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張紫睿+邵聰+劉愛垚



摘要:失地農民養老問題是當前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重中之重。本文通過實地調查,發放問卷,對農村老年人養老水平影響因素的測度,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生活質量的決定因素,從而得出更有針對性的改善失地農民養老水平的政策。
關鍵詞:失地農民;保障水平;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D5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3-000-03
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迅速推進,工業用地以及城鎮建設用地需求的增加,農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土地的大量征用,使農民成為了失地農民。由于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加之農村征地制度及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失地農民失去了土地這賴以生存的養老保障,成為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新的弱勢群體,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問題也成為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對農村老年人養老水平影響因素的測度,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生活質量的決定因素,從而使得政府改善失地農民養老水平的政策更有針對性。
本文結構安排是:第一部分為文獻綜述;第二部分為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第三部分為計量分析模型、變量設計;第四部分為數據解釋與分析描述;第五部分為結論。
一、文獻綜述
中國的城鎮化研究起步較早。對其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是費孝通的研究,他的觀點是工業革命的核心是城市,通過人口從農村向城市轉移的過程,以犧牲農村利益為代價,工業革命得以完成①。趙友新(2004)等學者研究了中國沿海地區的城鎮化,在提高農民補償費用的基礎上觀察到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和養老問題②;朱俊(2006)等研究家庭養老的學者認為家庭養老功能衰弱的原因有青壯年勞動力流入城市與家庭小型化之間的矛盾③。關于政策方面的研究,左菁(2007)等學者指出社會性和福利性的不足是體制面臨的困難,同時在養老基金運行方面也需要加以改進④。對于農村養老模式的選擇,多元化的養老模式是當前的必然選擇,其中,社會養老模式得到大多數學者的認可。
失地農民養老問題是當前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重中之重。陳紹軍(2012)提出,由于政策局限,將失地農民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還有諸多困難,為使失地農民享受到發展福利,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可以作為過渡方式予以施行⑤。
二、調查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2016年8月,調查采取四階段抽樣法,先是從吉林、遼寧、黑龍江各省中分別抽取3個被調查市(白山市、丹東市、大慶市),然后,在每市再抽取3個鄉鎮(松江河鎮、孤山鎮、林甸縣),在每個鄉鎮中抽取 3個行政村(長青、谷家屯、東發村),再采取典型抽樣和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式對農民進行問卷調查。當場填寫并回收問卷,發出問卷4500份,收回有效問卷3883份,回收率為86.29%,問卷資料齊全。經過問卷的審查、復核與整理,最終獲得失地農民的有效問卷。
(二)調查方法與數據來源
除選取樣本點實地調研外,本研究還采用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2013年全國基線調查微觀數據⑥。該調查以我國45歲及以上中老年人及其家庭為調查對象,覆蓋全國30個省級行政單位約1萬戶家庭中1.7萬個樣本。
三、衡量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水平的變量選取
(一)因變量
本文設定的因變量是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水平,其度量方法是根據受訪者對自己的生活狀況做出總體性評價,再加上客觀現象的映射。本研究按照五分法對各個打分進行賦值,其中,養老水平評價總分50分,1-10分表示非常不滿意,11-20分表示不滿意,21-30分表示一般,31-40分表示比較滿意,41-50分表示非常滿意。滿意度評價采取五分制,1分代表最低,5分代表最高。
(二)自變量
本研究依據農村老年人生產能力欠缺、對子女依賴性強等特點,參照相關文獻中較常用的評價維度,著重從以下三個維度探究自變量對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水平的影響:
1.個人狀況維度。選取了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健康狀況、土地保有程度等因素。
2.家庭狀況維度。本文選取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來反映農村老年人經濟狀況。
3.社會保障維度。本文選擇的社會支持維度包括物質支持和精神支持。
四、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水平決定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一)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滿意程度的調研統計結果
滿意度評估是指個人依照自己選擇的標準對自己生活狀況的總體性認知評估。
從調研的統計結果看,多數受訪農民對自己當前的養老保障滿意度較高,養老滿意度評分的均值達到40.14分,比3883名受訪者整體養老保障滿意度的均值高3.58分。其中,對目前養老保障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失地農民占總樣本的81.67%,僅有3.71%的失地農民對目前的生活比較不滿意。表一顯示了遼寧、黑龍江、吉林省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滿意度依次降低。
(二)個人狀況與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滿意度
健康是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水平提高的重要前提。從失地農民自我報告的身體健康狀況看,44.72%的失地農民認為自己身體很健康,對養老保障滿意度評分為34.85分。
此外,失地農民的心理健康狀況也應受關注。盡管半數以上的失地農民在生活中能獲得的滿足感和安全感,但仍有8%左右的失地農民存在孤獨、消極的悲觀狀態,這部分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滿意度只有35.73分,顯著低于失地農民群體的平均水平。
土地保有程度對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滿意度亦有顯著的影響。根據本調查統計,在其他變量值一致的情況下,土地保有程度高的農民養老保障滿意度平均分為45.81,而土地保有程度低的為35.53。可以看出,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水平與土地保有程度有一定的相關關系。
年齡,性別,婚姻狀況等因素對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水平沒有顯著的影響。
(三)家庭狀況與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滿意度
通過問卷數據分析,我們發現家庭狀況變量中家庭收入水平對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滿意度影響顯著。隨著滿意度評價等級的降低,受訪群體的家庭人均純收入及人均消費水平均值依次降低。然而,現實收入與期望收入的差距卻隨滿意度評價級別的降低而拉大,表明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滿意度與期望/現實收入比成負相關。
