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

語文老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只有這樣詞語才會在學生心中變得豐厚起來。
——李海林教授(語文教育家)
在我看來,搭建語文殿堂就如同蓋房子一樣,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拼音是墊腳石,字詞是地基,句子是框架,段落是樓層,篇章是外墻。至于內部的工程,就要靠個人的語文素養和生活的經驗積累去不斷地進行裝修完善了。不難看出,字詞是搭建這座殿堂最為關鍵的部分。在小學各學段教學中,字詞教學是語文教學最根本的基礎,不容忽視,也不能忽視。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個詞語都極富有伸張力和想象力的,它們不是僵化古板地孤立存在的,而是承載著寫作者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和情感傾向等,有著廣闊的空間可以讓學生開拓思維,是學生語言發展的良好依托和載體,是學生積累語言的巨大寶庫??墒翘岬皆~語教學,老師們大多唉聲嘆氣:詞語教學太枯燥了,無非是讀準字音,理解意思。學生不感興趣,老師也教不出什么名堂,不像句段、篇章,可讀可品,可誦可演。目前詞語教學的現狀一般有以下幾種:
(1)浮光掠影,一讀而過。(各種讀,看似形式多樣,其實只停留在“音”上,對于詞語的理解只是蜻蜓點水。)
(2)形式單一,一問而已。(淺表性教學:讀懂了哪些詞?還有那些詞不理解?操作程序化,缺乏趣味性。)
(3)不聞不問,一丟了事。(以“自主學習”為借口,以預習自學為方法,課堂上一帶而過。)
上述現象的出現,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未能正確把握詞語教學的內涵和規律——漢字是表意文字,音形義結合,要在語境中識字學詞。二是未能正確把握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讓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詞語教學,不是語文教學的點綴,而應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那么,究竟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如何讓詞語在孩子心中鮮活起來呢?以下將結合教學中的實例來和大家分享一些將多種詞語教學策略融入語文課堂的心得。
策略一:從字到詞進行理解
1.查找工具書
這是理解詞語最普遍使用的方法,也是學生預習自學的主要途徑。在課堂上指導時要注意,遇到“一字多義”的情況時,要指導孩子找到合適的選項,并理解這個字在不同的詞語里表達的不同意思,并學會使用。這時就需要將字融入詞中,再將詞融入到句子中,甚至融入到課文大環境中去進行辨析。
2.連字成詞
連字成詞,顧名思義就是將字意連起來成為詞意。例:《揠苗助長》教學中,理解“揠”就是拔,“助”是幫助,連起來就是:把苗拔起來,幫助它生長?!妒刂甏谩分校笆亍本褪鞘刈?、把守,“株”指樹,“待”是等待,連起來的字面意思:就是守在大樹邊等待兔子。像這樣的寓言故事,將題目的意思弄懂了,也就明白了課文的大致內容。詞文相融,一箭雙雕,恰到好處。
3.突破關鍵字
例:《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學片斷。
師:誰來說“姹紫嫣紅”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顏色很多,有紅的,有紫的。
師:只是顏色多嗎?“姹”和“嫣”分別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課件:姹是美麗的意思,嫣是嬌嫩的意思。
師:姹紫嫣紅不僅指花的顏色多,而且這些花還很嬌嫩。以后遇到這種結構的詞語,我們可以用突破關鍵字的方法來正確理解詞語。
4.結合字形體會
例:“慌忙”“泥濘”“芬芳”這類型的詞語,可以引導學生從偏旁上大致猜出詞語的意思,了解漢字形旁的表意作用,同時指導書寫,互相融合,強化記憶。
策略二:形成畫面幫助理解
1.借助影像資料
例1:《矛與盾的集合》片斷
看“坦克大戰”視頻,幫助理解“大顯神威”。
視頻解說詞:孩子們你們看,坦克出場了!這個龐然大物能爬陡坡,越寬壕,涉深水,穿沼澤,馳騁戰場無所阻擋,在戰場上施展著自己全部的威力!
