習慣欠佳,基礎知識不扎實,家長重視不夠,經常性未完成作業,紀律散漫、貪玩、較任性,學習成績明顯低于同班級學生,不能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
2.分層備課,確定教學目標
在學生分層的基礎上,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各層次學生的實際水平,對各層次的學生制訂相應的教學目標。
(1)A層學生:引導并鼓勵其進行超大綱、超進度學習;
(2)B層學生:采用誘導、啟發的方法,引導其把教材的訓練目標一步達到大綱的要求;
(3)C層學生:采取低起點,先慢后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辦法,把教材的訓練目標分解成有梯度的連貫性的幾個分目標,允許學困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通過一步或幾步逐步地達到大綱的要求。
二、應用因材教育理念的意義
1.教師的教學水平全面提升
(1)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行為的革新和課程實施水平的提升。通過理論學習、實驗研究和不斷的總結反思,教師逐步確立了先進的教師觀、教學觀、學生觀和質量觀。現在,教師都越來越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細節,注重從學生的“學”來重新審視自身的教學行為,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來組織教學活動。
(2)促進教師教學教研水平的不斷提高、推動教師的專業成長。如:課題負責人撰寫的論文《發掘生活資源 激活科學教學》和案例《“我的地盤我作主”》均獲溫嶺市三等獎;2007年9月,在溫嶺市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優質課評比中,獲初中科學組二等獎;2008年4月,在“市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工程”教學能手評比活動中獲中學學科二等獎;2009年2月,被評為市事業家庭兼顧型先進個人等等。
2.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1)學生的智力因素得到有效地開發。由于學生接收知識的能力與各自的智力因素密切相關,而在常規的教學過程中采用分層遞進式教學,較好地處理了學生“吃不飽”與“吃不了”的矛盾,在設計課堂提問、布置課后作業和組織課余自修等教學活動中因材施教,激勵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了教學質量。在分層教學的實踐中,學生在完成課后練習時,學困生(C層次的學生)可獨立地完成例題型、基礎訓練題;中等生(B層次的學生)基本上可完成思維型、綜合練習題,在教師的提示和幫助下或跟其他同學討論后也可完成難度較大的習題;優等生(A層次的學生)已有能力獨立完成難度較大的習題。如在2008年的中考,所有實驗班的學生及格率達100﹪、總分在190分以上的占52﹪,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培養。
通過實驗的實施,實驗班的學生學習興趣更濃、學習方式大有改善、學習水平已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絕大多數學生能堅持課前預習,課后復習、鞏固當天所學的知識,認真完成并細心檢查作業;作業書寫端正大方,卷面潔凈;上課專心聽講,認真思考,積極發言,善于發現,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外善于交流,樂于讀書,主動搜集與學習相關的材料,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三、應用因材教育理念后的困惑
1.分層評價方面還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雖然在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課堂提問、課后輔導、作業等方面,我們注意到了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用不同的評價方式,但對考試的評價方式上沒有太大的改變,考試時只主要兼顧了B層次的同學,最多也就是通過一道附加題照顧了一下A層次的同學,老師的心目中還是主要以考試成績論英雄。這種評價方式對C組的同學的自信心、學習興趣打擊較大,因為他們總是嘗不到成功的喜悅,但是由于中考的壓力,我們始終沒有找到一個比較合理的評價方式。
2.不能實現對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分層。
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把學生分不同層次很難。由于初中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學生按居住所在地就近入學,不允許按成績分班,而經過了六年多的學習他們的學習狀況又是參差不齊的,另外在同一個教學班里,由于班容量太大(初一、初二時有五十多人)也給分層教學帶來了困難。
參考文獻:
[1]沈德立.非智力因素與人才培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