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李平


課堂是學校文化建設的載體和基點,課堂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活力之根和動力之源,學校的文化浸潤和知識滲透最終都將在課堂上動態生成。我校創辦于1945年,有優良的文化傳統,善領風氣之先:2009—2011年,我校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主動迎接挑戰,率先進行了為期三年的“合作課堂”教改試驗,使師生教學生態煥發出嶄新的生命活力。2012年,在南寧市全面開展學校文化建設的大背景下,我們認真分析本校校情,總結課改得失,決定將學校文化建設和課堂文化重構有機地統一起來,把學校文化建設的著眼點和重頭戲放在基于紅星文化視域下的“星動課堂”文化重構上。我們提出了“團結、堅毅、自信、進取”的紅星精神,“紅星閃閃我最亮”的響亮校訓,以及“明禮守信 樂學善思 陽光健康 求真尚美 勤勞勇敢”的紅星培養目標,并立項了南寧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A類重點課題“‘星動課堂教學模式及其建構的實證研究”,開始努力構建以“主動、互動、靈動”為核心理念和文化特征的“星動課堂”教學模式。
一、課堂文化重構的基本理念及價值追求
(一)人本理念的確立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在“總體戰略”之“工作方針”中倡導“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并對人本理念做出了具體闡釋:“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我們認為,優秀的課堂文化就應該堅守對生命的尊重,尊重師生的獨特價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激活學生在課堂中的主觀能動性。為此,我們在課堂文化重構的過程中強化一個“動”字,把“主動、互動、靈動”確立為課堂文化的核心理念:主動,意味著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主動學習、主動質疑、主動探究,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互動,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習活動時,務必引導學生在討論和對話中多向、自然互動,包括生生、師生、組間、學生與文本間的多種互動,希望學生能在充分的互動中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靈動,要求教師注重營造快樂、平等、尊重、寬容、批判、創新的課堂文化氛圍,組織課堂學習活動時能夠引發學生的興奮點,注重課堂內容向課外生活的延伸,讓課堂充滿生命的靈動與延展的活力。
(二)“星動課堂”的價值追求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這句話本身探討的就是一個教育價值觀的問題。我們要培養怎樣的學生?是全面發展、個性鮮明的學生,還是千人一面、同型同質的學生?我們要以怎樣的形式去培養學生?是靜待花開的精耕細作,還是急功近利的流水作業?我們認為: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是為人的終生發展奠基的起始階段,小學教育的課堂文化重構,必須嚴格遵循基礎教育的基礎性;教育是對個體生存方式的塑造,我們的課堂毫無疑問應該成為完成這場塑造的重要場所,它不僅是知識與技能的大餐,更應成為啟迪學生智慧與思想、滋養學生生命與靈魂的神圣殿堂,而實踐中的課堂教學,其實是對師生雙方的生命塑造,“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需要師生雙方充分互動、教學相長,共同在課堂教與學的過程中臻于自我的完滿實現。因此,能夠順應學生發展規律、促進師生共同成長的課堂,才是我們“星動課堂”在文化重構的過程中所要追求的理想課堂。
課堂文化的價值觀重構后,每一名教師和學生發現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渠道更豐富了,相應地,我們看待每一名教師和學生的視角也發生了改變。于教師而言,在國家課程“星動課堂”教學中,每一名教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科特性,結合自己的風格、特長,自覺整合傳統課堂與之前“合作課堂”中的技能優勢,靈動探索“星動課堂”的有效教學策略與方法;在我校自主開發的“星光”校本課程實踐中,每一名教師都可以根據自己學科以外的興趣和愛好,自由申報開發一門專屬于自己的校本課程,并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享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獨特樂趣。于學生而言,國家課程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無論是同質分組還是異質分組,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特長領到適合自己的學習任務,得到老師和同伴客觀、中肯的鼓勵與評價;在“星光”校本課程中,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喜好找到一門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進行學習,學校允許學生在不斷嘗試、修正和取舍中最終確定自己的課堂學習目標和努力方向。總之,我們所要追求的課堂文化,就是要盡可能地給學生多種機會選擇自己成長的方向,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走向成功、體驗成功的可能。
二、國家課程各學科多課型“星動課堂”教學模式的重構
課堂文化是根基、是動力,看不見、摸不著,又不可或缺。要讓學生能夠感知并體驗到課堂文化的魅力,重構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便提上了我們的研究日程。
