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會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本文主要研究電子商務平臺,尤其是第三方B2B電子商務平臺,中小企業信用評價體系的構建問題。文章基于傳統環境與電子商務平臺中小企業信用考察研究的對比,以及企業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的發展歷程,構建了電商平臺下中小企業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在研究的過程中,首先運用信息沉淀法得出初步指標,然后運用因子分析降維得出評價體系。另外,商業銀行在進行信用評價時,也可以運用該信用評價體系。
關鍵詞:第三方 B2B電子商務平臺 中小企業 信用評價
引言
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仍然存在,尤其是在中小企業的融資中,中小企業之間通過合作的方式來提升企業的整體形象,共同建立一個供應鏈,共同進步,然后使企業的利益達到最大化。這種模式在中小企業中比較常見。但是,這種模式對中小企業也有著不利的方面,雖然中小企業在這種模式下企業的信用提高,但是許多企業都處在這樣一個供應鏈中,就要聽從核心企業的指揮,這對企業自身的自主發展很不利。但是第三方B2B電子商務平臺,彌補了傳統模式的不足。中小企業之間的資源不僅可以在該平臺上進行更加廣闊的交流,并且可以使大企業對中小企業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對銀行來說,通過該平臺的數據分析,其投資風險會降低很多。當前,國內外學者開始研究線下和線上的企業信用評價方法。
傳統環境與電商平臺下企業信用考察的研究
從世界范圍內來看,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對信用評價的研究起步較早,尤其是對中小企業信用評價的研究。而我國起步比較晚,但是我國也開始致力于有中國特色的信用評價體系的研究。
(一)傳統環境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用考察
美國學者查爾斯·吉布森對銀行的貸款業務進行了統計研究,同時對銀行的信用也進行了研究,然后對二者的關系進行了分析,發現企業的信用水平和財務能力成正比。但是該結果在孟加拉尤努斯并不適用,那里有窮人銀行,是專門為窮人建立的,雖然窮人的財務能力小,但是信用狀況卻較好。基于以上的研究,國內學者在研究中排除了財務能力這一項,不考慮財務能力對信用的影響。邢敦忠(2002)對風險的度量、貸款的分類、壞賬準備金的計提等方面進行了研究。范柏乃(2003)給出了新的信用評價體系,他的理論體系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上,但是又有一些超越前人的創新。熊熊(2009)針對中小企業的風險管理評價角度進行了研究。王靜(2013)針對物流企業的信用問題進行了研究。上述文獻中,都從不同的出發點研究了信用評價體系的建設問題。從不同的出發點來思考,有利于各個行業的全面發展。從銀行角度出發,可以使銀行對風險更好地把握,從企業角度出發,企業的信用建設將會更好。但是前人的研究基礎都是基于傳統環境,并不適用于當前線上的情況。
(二)第三方B2B電子商務平臺在企業融資中的作用
第三方B2B電子商務平臺為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盡管是虛擬的空間,但絲毫不影響企業之間的交流和貿易。尤其是在企業的生產流程、物資運輸等方面的交流更為方便(趙岳等,2012)。也可以說電子商務平臺就是一個中介機構,這個機構保證了平臺上企業的質量,也可以為企業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中小企業在電子商務平臺上可以通過多種質押方式向銀行申請貸款,例如交易憑證、電子訂單等都可以作為質押。信息的共享程度對企業的發展很關鍵,在電子商務平臺上,信息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可以使企業在生產銷售的各個環節都能相互配合,使企業的生產和銷售都能夠順利進行,從而獲取更多的利潤。目前大數據已經進入公眾的視野,并且被人們廣泛接受,在這種背景下,第三方B2B電子平臺上海量的數據,也將會被充分利用,中小企業在電子商務平臺上進行交易的數據也會被統計出來,然后由專門的研究者對這些數據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中小企業信用評價等級的意義在于:對于企業自身來說,可以通過提升信用評價水平使銀行降低貸款門檻,然后更容易取得融資貸款;對于銀行來說,可以憑借企業信用評價等級發放貸款,節約信用考察時間和降低投資風險;對于電商平臺來說,提升了知名度,獲得長遠的發展。
(三)B2B電子商務平臺下電商對中小企業信用考察
陳傳紅認為誠信成為阻礙電商長遠發展的重要問題,站在電子商務誠信的立場構建一個誠信體系,通過制度的制定實現加強誠信的目標。李青苗經過對電商中誠信執行困境的研究,深入剖析了中小企業的誠信遵守中缺失的環節,通過層次分析法,研究B2C電商的個性特色,提出了應用于中小企業的15個標準。毛雪飛從生產能力、服務質量、網絡化水平,創造力四個層面提出了電商情景中供應商的考核標準。薛偉蓮通過對電子商務環境下商業鏈條的分析,探究商業鏈條中風險的產生環節,構建電子商務環境下商業鏈條的風險估量標準和電子商務環境下怎樣正確認識商業鏈條的危險性。馮艷分析現行的以政府誠信為主的商業誠信質量和新興的電商誠信構建缺陷,認為應該建立電子商務環境下誠信服務和商業誠信數據。綜合以上觀點,在舊的金融市場中,商業銀行評估中小企業的誠信問題的標準已經達到一定水準。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電商逐漸發展完善,很多的專家開始努力探討在電子商務環境下對第三方誠信體系的估量的構想和實施。本文主要分析第三方B2B電商平臺中企業的誠信體系建設問題,并針對此建立一套中小企業在電商運作中吸收資本時的誠信標準。
