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姝,周 丹
(西南醫院關節外科,重慶 400038)
關節鏡輔助下治療外側型彈響髖的護理體會
鄧 姝,周 丹
(西南醫院關節外科,重慶 400038)
目的 總結了關節鏡輔助下治療外側彈響髖的康復及護理經驗。方法 對彈響髖患者103例進行關節鏡下射頻消融松解術,進行術前護理、術后功能康復訓練,隨訪觀察長期療效。結果 患者術后經6~12月的隨訪,術后功能得到改善,療效明顯。結論 術后早期康復加、期正確的功能鍛煉是保證療效的重要條件。
關節鏡,彈響髖,護理
外側彈響髖是由臀部注射等多種原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纖維變性、攣縮,引起髖關節功能受限所表現的異常步態、體征的臨床癥[1]。Fairbank于1921年首先報告了彈響髖,國內馬承宣等于1987年報告了注射性臀大肌攣縮癥。此類疾病保守治療對年齡大或病情重的患者效果不佳,因此手術成為外側型彈響髖的常用治療方法。手術需松解攣縮的髂脛束和(或)臀肌筋膜,傳統開放手術創傷大、恢復慢、并發癥相對較多[2]。近年來關節鏡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關節外科手術,為外側型彈響髖的微創治療開辟了新的途徑[3]。本文回顧性總結了關節鏡下治療外側型彈響髖的護理及康復經驗。
1.1 一般資料
2012年I月至2016年1月應用關節鏡下射頻松解術治療外側型彈響髖103例,男65例,女38例;年齡7~41歲,平均23.2歲。76例為雙側發病,27例為單側發病。患髖活動時均有彈響,彈響處可觸及緊張的攣縮帶,Ober征陽性;其中30例(45髖)可見明顯局部凹陷,55例(93髖)有明顯“外八字”步態、快走或快跑不穩,29例(58髖)并膝下蹲及“蹺二郎腿”困難,80例(100髖)下蹲時呈明顯“蛙式位”,16例(31髖)有典型的“畫圈征”。89例有幼時長期臀部注射史,14例僅有數次臀部注射史。
1.2 手術方式
術前完善X線片,觀察有無髖關節內翻、外翻及髖關節發育不良。行MRI檢查觀察髖關節及髖周軟組織情況。根據患者年齡情況,選擇麻醉方式,一般采用全麻及硬腰聯合麻醉,單側病變者取健側臥位,雙側病變者一側手術結束后變換體位再行對側手術。關節鏡下由淺至深“Z”形切開攣縮帶,切開過程中判斷松解效果,屈髖自如,無彈響。關閉切口,以無菌敷料及彈力繃帶加壓包扎。
1.3 康復與護理
1.3.1 術前護理
外側彈響髖會影響行走步態異常,大多為年輕患者,很多患者會產生自卑心理,而且家屬及患者對該手術期望很高。因此醫護人員要多與患者及家屬交談,耐心細致的安慰,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生動的視頻宣教告知患者手術的相關知識及康復,介紹該手術與開放式手術的優點,解除患者的擔心[4]。
1.3.2 術后護理
觀察傷口處有無滲血滲液,及時更換敷料以免引起傷口感染,傷區局部冰敷72 h,每2~3 h更換冰塊,24h后可每次鍛煉后間斷冰敷每冰袋下墊治療巾,以防浸濕敷料。
1.3.3 康復
該手術采用微創,且是關節鏡技術在關節外使用的新技術,出血少[5],術后不放置引流管,術后第二天即可開始早期下床康復訓練。術前按照一般護理常規,重點應放在術后的康復訓練中。術后康復過程中根據我科自制的圍術期無痛管理使用止痛藥,減少患者鍛煉痛苦。
近年來,“雙創”浪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教育部提出的方針和政策的指引下,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開展得如火如荼,各類課程也將對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和創業能力的培養融入其中,緊跟時代的需求,積極改革。電子商務是創新創業的重要載體和平臺,電子商務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1)肌力訓練
麻醉恢復后即可進行踝關節和髖關節的主動運動,膝關節保持靜止;但可進行術腿的股四頭肌“靜態性收縮訓練”。第2日可進行直腿抬高訓練,主動抬高患肢到45°,堅持3秒,再放松,雙下肢可交替運動[6]。每日可進行1千次的訓練,每組200次,分5組進行。
(2)下蹲訓練
用彈力繃帶行雙下肢內收捆綁固定,術后第1天下地進行屈髖訓練 ,髖關節屈曲100°~120°、并膝下蹲、臥位及坐位交腿。功能鍛煉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讓患者下蹲的時候盡量深蹲,堅持3~6個月。我們在傳統的宣教基礎上增加了視頻宣教,將術后康復鍛煉制作成專業宣教視頻,通過平板電腦、微信等信息化技術供患者觀看,一方面增加了患者對該病的了解和對術后康復知識的掌握,一方面減輕了患者的擔心,提升了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