我們認為,“星動課堂”基本教學模式應是在“主動、互動、靈動”核心理念引領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它具體包括導入、探究、運用、總結等基本教學環節,每個環節的具體操作遵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基本教學原則。作為結構框架,它不涉及具體的學科內容,所提供的程序、方法、手段僅對學科教學起著普遍的參照作用;作為活動程序,它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關系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并隨著學科、年段、課型特點及教師對教學的理解和教學手段的變化而變化。“星動課堂”教學模式具有穩定、多元、靈活、創造、開放的基本特征,在課堂活動中遵循雙主體活動相結合、共性與個性相結合、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教學策略,采用“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先教后學,以教定學;邊學邊教,教學合一”的教學方式。鑒于各個學科不同課型在教學過程中遵循一些基本的課堂運行規律,我們又分學科分課型構建了一些常規教學模式。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三種常規模式
1.第一學段(小學1-2年級,又稱低年級)“自主識字”教學常規模式。識字教學是第一學段語文教學的重點,要求學生能在課文中認讀生字,并能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運用生字。該常規模式尊重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識字的興趣,其基本操作程序為“激發興趣,自主識字→小組合作,交流經驗→匯報展示,舉一反三→總結收獲,積累拓展”,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合作探究、匯報展示,在完成課堂識字任務的同時,嘗試在識字與生活間構建起相應的鏈接。在低年級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引導學生隨心所欲地“動”,無拘無束地“說”,以此體現“星動課堂”的互動和靈動。
2.第二學段(小學3-4年級,又稱中年級)“自主閱讀、合作探究、導讀積累”閱讀教學常規模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標)明確提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途徑是多讀、多寫、多積累,并將激發學生內在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作為該學段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我們所創設的該學段“自主閱讀—合作探究—導讀積累”教學常規模式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實際操作中要求教師注意結合學生的閱讀需求和認知水平來確定課前的預習要求,通過收集學生在預習中出現的共性問題來確定課堂教學的重、難點,在課堂上以適當的方法引導學生對共性問題進行自主研讀、合作探究,同時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其基本操作程序為“自主預習→質疑交流→合作探究→拓展運用”。
3.第三學段(5-6年級,又稱高年級)“領悟—合作”作文評改常規模式。寫作是語文綜合素質的體現,是語文教學的落腳點。語文課標對該學段寫作評價的要求是通過多種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領悟—合作”作文評改常規模式旨在通過引導生生之間的互評互改、合作評價,達到提高學生寫作興趣、使學生養成相互學習習慣的目的;其基本操作程序為“情境導入,明確要求→復習舊知,領悟方法→運用方法,品評范文→自主合作,互評互改→展示習得,暢談收獲”。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兩種常規模式
1.計算課教學常規模式。計算技能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基本技能,計算教學在不同學段小學數學教材中反復出現并且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呈螺旋上升態勢,基于這樣的實際情況,該常規模式要求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調動學生已經掌握的計算方法和數學解題經驗進行知識遷移,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嘗試、合作探究獲得新的計算方法和能力,發展學生的知識遷移和創新能力;其基本操作程序為“復習舊知,鋪墊遷移→創境激趣,引出新知→自主合作,知法明理→鞏固強化,運用新知→歸納總結,自我評價”。
2.問題解決課教學常規模式。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課的教學目標,是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地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并嘗試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這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問題解決的方法,并在與同學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到解題方法的多樣性,發展反思和創新能力;其基本操作程序為“發現問題,激發動力→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師生合作,揭示規律→知識拓展,應用創新”。
(三)小學英語對話教學常規模式
小學英語教學多以對話方式展開,趣味性、活動性是我校小學英語對話教學常規模式的顯著特點;其基本操作程序為“熱身活動(Warming up)→新課導入(Lead-in)→呈現與操練(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鞏固及拓展運用(Consolidation and Production)→評價檢測(Evaluation and Test)→課堂小結(Summary)”。英語是非母語語言教學,形式多樣的“對話”情境(如游戲熱身、歌曲熱身、TPR熱身、唱游熱身、自由對話熱身等)最適合給學生非母語語言學習“熱身”,以培養學生對語言的興趣和語感。我們對“熱身”活動教學的基本要求是兼具復習舊知、為新知做好知識和情緒鋪墊的雙重使命。
(四)小學科學實驗課教學的常規模式