自我保障、子女保障和社會保障為失地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由統計結果可看出,大多數的失地農民能夠得到子女的贍養;主要依靠子女贍養,部分依靠社會保障養老金生活的失地農民幸福感較強。
子女作為失地農民晚年生活的重要依靠,同樣是失地農民社會關系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調查中,受訪失地農民平均有子女2-3個。62.8%的失地農民可從子女方得到錢或實物,平均金額為每年2165.3元;13.0%的失地農民所得的錢或實物折價后不超過1000元,難以冠以“贍養”之名。
在失地農民的生活照料及情感支持方面,子女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目前,單獨居住仍是失地農民主要的居住方式。獨居失地農民與其子女的聯系頻率對其養老保障滿意度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研究顯示,失地農民的滿意度評分隨著與子女聯系頻率的降低而遞減。
(四)社會保障與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滿意度
表三顯示出樣本三地失地前后的對比情況。由于吉林省和遼寧省的部分處于第三年齡階段(60歲以上)的失地農民(他們自愿選擇不置換城鎮企業職工社會養老保險),能夠一次性得到較大數額的資金補償,這些補償將對失地農民的生活產生深遠影響。因此,在數據處理時,我們根據當地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將這一次性資金補償折算成失地農民每年可得的補償金額。具體做法:根據2015年三地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估算出受訪失地農民的預期剩余存活時間,再按照央行0.35%的利率水平,將一次性資金補償平均分攤到各年。由此得到的征地補償費用,加上失地農民當前的家庭收入,以及養老金等其他福利和補助,便得出了本研究所調查的當年各家庭收入水平。因此,表四中“失地后”的家庭純收入是考慮了一次性征地補償款后的純收入,從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征地的補償水平。
對于社會保障項目,農民未失地時參加的是新型農村合作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政府征地以后,為失地農民置換了15年的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繳費年限,將失地農民納入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體系,基本做到了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全覆蓋。因此,在養老、醫療保險統計結果上,失地農民較失地前的狀況有所改善。
五、結語
從上一個部分的數據分析中,我們從三個層次中提取了五個顯著的影響因素,分別是:婚姻狀況、土地保有程度、家庭收入水平、醫療服務水平、社會養老保險收益。
根據調查研究,我們對提高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養老水平做出以下四點建議:
1.了解農民的被征地意愿,建立規范補償分配制度
要以協商的態度,通過落實聽證制度,實地了解并尊重農民的被征地意愿;要設定靈活的征地補償標準,除參照物價水平等因素,也要結合農民的意愿,確保農民失地后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征用補償分配條例,確保農民個體之間公平分配。
2.采取多樣的幫扶措施,大力扶持農民再次就業
多數失地農民缺乏再次就業所需的勞動技能,有關政府機構可通過開設技術培訓點、分配技術人員下鄉指導等形式對其進行培訓,在此基礎上,對部分企業予以引進農民工的優惠政策,讓失地農民成功的再次就業。
3.改善失地農戶醫療及養老保險
對失去賴以生存的生活保障的失地農民,引導其合理購買養老保險是必要的。將農民的需要和當地實際相結合,據此適當調整醫療及養老保險,同時加快失地農民醫療養老保障制度并入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在辦理手續及繳費上給予優惠,提高失地農民的參保積極性。
4.強化對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政策實施的監管
加大對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實施過程的監管力度,充分向農民宣傳國家對于失地農民的各種優惠政策。養老保障金需由專職部門統一監管,同時應設內部及外部監管、審核部門,以保證養老金及時、足額地發放;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對違反政策規定、謀取私利者進行懲治。
注釋:
①費孝通《鄉土中國》
②趙友新《失地后的失衡——失地農民的就業和生活問題調查》
③朱俊《對當前我國農村養老模式的政治學分析》;劉布光《當前農村養老保障面臨的困難與對策》
④左菁《中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反思與重構》
⑤陳紹軍《長三角地區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模式比較研究》
⑥http://charls.ccer.edu.cn/zh-CN
參考文獻:
[1]叢旭文.中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3:56-62.
[2]劉曉霞.我國城鎮進程中的失地農民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09:13-14.
[3]羅蓉.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08:5-6.
[4]趙蘇.城市化背景下我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以成都市為例[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5]李亞利.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模式比較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經濟金融管理學院,2012:14,37,37.
[6]曾國華.欠發達地區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D].上海:華東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06:42.
[7]Rodrigo A. Cerda. The Chilean pension reform: A model to follow[J]. Journal ofPolicy Modeling,2006(12):8.
[8]Ed Nosal.The taking of land: market value compensation should be paid[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1(9):431-443.
作者簡介:王 琛(1996-),女,漢族,河南周口人,吉林大學經濟學院2014級金融學專業在讀本科生,主要從事風險投資研究。
張紫睿(1995-),女,漢族,山東日照人,吉林大學經濟學院2014級金融學專業在讀本科生,主要從事金融工程理論與實務研究。
邵 聰(1996-),男,漢族,江蘇宿遷人,吉林大學經濟學院2014級金融專業在讀本科生,主要從事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問題研究。
劉愛垚(1995-),男,漢族,吉林通化人,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2014級社會學在讀本科生,主要從事城鄉發展過程中的社會問題及經濟政策研究。
基金項目:本研究為2016年吉林大學吉林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中“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影響因素研究——以東北地區為例”項目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6B21099。負責人:王琛,參與人:張紫睿,邵聰,劉愛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