例2:二上《識字1》中出現的都是描寫秋天的詞,像“層林盡染”“疊翠流金”等詞學生不好理解,可以借助秋天的圖片幫助學生感知,在理解詞語之余受到了美的熏陶。
使用這樣的方法時需注意:影像資料要進行精心地選擇,畫質要清晰,內容要和詞語內容相吻合,否則不但起不到輔助作用,反而形成誤導。
2.借助漢字造字法
例1:《矛與盾的集合》一開始,出示“集”的甲骨文,讓生猜猜是課題中的哪個字。
師:你看到了什么?
生:上面一只鳥,下面一個小樹叉。
師:猜猜是什么意思?
生:鳥兒停在大樹上。
師:對了,“隹”就是鳥的意思,不過不是一只鳥停在大樹上,是一群鳥一塊兒停在大樹上,猜到是哪個字了嗎?
生:“集合”的“集”。
(生由此體會到“集合”有聚集、聚攏的意思。)
例2:《揠苗助長》中“焦”的教學。
出示圖片
師:看看圖上畫著什么?
生:火上架著樹枝在烤小鳥。
師:是啊,火勢那么猛,把鳥兒都烤“焦”啦?。ǔ鍪咎镒指窭锏摹敖埂弊?。)
觀察這幅圖和這個字,看看有什么共通之處。
生1:下面的火就是四點底。
生2:“隹”是鳥的意思,所以圖上在烤鳥兒呢!那個單人旁還像架起鳥兒的小樹叉。
師:是的,四點底的字大多數和火有關,看著這幅圖我們不但能理解“焦”的意思,也能幫助大家記住這個字呢!我們一起動手寫一寫吧。
看看,理解詞語意思再一次和指導書寫進行了完美地融合。
3.借助想象
想象是最好的老師,學文習作如此,其實理解詞語的意思也是如此。
例1:教學“粉妝玉砌”一詞時,就可以讓孩子們展開想象,想象粉妝玉砌究竟是怎樣的畫面?孩子們從詞語的意義想象到“粉妝玉砌”就是萬里江山白茫茫的一片,好像都用銀粉裝飾過的,用玉石雕刻而成。帶著這樣的想象再來讀帶有粉妝玉砌這個詞語的句子,孩子們頭腦中的畫面越來越具體,越來越生動,這個詞語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刻于頭腦之中。
例2:《一面五星紅旗》中,遇到“荒無人煙”這個詞,孩子大致知道是什么意思,讓孩子用想象的方法說說你腦子中呈現的畫面,理解后,讀出詞的味兒來,這樣又將理解詞意和朗讀指導有機地進行了融合。
4.進行比較
例1:《我是什么》教學片段
我先指名一個學生讀文中有“飄浮”一詞的段落。
生:我有時在空中飄浮著,遇到冷風,就會變成小水珠落下來,人們管我叫“雨”。
我讓學生想,在空中飄浮必須有什么?生答有“風”。
師:這個字有什么特點?
生:形聲字。
師:它的形旁是什么,聲旁是什么?
生:聲旁是票表示讀音,形旁是風與字義有關系。
師:“風”與字義有關,有風才能飄起來,誰能用“飄”說一句話。
生:五星紅旗迎風飄蕩。
生:一只氣球在空中飄著。
師:“漂”也可以組詞“漂浮”,大家想一想,這個字的字義與什么有關?
生:它也是形聲字,“票”是它的聲旁,“氵”是它的形旁,它的字義與水有關系。
師:誰能用水中的“漂浮”說一句話呢?
生:水面上漂浮著一個竹排。
生:湖面上漂浮著一只小船。
生:小溪里漂浮著一只紙船。
師:大家說的很好,不論“漂浮”還是“飄浮”兩個詞都是正確的,誰來說一說,怎樣區別它們的字義。
生:“漂”與“飄”都是形聲字,根據形聲字形旁表義的特點,就可以把這兩個字區分清楚。
例2:《畫家和牧童》教學片斷
師:畫家是怎樣畫《斗牛圖》的?畫出相關句子。
生:他一會兒濃墨涂抹,一會兒輕筆細描,很快就畫成了。
師:“濃墨涂抹”和“輕筆細描”有什么不一樣呢?