企業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進程
關于企業的貸款問題,其中信用風險是一個重要的條件,1981年Stiglitz等人發現了信貸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并且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并且得出發放貸款的條件,通常是通過計算貸款利率并且估算風險來得出是否發放的結論。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關于企業的信用評價這一問題就引起廣泛關注,尤其是學術界以及金融界,對于怎樣評價企業的信用,以及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這一方法,進行了許多研究。
在建立信用風險評價體系時,需要對那些能影響信用風險的各個因素一一考慮,并對它們進行認真細致的分析,從中找出關鍵影響因素,隨后找到能夠對信用風險進行測量的指標。選擇信用風險評價指標是能夠保證之后行動能順利進行的前提,同時它也是整個評價體系過程中重要的一環。
銀行對企業的信用風險的評價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最開始時,所謂的評價是銀行對企業經營狀況的具體分析,比如說最開始用來對企業進行信用評價的5C原則(Character 、Capital 、Capacity、Collateral 和 Condition ,即品格、資本實力、還款能力、擔保以及環境狀況)。但是僅僅用這5個方面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出銀行所需要承擔的風險。在此之后,由于社會的不斷進步,相應的信用體系也慢慢開始發展,此時社會普遍開始運用公司財務數據來對企業進行信用評價。例如,在1968年,Altman等人將一些破產企業和相同數量、經營相同產品的正常經營的企業進行財務上的對比分析,從中找出22個財務指標,通過運用“數理統計”方法進行篩選,最終選出了 5個最有用的指標:營運資本/總資產、留存收益/總資產、息稅前收益總資產、權益市價債務總額賬面價值、銷售收入/總資產。除此之外,Martin 和Ohlson 分別在1977年和1980年通過構建動態模型,進而預測公司的信用風險。
之前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使指標體系具有代表性,同時能全面反映風險狀況,很大一部分學者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
中小企業信用評價體系的建立原則
在構建指標體系時,首先需要明確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建立的原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科學性
在建立指標體系時,科學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則,同時也是在評價質量的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最好的情況應該是,既要避免出現類似變量,同時也要對獨立變量進行細致的分析,研究其存在是否合理。從而使各項指標之間能合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得到一個全面完整的體系。
(二)全面性
對于中小型企業信用評價指標體系需要全面地看待,各種因素都需要考慮在內。比如,企業本身的因素、外界環境對其存在的影響、企業在供應鏈中的整體水平等,關于企業信用狀況的每一個因素都應該考慮到。與此同時,所確立的評價指標不單單是只能反映企業過去的成績,也需要結合社會當前現狀分析該企業的發展空間。評價指標過少就比較片面,不能全面體現企業情況,但是如果評價指標過多,同樣不合適,所以,需要選適量的評價指標才能全面反映企業的情況。
(三)針對性
行業不同,企業的戰略規劃基本不會相同,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即使是同一行業經營特色也不盡相同。由此得出,要使評價結果更加真實有效,評價體系中的部分指標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適時進行調整與改變,使之更加符合實際,更能正確反應總體情況。
(四)可操作性
只有能有效解決實踐中企業信用難以評價這一難題,并且方便操作,這樣的體系才有價值。
中小企業信用評價指標的篩選
(一)理論依據
很多專家都認為,企業誠信的估量存在于企業與其他單位的交易中,主要估量融資雙方及貸款中的誠信問題。進行信用評價的企業主要是那些單獨經營的單位和個體工商戶,主要涉及其在商業活動中誠信的遵守情況。商業鏈條中的關鍵企業應該積極為沒有貸款能力的企業提供擔保,使銀行不再有所顧慮而將款項貸給中小企業,也促使整條商業鏈維持穩定。銀行貸款給中小企業,商業銀行的誠信授予度有依據、核心企業供貨不間斷的多方互惠的外表之下,隱藏著核心企業對鏈上小企業的制約。當前電子商務發展迅速,很多中小企業選擇利用第三方電商進行業務的運作和產品的銷售。而中小企業在電商平臺開展業務時,首先第三方電商對于參與進來的企業要進行資格預先審查,主要集中在財務和非財務兩大塊,幫助商業銀行預先進行篩選。其次中小企業利用電商進行貿易往來,兩家企業的訂貨單交給第三方電商,由其轉交給銀行,銀行檢查中小企業的業務運作情況,判斷日后的企業的償還貸款的能力。最后利用電商這種形式,雙方能夠給對方一個比較現實的可靠的誠信評價。基于以上運作過程可以看出,商業鏈條中的中小企業無需關鍵企業的保障,依舊可以得到銀行的貸款。
