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海
(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5)
科普創新人才培養及科普教育課程化研究
王廣海
(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5)
科普宣傳,是科技知識傳播,科學精神弘揚,科學方法、技能普及和科學思想啟迪的主渠道。由于常規教育中科學課程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對滯后性,科普因其目標的廣闊性和靈活性,日益凸顯出其重要性。科技的創新和發展需要引領和推廣,而科學普及的創新驅動在很大程度上助推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科普工作是科技推廣的重要環節,需要有針對性地深入開展。
科普教育;創新人才培養;課程化
高校開展科技資源普及活動,可以有效地將教育資源和社會服務緊密地聯系起來,結合高職院校大量的實訓場地和設備,充分發揮大學的社會教育功能,利用高職院校工學結合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教育和科普宣傳活動,對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都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高校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教科研基地,教育體制機制創新是推動學校發展的根本動力,建立以科普項目為導向的協同創新教學機制有利于促進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入改革,也有利于建立高校社會服務的長效機制。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高職教學改革的關鍵,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就自然會投入實際學習過程,自覺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當前的高職教育采用固定的教學模式,理論課程和實訓課程單獨設置,缺乏系統的銜接性,實訓課程更多是因為要滿足理論課程的教學需要而進行項目設計,缺乏明確的實訓目標,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造成教學效果不明顯。開展科技普及活動,將課程學習和科普任務緊密聯系起來,通過整合教學資源,推進學生自主學習進程,將傳統知識采用通俗易懂的表達手法展示給青少年,推廣新技術、新知識和新成果,構筑多層次、立體式、全覆蓋的產業發展社會化科普平臺,傳播客觀科學的職業教育價值觀,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教學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一定的科學支撐。
當前,我國科普人才培養基礎相對薄弱,缺乏系統的專業學科基礎,近些年國內部分高等院校逐漸認識到科普學科建設的重要性,開設了科技傳播與普及相關專業及方向,積極研究科普推廣的人才培養模式及其課程設置基礎,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從總體上看,科普人才培養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引起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同時,科普活動是一個學科交叉與聯系的知識融合過程,科普人才培養模式更是一種多學科、多層次的創新,急需構建一種多邊協同機制,促進科普創新人才培養的發展。近些年國家和各省、市大力支持科普基地和科普平臺的建設,完善了一批科普示范基地,促進了各行業相關科學技術的知識普及,取得了關鍵性的成績。但大多數科普基地的投入建設都是單純的科技普及目的,而具有針對性的科普人才培養基地非常少見。當前,包括高等院校在內的大多數科普基地尚未構建系統的科普人才培養體系,科普師資隊伍的培養更是亟待加強。
科普人才培養的基礎是課程設置和實施,因此,科普教育課程化研究是科普人才體系構建的重要內容。現階段的科普教育及人才培養模式與其它學科并無顯著的區別,都是教育理論與課程實踐相結合、案例分析和實際科普活動相結合的模式。但是科普教育不同于獨立設置的某一門學科,它特有的靈活性和創造性要求科普教育課程化必須有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必須結合科普活動特點針對性地進行課程改革,研究一套適合于科普人才培養的科普課程教學實施策略。
(1)組建科普講解員團隊,開展科技創新活動。以科普項目為依托,建立科技科普志愿者服務團隊,培養以學生為主體的科普講解員隊伍,在完成科普任務的同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人才培養模式上的大膽創新。科普項目采用“縱橫結合”的分類實施方式,保障顯著的科普成效。在縱向設置上,針對不同人員類型和學習層次將科普內容推廣實施方法分為講解介紹、科普咨詢和技術分析,提供分類、分層和分析的科普實施。在橫向設置上,針對不同人員構成和興趣特點將科普內容分為講座類、現場講解類和互動體驗類,提供直觀、直接和直覺的科普推廣。在科普隊伍建設上,構建以專業教師為技術指導,重點培養以學生為主題的兼職科普講解員隊伍,實現多層次、多主體、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的科普路徑,增強職業院校學生自信心、榮譽感、認同感與歸屬感,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與興趣,提升職業教育的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認同,彰顯職業教育的廣闊發展前景。