生:“濃墨涂抹”就是墨用得多,畫得重;“輕筆細描”就是墨用得少,畫得輕。
(從回答中可以看出:生大致理解這兩個詞,但是到底畫出來分別是什么效果,他們就不清楚了。)
師出示戴嵩的《斗牛圖》,請生欣賞并比較,畫面上哪里是“濃墨涂抹”,哪里是“輕筆細描”。
(直觀對比之下,生很容易地明白了國畫的這兩種作畫技巧的表現效果有何不同。)
策略三:創設語境幫助理解
1.以詞換詞
例1:《矛與盾的集合》片斷
師:讀題,看到這個題目讓你想問什么?(誰?怎么?結果?)
生分別回答三個問題后,師要求生將三個問題連起來回答:
發明家將矛的進攻和盾的自衛合二為一,發明了坦克。
師板書:合二為一
師:合二為一就是課題中的“集合”。
師:這件事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找出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出示語段)
師:句中也有一個詞能解釋“集合”。
生:集于一身。(師板書)
師:合二為一、集于一身就是集合的意思,我們可以用“以詞換詞”的辦法來理解詞語
板書設計:集于一身
合二為一
例2:《我為你驕傲》片斷教學
師:“驕傲”的近義詞有什么?
生1:自豪;生2:自大
師:這兩個答案好像都對呀,可是這兩個詞表達的感情是不一樣的。
給句子中的“驕傲”找近義詞和反義詞,出示句子:
A.大公雞穿著花衣裳到處炫耀,太驕傲了。(自大)(謙虛)
B.我為我是個少先隊員而感到驕傲。(自豪)(羞恥)
師:預習完課文,你覺得課文中出現的“驕傲”近義詞應該是哪個?
生:自豪。
以詞換詞,換種方式來說就是找同義詞,但是要結合語境來找可以替代的近義詞,同時也可以根據找反義詞來檢驗答案。這樣的方法將詞語的理解和運用很好地進行了融合。
2.文本情境
例1:《揠苗助長》中給“焦急”找近義詞,體會不同,通過對比朗讀加深對“焦急”一詞的理解,再將詞帶入課文情境,對比有沒有這個詞的不同效果,體會這個詞在句子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例2: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也是一種文本情境的創設。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片段:
師:坦克的威力如何?
生: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師:文中的“大顯神威”是什么場面?
生: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沖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師:哦,原來這就是“大顯神威”,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
師生歸納:聯系上下文,先找相關段落,再找關鍵句。
例3:《科里亞的木匣》教學片段
(1)科里亞挖了兩次,哪一次挖到了?怎么挖的?(第二次,走了五步挖到的)出示句子:科里亞量了五步,又動手挖起來,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2)什么叫“果然”?(和想的一樣)
那么和想的不一樣可以用什么詞?(竟然,居然)
(3)出示句子,根據課文內容選詞填空:
果然、竟然
科里亞從家門口向前走了十步,動手挖起來,()沒挖到木匣子。
科里亞從家門口向前走了五步,動手挖起來,()挖到了木匣子。
細心觀察的孩子發現了,這兩個句子分別寫的就是科里亞兩次挖匣子的不同情形。
(這里也也用到了前面的對比理解的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將這兩個詞帶入課文語境,既理解了詞語意思,又理清了文章內容。)
3.生活情境
例1:《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學片斷
(課件出示:國王從孩子們的面前走過,看著一盆盆鮮花,臉上沒有一絲高興的表情。)
A.指導學生把句子讀正確、讀通順。
B.教師從絲巾上抽出一根絲,讓“一絲”變得更直觀、更具體。
師:“一絲”是指幾乎沒有?!澳樕蠜]有一絲高興的表情”說明國王怎么樣?
