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思敏
[摘 要]在當下,英語教師的成長已經成為一個關注的問題。而作為英語教師,如何轉變過去的傳統教學模式,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此門課程成為了教育界都在探討的話題。
筆者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選取了外語教師的三大情結來探討當前的英語教學方法,并提出了如何針對此三大情結作出調整改變,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動力。
[關鍵詞]英語教師;三大情結;高中英語教學
作為英語老師,我們不是教會學生知識,而是培養一種能力,一種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都說我們外語教師有三大情節,糾錯情節,語法情結,考試情節,而在平時的教學中,若過于注重這三大情節或者方法用的不當,就會變成真正的教知識,無法達到培養學生外語能力的目的了。
就我們的教學實際中,學生為什么在寫作文中總是一次又一次地犯同樣地錯誤,而我們教師也孜孜不倦地一遍又一遍地糾錯,這樣只會是惡性循環,顯得寫作文就似乎沒什么意義了。我們說糾錯是必要的,但不是教師給學生糾錯,而是學生親身參與到糾錯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學生互相修改作文,尋找錯誤,或者找出比較有代表性的作文,在投影儀上全班一起糾錯。因此,我們所說的糾錯情結,應該是培養學生具有這種糾錯情結。另一方面,我們在教學中過于重視語法的講解,而忽視了學生其他能力的培養。
華東師范大學劉良華教授的講座中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教學順序,我們應提出從整體視聽到語法歸納練習,即從整體到細節,能使學生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去理解某個知識點或語法現象。例如,我們可以給幼兒園的小朋友們看天線寶寶,再大點的小學或初中的學生看Tom and Jerry,高中或大學的學生看成長的煩惱。學生在大量的傾聽中模仿言說,從而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語言機制。這樣一來,也就打破了我們常說的循序漸進的過程。語言的秘密即是:部分在整體中,細節在脈絡中。而整體教學的秘密則是:我掌握了大量的規則,但我不知道這些規則是什么。我這樣說,不代表就是我們就不教語法,而是語法怎么教的問題。就北師大程曉棠教授看來,我們應把教學重點放在語法的表意功能上,而不是語法的形式上,給學生創設真實的語境,使用真實的語料資源,而不是教師自己編造的語料。就考試情結來說,這應該是所有科目老師都會有的一個情結了。
目前的教學現狀也決定了只有考試這種終結性評價是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最好的方法了,考試也是必要的,問題在于怎么考,考什么?我們都知道,高考考什么,我們的課堂內容就教什么。但是,縱觀陜西省近五年的高考題型設置,越來越偏重于真實語境下語言的運用,純粹考查語法的題目越來越少。而這也向我們傳達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在日常的教學中,應更加注重語言的運用這方面。
同時,我也看到了廣東省的高考題型設置,首先,是英語聽說測試,分為模仿朗讀,角色扮演,故事復述三個部分。另外是筆試方面,分為語言知識及應用,有完型填空,和語法填空兩部分。補充說名下語法填空,是指的給一篇小短文填空,涉及到語法知識的考查,這樣強調了在真實語境的情況下運用語法的能力。還有閱讀及寫作兩部分。我認為這樣考題的設置能更全面地考查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聽說讀寫用,各個方面均有所涉及。反思我們的高考題,盡管人微言輕,但還是想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應取消短文改錯這個題型。因為如果要考短文改錯,我們肯定就要經常訓練這類題型,經常讓學生見錯誤的句子,只會強化他們腦中錯誤的句式,錯誤的知識點,這樣一來,還不利于他們正確語言的輸入。另外,增加聽力的考試。高考這支指揮棒取消了聽力了考試,我們在日常教學中也就忽略了聽力的訓練。這樣的話,我們就真的是在教語法、教知識,而不是培養全面的能力了。為什么我們總說女生比男生的英語學得好呢,那是因為我們的英語教學只適合那些踏實循規蹈矩的女生學習,沒有給那些思維比較活躍的男生表現的機會。
作為外語教師,在考試之外,我們要幫助學生尋找新的學習動機源頭,針對學生興趣,設計英語使用的任務或活動,為英語注入交際的需要,激發他們外語學習的新動力。
參考文獻:
[1]程曉堂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是什么 2016.
[2]劉良華 《有效教學論》 (與高慎英合著,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劉良華 《敘事教育學》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