(3)步態訓練
術后第1天開始,指導患者進行一字步行走訓練,患者需目視前方,在家屬或護理人員協助下,雙下肢交叉沿直線行走。循序漸進,根據患者自身情況而逐漸增加行走距離。行走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患者身體是否協調,及時給予糾正指導。
(4)出院后功能鍛煉
術后2周拆線,拆線后患者繼續進行深蹲訓練、步態訓練、肌力訓練,可練習爬樓梯。術后1月可讓患者進行原地跳躍、跳繩等動作改善平衡。出院后在家中進行的訓練,主要包括兩方面訓練:肌肉力量的訓練(以股四頭肌的鍛煉為主):直腿抬高練習(300~500次,3組/d),加沙袋在踝關節處進行直腿抬高的練習(重量從5斤開始,以后逐漸加重量運動以第2天晨起時不感肌肉酸痛為度)堅持3~6個月或更長時間。關節活動度訓練(以下蹲訓練為主),每日訓練以患者自身情況而增加訓練的時間。
1.4 療效標準
術后療效評定的標準很多,一般根據患者癥狀和體征的改善情況進行分類。根據黃耀添等提出的標準:步態、并膝下蹲、交腿試驗、對運動和體力勞動的影響。4項正常者為優;步態正常,并膝不能完全下蹲(中立位屈髖120°~130°)和(或)交腿試驗完成稍差(髖內收10°~20°),對運動和體力勞動基本無影響為良;輕度外“八”字步態,并膝下蹲受限(中立位屈髖90°~120°)和(或)交叉腿試驗完成差(髖內收0°~10°),對運動和體力勞動有一定影響為可;手術無效為差。
全部患者隨訪6~12月,進行綜合評價優98例,良5例。所有患者均無復發、感染和神經血管損傷等并發癥,術后1~6周,髖關節功能恢復良好,步態明顯改善,中立位并膝下蹲“劃圈征”消失,坐位交叉退“蹺二郎腿”陰性。術后住院時間1~3天,所以患者均進行快速康復。
臀肌攣縮癥首先需要明確病因,避免刺激性藥物肌肉注射,任何肌肉注射后可進行熱敷以促進藥物吸收。臀肌攣縮大多是肌肉注射后晚期病理改變,一旦確診,唯一治療方法即手術。臀肌攣縮癥手術的目的就是松解、切斷影響髖關節活動的瘢痕組織,解除對關節活動的束縛,矯正步態,改善功能。關節鏡輔助下治療外側型彈響髖與開放術式比較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創傷小,出血少,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勢,因此有利于早期進行康復訓練。而且患者大多較年輕,傷口美觀不會造成其心理障礙。本組所有患者均在術后第1日下床進行康復鍛煉,術后第3~4天功能康復基本滿意即可出院,住院日3~4天。從住院開始,我們教會患者及家屬了解臀肌攣縮癥的相關知識,掌握必要的康復鍛煉知識,緩解患者及家屬的焦慮。術后早期指導患者進行快速康復,進行下蹲、直腿抬高、步態訓練,不僅可以改善攣縮帶周圍正常組織的伸展,而且可以減輕術后瘢痕組織的黏連。在早期鍛煉期間,患者可能會因疼痛而拒絕鍛煉或鍛煉強度不夠,這時要告訴患者功能鍛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鼓勵患者長期功能鍛煉,這樣可以鞏固手術效果,以讓他們要積極配合鍛煉,才能有效避免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療效。
[1] 柯榮軍,馮衛忠,陳建民.青少年臀肌攣縮癥47例手術治療體會[J].《頸腰痛雜志》,2013,34(1).
[2] 武 強,尹 峰,蔡俊豐,羅樹林.小切口髂脛束松解術治療外側型彈響髖[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5,S(1)
[3] 李 宗,劉彥群.關節鏡下髂脛束松解術在21例外側型彈響髖中的應用臨床觀察[J].《延邊大學醫學學報》,2015,145(2):131-132
[4] 祝艷紅,崔玉潔,段玉蓮.47例臀肌攣縮患者的護理體會[J].《醫藥前沿》,2015,(11):198-199
[5] 詹遠平.關節鏡與傳統開放手術治療臀肌攣縮癥的比較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17):1564-1567.
[6] 宋世鋒,張 偉,劉立柱,等.成年人臀肌攣縮癥的手術治療[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4,22(19):1797-1799.
本文編輯:吳宏艷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19.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