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小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需隨著學段的增長由扶到放、循序漸進。我校小學科學課教學的基本操作程序為“營造情景,提出問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鞏固成果,拓展延伸→梳理小結,當堂檢測”。通常情況下,我們用娛樂比賽、魔術表演、模擬演繹、播放科技視頻等形式再現科學場景,營造氛圍,引導學生大膽提問、大膽預測或對實驗現象做出大膽的假設性解釋;再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制定實驗方案,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然后各組交流、改進方案,展開實驗驗證;最后填好科學記錄表,從數據中推斷和總結出實驗的結論和規律,在全班交流展示。
三、“星光”校本課程體系的建構
在對國家課程進行“星動課堂”文化重構的過程中,為實現我校“明禮守信 樂學善思 陽光健康 求真尚美 勤勞勇敢”的培養目標,我們通過動員全校教師發揮個人專長開發校本課程、適當引進家長和社會力量靈活開設校本課程,構建起我校的“星光”校本課程體系,其課程框架如下圖。
(一)“星光”必修課程
為培養學生規范、端正、整潔、美觀地書寫漢字的習慣與能力,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字的熱愛,形成初步的書法欣賞能力,我們在每周一、二、四、五下午開設十分鐘的“星光”寫字課程;為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并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閱讀的方法,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我們在每周五下午開設一節“星光”閱讀課程;為訓練學生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我們規定每節課課前3—5分鐘為“星光”口語課時間。“星光”寫字、“星光”閱讀、“星光”口語課程的開設,意在營造氛圍,引導學生堅持不懈地進行習字、閱讀、口語訓練,從中得到書香的浸染,同時磨練意志、提升品質、涵養心性,慢慢進入“讀人生、習做人、表感悟”的自覺。
(二)“星光”選修課程
為拓寬學生視野,激發學生潛在能力,我們在每學期第三周至第十四周的周三下午,開設一節“星光”選修課。課程內容涵蓋藝術、體育、科技、生活、心理等各個方面,包括拉丁舞、啦啦操、跆拳道、武術、民族體育運動、航模、機器人、毛衣編織、種植、烘焙、紅十字救護等數十種;課程形式以創新實踐、技能學習為主,以知識傳授為輔;學生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跨學段、跨班級混合編班;師資團隊由本校教師、學生家長、社會機構等共同承擔;除必要的學具外,所有學習資源如課程開設的場地、人力、設施設備等全部由學校提供。“星光”選修課程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幫助拓寬學生的知識技能,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照顧了學生的性別差異,同時大大拓展了學校的課程種類,強化了學校課程與知識世界、社會生活的動態聯系,彰顯了我校“星光”校本課程的勃勃生機。在引導學生進行課程選擇和學習的過程中,學校會主動教育家長摒除功利觀念,拋棄世俗評價方式,更多地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意愿,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和過程,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星光”大課程中找到自己“喜歡的”“好玩的”“有意思的”課程活動內容。
“星光”場館課程屬于“星光”選修課程的一種。我們主張“小學校,大課堂;大社會,小講堂”。在我們的積極協調下,廣西科技館、廣西博物館、廣西音樂廳、廣西軍史博物館等豐富多彩的校外場館,先后成為我校“星光”場館課程的基地,成為我校選修課程重要的課程資源。我校的“星光”場館課程在課程設計上與學科課程緊密結合,既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又深度開發了場館資源,使得“星動課堂”有了更為多元、靈動的整體建構。如:每學期安排3—6年級學生到廣西科技館進行場館課程學習,在專業場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中年級的學生興奮地投身到“再生紙”“自制洗手液”“民族蠟染”等手工類項目活動中,高年級的學生在“自制電動機”“制作紙電路”等探索試驗中體驗到了物理與化學學科的奇妙。此外,“星光”場館課程每學年開設一次4—6年級學生到廣西軍史博物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軍事技能培訓的場館課程,深得學生喜愛。
四、“星動課堂”的評價體系
“星光課堂”課堂文化的重構,需要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來保駕護航。我們依據課標“不僅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的評價建議,圍繞“主動、互動、靈動”的“星動課堂”核心理念,采用發展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以關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為宗旨,設計了我校的教學評價主體內容,即《南寧市紅星小學“星動課堂”評價標準》(見表1)。
“星動課堂”評價標準,適用于我們所有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的評價。在此之外,為了鼓勵學生朝著“明禮守信 樂學善思 陽光健康 求真尚美 勤勞勇敢”的培養目標自主發展,我們還設計了“星娃”評價系列如“星球學習共同體”“雛鷹爭星”評比等多元、系列評價,通過評價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教學評價的嚴整、合理,為我校“星光課堂”的良性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和保障作用。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