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芳 虞曉君
摘要:針對目前城鎮化視角下失地農民數量劇增的情況,失地農民再就業成為提升失地農民生活質量,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問題。課題組在調研基礎上對失地農民在再就業質量提升路徑進行研究,提出建立再就業組織機構,加大再就業質量提升的資金投入,加大地方企業吸納失地農民再就業政策,建立新生代農民學歷提升培訓以及拓展失地農民培訓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等針對性強的再就業質量提升路徑。
關鍵詞:失地農民;再就業質量;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3-0-01
一、建立再就業組織機構,加大再就業資金投入
課題組在對灞橋區村組的失地農民進行調研,多數村民一年沒有參加過培訓,村組都沒有失地農民再就業組織機構,目前調研統計結果顯示培訓的覆蓋率不到5%,失地農民的培訓由現有村委會的人負責,再就業方面的投入多數村沒有財政經費或固定的經費支出。村委會在村里的其它方面經費中取出一些,做一兩次簡單的培訓工作。由此可見,灞橋區失地農民的再就業處于無組織、無資金支持的狀態。
課題組認為,建立村失地農民再就業組織機構,由專門的部門來進行再就業質量提升方面的工作,是失地農民再就業質量提升的首要任務。在再就業組織機構的帶領下,政府需要加大對失地農民再就業質量提升的資金投入,積極進行資金財政政策的支持,針對新一代的失地農民,積極進行再就業質量提升的人力資源價值提升投入。
二、地方企業積極吸納失地農民再就業
由于失地農民的學歷低,可選擇的就業崗位又少,即使找到了工作崗位也多是重體力且報酬低的工作,失地農民由于身體原因不能長時間從事重體力活。而用人單位因有許多高學歷的年輕人可供選擇也不會錄用學歷低、年齡大的失地農民,這是市場經濟的必然選擇。
因此地方政府要采用獎勵、支持政策,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對吸納失地農民就業地方企業實行獎勵。政府設立“創業就業崗位獎勵”,地方企業如果吸納本地失地農民就業數達到政府規定數目,且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依法參加社會保險,沒有發生勞動違法違規行為的,給予一定的獎勵。同時把吸納失地農民就業作為一項重要指標,列入考核內容,引導企業吸納本地失地農民就業。
三、建立新生代失地農民學歷提升機制
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是指90后,年齡18歲到25歲他們中多數人初中畢業,新生代農民工學歷普遍偏低,缺少技能,再就業層次屬于中低層短期雇傭職業層次。只能雇傭體力勞動大且收入較低的工作,年輕新生代農民又對自己生活質量以及就業有著更高的期望,因此處于不斷就業和主動失業交替的狀態。
課題組在調研過程中,分析新生代農民特征,由于學歷低,再就業情況不容樂觀,使得大量的年輕勞動力處于閑置狀態。為了抓住機遇,提升新生代農民再就業質量,依據調研訪談情況以及課題組的分析研究,政府在針對新生代農民,應該有區別于年齡較大的失地農民。盡快建立新生代農民學歷提升機制,通過和社會機構聯合培養等方式,建立適合地區特點的專業,提升新生代農民學歷。比如對于灞橋區來說,可以將電子商務專業進行聯合培養學習,讓新生代農民掌握電子商務特征,在農業電子商務方面發揮應用的作用。
學歷提升培養適合新生代失地農民對自身文化水平需求的特征,也從根本上提升了新生代失地農民的人力資本價值。為新生代失地農民提升再就業職業層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各級就業機構需要通過大量的調研來確定建立適合新生代失地農民的學歷提升機制,學歷提升是持續提升失地農民再就業質量的根本保障。
四、改革失地農民培訓內容的廣度和深度
隨著經濟發展,市場對職業技能的需求不斷發生變化,比如家政服務來說,從最根本的家庭衛生打掃到做飯,而現在家庭保潔的標準不斷提升,不是簡單的衛生打掃,做飯也已經提升到健康飲食以及營養配餐方面。因此根據市場和企業的需要,按照不同行業、不同工種對失地農民職業技能的培訓內容,需要不斷進行廣度和深度的改革拓寬。積極探索市場需求,改革培訓內容,把提高失地農民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作為培訓的長遠規劃,把培訓和提高失地農民職業技能作為重點內容,將失地農民培養為具有科學知識、懂技術、會操作的高、中級職業技術人員。
課題組對灞橋區7個街道,15個村組的失地農民再就業培訓意向進行可調研,共統計再就業意向1974個,其中家政意向635份,占32%,可以得到,失地農民對家政以及烹飪的培訓需求較大,烹飪再就業意向459份,占比23.6%。同時也可以看到創業培訓需求341份,占比17.3%,由此數據可以看出,失地農民對再就業不再滿足于職業層次較低的家政以及烹飪被雇傭勞動,而是在傳統職業層次較低就業的基礎上,逐漸提高了再就的職業層次。具有創業培訓需求的比例占到了17.3%。企業管理知識需求的也占了2.3%。這個比例一方面與失地農民年輕化趨勢有關系,另一方面也直接反映了失地農民對培訓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需求加強,因此對于失地農民再就業培訓機構來講,需要進行大量的摸底調查,充分了解失地農民的根本培訓需求,才能夠制定切實有效的培訓內容,提高再就業培訓效果,進而提升失地農民再就業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糜婷.試論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J].中國成人育,2014(21).
[2]葛天博.失地農民再就業困境的制度分析與能動對策[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
[3]穆盼盼.社會互構論視角下的失地農民再就業——基于湖北省武漢市三個失地農民社區的調查[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版),2011(03).
[4]黃晶梅,宋金澤.影響吉林省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因素分析[J].長春大學學報,2011(01).
作者簡介:張建芳(1974-),女,漢族,陜西澄城人,西安思源學院人力資源管理系副系主任,講師,主要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績效管理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項目“新型城鎮化視角下失地農民再就業質量提升路徑研究——以西安市灞橋區失地農民調研為例”(課題編號:15JK2105)的階段成果,課題主持人:張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