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芳,李春蘭,吳麗君,龐秋霞,莫金花,李小娟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膽外科,廣西 南寧 530021)
·外科護理·
肝切除術后并發膽漏的護理
趙 芳,李春蘭,吳麗君,龐秋霞,莫金花,李小娟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膽外科,廣西 南寧 530021)
目的 探討肝切除術后并發膽漏的處理及對策。方法 分析103例肝切除術后并發癥發生的情況。結果 術后發生9例膽漏經過積極的處理和治療,所有患者均自行愈合,無1例再次手術。結論 肝切除術后密切觀察病情,加強引流管護理,及時發現和處理膽漏,可以減少患者術后病死率,提高術后生活質量,促進康復。
肝切除術;膽漏;護理
肝切除是目前治療肝臟良惡性腫瘤及肝膽管結石主要手段,而膽漏是肝切除術后主要并發癥之一[1]。術后患者如果有持續的膽漏未能及時處理,則會繼發細菌性腹膜炎、膈下感染及肝功能衰竭等,甚至導致感染性休克。因此,術后密切觀察病情,尤其是引流管的觀察,并采取有效的治療護理措施,是及時發現和積極處理膽漏的關鍵。
選2014年1月~2015年12月行肝切除術患者103例,其中男80例,女23例,年齡30~74歲,中位年齡50歲。術前肝功能child A級98例,B級5例,85例診斷為原發性肝癌,肝內膽管結石13例,肝良性腫瘤5例.
術后發生肝斷面膽漏9例,經過充分的引流,積極補充能量,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及保肝治療后,均未發生嚴重并發癥,于手術后8~12天拔除腹腔了引流管,無1例再次手術。
3.1 密觀察病情變化
大多數膽漏發生在手術后早期,只有少數發生在手術后幾周。術后早期除了觀察生命體征的情況,還要注意有無膽漏的臨床表現,包括發熱、惡心、嘔吐、嗜睡,腹脹、腹痛等。一旦發現板狀腹、無壓痛、反跳痛等膽汁性腹膜炎體征,立即報告醫生處理。
3.2 做好引流管護理
腹腔引流管引出膽汁是診斷膽漏的依據。一般術后早期腹腔引流液含血液,不易分辨,4~5天后滲血停止,膽汁成分逐漸明顯,引流液逐漸轉成金黃色膽汁樣[2]。治療的關鍵是將漏出的膽汁充分引流到體外,防止膽汁在腹腔內積聚,而引起繼發感染[3]。本組9例患者術后第3~5天腹腔均引出膽汁樣液體20~120 mL,留取引流液檢查總膽紅素為100.8~152.2 μmol/L,考慮膽漏。護理上要保持引流管通暢,定時擠壓引流管;加強巡視,妥善固定防止其扭曲折疊受壓;指導患者活動時保護好引流管,以免造成引流管滑脫,導致膽汁排放不暢,在腹腔內積聚。同時觀察引流液的顏色、量及性狀,常規行引流液培養和藥敏試驗,遵醫囑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本組9例膽漏患者經過有效的引流后,未出現彌漫性腹膜炎的癥狀。當腹腔引流量少于20 ml∕日,體溫正常,B超未見腹腔明顯積液后,先拔出引流管少許,繼續觀察引流量及性狀,若引流無增加,逐步退管拔除。
3.3 監測肝功能
由于手術切除部分肝臟,而肝臟再生修復需要一定時間,因此術后早期肝功能會受一定影響,嚴重可致肝功能衰竭。術后要觀察患者的神志、意識、表情及睡眠等情況,注意皮膚鞏膜有無黃染,遵醫囑予護肝治療和監測肝功能的情況,其中血清白蛋白是評估肝功能的重要指標,也用于評估營養狀況,低蛋白者創傷修復愈合能力差,特別是術后合并膽漏的患者,不利于肝斷面的愈合。本組5例病人,術后第2~4天出現低蛋白血癥,予補充人血白蛋白后,血清白蛋白恢復到正常水平。
3.4 加強支持治療
發生膽漏的患者,每天引出液幾十到幾百毫升,除了補充白蛋白,還應注意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補充維生素,能量等,同時使用生長抑素,促進膽漏的愈合。長期膽汁的丟失將影響脂肪消化吸收,在飲食護理中要保證患者足夠熱量,予低脂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少量多餐[4]。
膽漏是肝切除術后常見的并發癥,由于膽汁的滲漏會引起患者腹部疼痛不適,影響其手術后恢復,因此,對膽漏早期診斷并迅速做出處理很重要。對于術后早期的患者,要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和性狀,發現異常,及時留取引流液標本檢測膽紅素水平,根據ISGLS(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f liver surgery)研究,肝切除術后3天內或后引流液的膽紅素水平高于血清膽紅素水平3倍,或因出現膽汁聚積或膽汁性腹膜炎需要放射或手術介入治療的定義為膽漏。治療護理上以保持有效充分引流為主,配合護肝和營養支持治療,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康復。
[1] 鄭國慶,梁金榮,何曉軍,等.肝切除術后肝斷面膽漏防治[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08,9(14):666-667.
[2] 鄧小凡,張 宇,趙 翼,等.肝切除術后膽漏17例臨床分析[J].四川醫學,2012,2(23):217-218.
[3] 樊 嘉,王曉穎.肝切除術后膽漏的處理[J].肝膽外科雜志,2006,18(14):243-244.
[4] 董鳳齊,劉 佳.極量肝切除患者術后早期并發癥的觀察和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2):105-106.
本文編輯:王 琦
R473.6
B
ISSN.2095-8803.2017.07.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