(二)中小企業信用評價體系的初期構建
建立指標的依據有全局性、合理性、現實性、可實現性等方面。本文分析了第三方B2B企業的商業特色,在對國內外商業銀行的企業信用評價指標進行研究的前提下,抽樣一部分中小企業誠信評價的初期指標,通過利息沉淀法和德爾菲法對這些標準進行深度的甄別和簡化,再根據第三方電商的特點,進行二次選擇,建立起涵蓋中小企業的財務和非財務以及B2B第三方電商的信用評價體系,如表1所示。
第三方B2B電商平臺中中小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建設
(一)數據收集
本文利用保守的問卷采訪形式搜集資料。問卷包括兩個模塊,第一個模塊是被訪者的基本情況,如年齡,性別,所在行業等。第二個模塊是有關電商在商業鏈條中資金吸收的誠信問題研究。問卷主要使用李克特五級量表。這種調查問卷的發放分為紙質發放和電子發放,一是將紙質問卷發放到銀行以及各類型的企業中去;二是設計電子問卷,并分發到網絡上,請被調查者如實回答。此次問卷共發放220份,收回220份,其中有效問卷為155份。
(二)數據分析與檢驗
1.因子分析。本文利用SPSS17.0方法進行數據和資料的匯集和處理。對有效問卷的四分之一進行分析研究。分析發現,KMO 值等于0.869,表示該因子已經合格,將近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即量表達到允許因子分析的水準。Bartlett球形檢驗的近似卡方值接近于1700,自由度接近 300,顯著性概率值p=0.000<0.05,達到顯著水平,說明25個題項變量存在共同因子,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由SPSS17.0軟件進行計算,選取的六個指標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4.193%>50.0%(最低要求),依循特征根大于1的方法,抽取這六個充當公共因子。另一方面,為了能夠更清晰地解釋公共因子,引入最大方差旋轉因子矩陣,改變之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如表2所示。
表2清楚地表明,此處旋轉后的因子矩陣載荷值反映了六個復雜因子變量的特殊意義:第一個明確表示出企業獲取利潤的空間大小;第二個清晰反映了企業償還債務的實力;第三個可以看作是B2B第三方運作商的各方面條件;第四個反映出企業資源獲取方法;第五個公共因子反映出企業創造力的發展空間;第六個反映出企業誠信的執行力度。
2.信度分析。信度指標是根據測驗工具所測結果的相同性與穩定性,來反映真實程度的一個指標。內在信度,主要是指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數來檢測被檢驗各因素內部的一致性,經檢驗顯示,總體指標體系的Cronbach's Al-pha系數值約為0.9,六個因子的Cronbach's Al-pha系數值約為0.84、0.81、0.77、0.66、0.806、0.805,由以上檢驗結果可以看出,指標體系的信度維持在一個令人滿意的水準。
3.效度分析。效度指標就是能測量出理論特質或者概念程度的指標。理論的特點、概念的多少,必須要通過構建效度指標來實現。六個因子的變異量達到64.193%,說明本指標體系具有可接受的結構效度。構建中小企業的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對數據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可信程度和有效程度方面。通過對數據的信度和效度檢驗,最終得到包含六個因子的25項企業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如表2所示。
結論
當今的社會網絡化高度發達,第三方B2B電商商業鏈條 的資金吸收方法屬于新穎的金融業務產品,是一種具有較大潛力的模式,其特點較明顯,就是經過雙重的審查,以及誠信的綁定。我國在供應鏈融資以及電商發展方面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身的優勢,但怎樣將兩者結合起來實現互惠互利仍然是一個難題。利用統計方法,可以制定適用于中小企業信用評價的方法體系,本文構建的評價體系涵蓋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償還負債的實力、在各種管理工作中的創造力、利用新技術的能力、誠信問題和第三方電商平臺資質六個因素。確定該體系的主要目的是為商業銀行在對中小企業發放信貸時如何確定合適的信用額度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數據。
參考文獻:
1.管曉永.基于風險識別和控制的企業信用分析框架及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2008(5)
2.邢敦忠.客戶信用評價在銀行經營管理中的應用[J].金融論壇,2012(2)
3.范柏乃.中小企業信用評價指標的理論遴選與實證分析[J].科研管理,2013,24(6)
4.程云喜.中小企業信用的模糊綜合評價方法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8(4)
5.熊熊,馬佳,趙文杰等.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風險評價[J].南開管理評論,2009,12(4)
6.王靜.基于資信調查建立物流企業信用評價體系的研究[J].經濟問題,2013(11)
7.趙岳,譚之博.電子商務、銀行信貸與中小企業融資[J].經濟研究,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