(2)開展技術創新服務活動,推進科普與創新創業課程有機結合。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2016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要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根據人才培養定位和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要求,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以汽車專業科普人才培養為例,通過組建汽車技術創業服務協會,深入開展汽車技術創新服務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科技資源普及和創新創業活動的契合點,開拓創新創業思維。汽車技術創新服務活動是響應廣東省一流高職院校建設精神的具體表現,在培養學生汽車技術普及、提高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面具有促進作用,是汽車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和科普工作模式創新相結合的重要內容,是探索汽車科技資源科普工作助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途徑的創新舉措。
(3)依托科普項目,研究科普創新人才培養協同創新機制。“現代學徒制”是當代職業教育制度發展的方向,其本質是“工學結合”,即工作和學習相結合、企業培訓和學校教育相結合,是根據專業特色及其依托行業的實際特點,以多樣化形式和途徑建立起來的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工學結合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需要良好的項目載體,而科普項目正是一個良好的教學相長的載體,在完成科普工作任務的同時,將科普項目和教學機制改革密切結合,通過建立以科普項目為導向的協同創新教學機制,依據學生特點和科普分工對項目進行細化分類,組建幾個不同的科普宣傳導師團隊和學生團隊,將科普項目進行模塊化分工,開設具有針對性的科普課程模塊,根據受眾特點動態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研究科普創新人才培養的協同創新機制。
(4)開展“科普項目進課堂”活動,研究科普教育課程化改革。開發科普在線開放性課程資源,開放科技實驗室,開展“科普項目進課堂”活動。為提高學生認同感和歸屬感,合理調配實驗室資源,設置“科普項目進課堂”實驗室,劃分區域,配備簡易辦公桌椅和儲物柜,營造學生集體研究的氛圍。學院構建科普推廣研究課題申報機制,設立針對學生申請的科普推廣啟動項目,讓學生組建科普研究團隊,積極申報學院資助課題,學生根據指導教師分派的研究任務,細化凝練,在導師指導下完成課題申報書,提交學院科普項目評審委員會,進行差額立項,課題結題驗收采用成果展示或會議報告的方式。科普項目導師團隊定期開展學術沙龍活動,學期初和學期末由學院組織開展科普項目組科研活動研討會,表彰優秀學生,并進行心得交流。創新科普團隊建設應優化專業課程設計方案,提高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攻關和自我肯定的研究氛圍,創造優秀的課外產品和關鍵技術,設置科技創新資源展示區,增加科普科技資源素材,進一步促進科普教育的深入開展。以科技作品為素材,由創新科普團隊主持建設科普模塊化課程,從課程定位、受眾類型、組織形式、科普隊伍構成等方面入手,開發科普在線開放性網絡資源,結合線上和線下科普活動,形成一套完整的集課程目標、科普內容、授課方式和課程考核等方面的課程體系。
(5)以教科研平臺為支撐,構建應用示范的科普教育課程體系。以教科研平臺為支撐,進一步構建協同創新與協同育人工作平臺,籌辦關于科技資源推廣的“產、學、研、用”工作委員會,結合專業教師教科研項目和平臺技術應用示范需求,組建多樣化科普創新團隊,開發創新型項目課程、課程設計和畢業作品的創新教育體系,實現工作過程、技術活動過程和教育活動過程的有機融合,探索復合式創新型技術技能應用人才培養模式。以擴大高職院校的影響力和傳播力為切入點,優化教學體系,完善科普教材,建立與學校教育互補的第二課堂,增強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提高學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切實開展系列科普活動,加強與行業組織的緊密合作,促進教學與科普活動的相輔相成,打造高素質的科普教育團隊,建立基于產學研合作的協同創新平臺,逐步建立和完善高職院校的對外服務和合作,形成良好發展的長效機制。
[1]萬群,沈揚,楊湘杰,等.高校科普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對策研究[J].學會,2009,25(2):43-46.
[2]鄭念,張義忠,孟凡剛.實施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工程的理論思考[J].科普研究,2011,6(3):20-26.
[3]趙大中.對加強高校科普工作的思考[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9(3):45-48.
[4]符昌昭.高校科普人才培養管理模式及其對策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6,13(2):131-132.
[5]劉新福,戰英民,西洪杰.發揮大學基地優勢開展特色科普活動[J].天津科技,2002,9(1):43-44.
廣東省建設科技思想庫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17GDS XK003);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創新團隊項目(項目編號:創 2017G12)。
王廣海(1983-),男,博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