生:國王一點兒也不高興。
C.指導學生帶著“一點兒也不高興”的情緒讀這句話。
“一絲”在句中起著重要作用,教師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一絲”,利用絲巾上的絲這一實物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的領悟更加透徹。
例2:《紙船和風箏》教學片斷
《紙船和風箏》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松鼠一把抓住風箏的線一看,也樂壞了。風箏上掛著一個草莓,風箏的翅膀上寫著:“祝你幸福!”“幸?!币辉~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很難理解的,很難用語言解釋的,頂多說出是“高興”的意思。為了讓孩子們能更好地體會“幸?!钡暮x,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什么時候感受到了幸福?”問題一拋出,孩子們都靜靜地坐在那兒,眼看就要“冷場”了,我靈機一動舉了這樣的例子:每天早上,張老師來到學校,聽到孩子們一個個對我說:“早上好!”那個時候我很幸福;大冬天我能躺在溫暖的被窩里的時候,我很幸福。這時孩子們紛紛舉手說:“我向老師問好,老師朝我點頭微笑的時候我很幸福;星期六,爸爸媽媽帶我去公園玩的時候我很幸福;和好朋友在一起過生日的時候我很幸福;那天我對媽媽說‘我愛你,媽媽聽后說她很幸福……”孩子們說出了一個個身邊鮮活的例子,漸漸感受到:幸福只有自己才感受得到,也許幸福就是快樂,幸福就是舒心,幸福就是愉悅,也許平常的一個動作,尋常的一句話,足以讓你感受到幸福,幸福就在你身邊,只看你有沒有感受到。簡簡單單的一個例子,使孩子懂得感受“幸?!绷?。
4.表演情境
例1:《矛和盾的集合》教學片段
出示句子: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
師:“左抵右擋”你會做嗎?
生:從左邊右邊進行抵擋。
師:只是這樣嗎?誰來和我一起表演一下?
表演1:師以筆當矛,生以書當盾,“矛”從不同方向刺向生,生只好用“盾”從各個方向進行抵擋。
師問表演的學生:明白什么叫“左抵右擋”了嗎?
生:不是光只左右兩邊,還有各個方向,也就是全方位的保護自己。
師:看來你通過表演已經明白了這個詞的意思,誰還想來表演?
表演2:師出“矛”的速度從慢到快,越來越快,直到生的“盾”無法抵擋,甚至被逼坐下。
師:你怎么坐下啦?
生:老師的“矛”太快了,我無法抵擋了。
師:這就叫做——
許多生不由自主喊出:難以招架。
師:“動作表演”也能幫助我們理解詞語的意思。
例2:《數星星的孩子》教學片斷
出示句子: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撒在碧玉盤里。
師:“撒”是一個動作詞,你能做出“撒”的動作嗎?(生做動作,邊做邊讀)
師:撒得多一點。(生加大動作幅度,加強讀的音量)
師:撒得遠一點。(生再次加大動作幅度,加強讀的音量)
5.角色體驗
例:《從現在開始》教學片斷
師:貓頭鷹開始當森林之王啦,它一上任要求小動物們怎么做?
生:“從現在開始,你們都要跟我一樣,白天休息,夜里做事!”
師:就這樣過了三天,不知道小動物們感受如何呀?我采訪一下。
小兔子:我白天睡不著,晚上直打盹,你看看我的眼睛,是不是更紅啦?
大象:真是受不了這種日子啦,貓頭鷹怎么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呢?
長頸鹿:我的脖子都直不起來了,趕緊結束這可怕的一周吧!
師:孩子們,你們這一個個地都在抱怨,用文中的詞就叫做——叫苦連天。這個詞就是用來形容大家對一件事情很不滿,意見很大。
縱觀以上的若干策略及實例,我們不難看出:一個詞語的理解,可以運用多種策略相結合;一堂課,可以融合多種理解詞語的策略在其中。同時,詞語的理解不應當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整堂課的教學中伺機而動,巧妙融合。這種“融合”可以是詞語與課文的交流對話,可以是詞語與朗讀的交相輝映,也可以是詞語與寫字的相得益彰……這樣的詞語教學不再枯燥無味,不再形單影只,而是形式多樣,異彩紛呈??傊?,教無定法,語文課堂就是各位老師各顯其能,各展其技的舞臺,而我們的最終目的應該是相同的,那就是帶著我們的孩子沉入語文的感性世界,讓他們學會輕松自如地駕馭語言文字這匹野馬,馳騁更廣闊的天地。
最后用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一句話和大家共勉:詞語教學,不是語文教學的點綴,而應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詞語只有在獲得了感性的個人涵義而不是單純作為概念存在的時候,它才能成為個體生命中一個生機勃勃的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