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紅霞 宋婷
近年來隨著職業教育體系從封閉走向開放,以及“校企合作”的進一步推進,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高職輔導員教育管理工作面臨著新問題、新挑戰,已與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不相適應。改進和完善“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職輔導員工作機制是大勢所趨,本文將引入協同理論對高職輔導員工作的創新進行研究。
一、協同理論闡述
協同源于希臘文synergos,本意是共同工作。所謂協同,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異質主體,通過協調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某一目標的過程。
1.協同理論核心概念
20世紀70年代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哈肯提出協同理論,該理論認為,自然界是個統一體,它是由許多系統組織起來的,系統中各個子系統相互促進,促使整個系統形成各子系統所不具備的新結構。相互促進過程中產生從無序到有序的變化,揭示本質規律,從而實現各層次各方面的有機統一。最終形成整體大于各部分獨立功能的總和,經常被描述為“2+2=5”或“1+1>2”。
2.協同理論發揮作用
協同理論指出,各子系統協同作用的發揮決定了整個系統是否產生協同效應。若要使系統的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發揮,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需要各子系統的協調合作。其一,系統必須是開放式系統,系統的存在和發展必須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其二,系統內部的各個子系統需要協同合作。只有系統內部各子系統發揮各自的功能,減少內耗,相互配合協同,才能使整體大于它的各個部分的總和。
3.協同論自組織原理
系統的自組織原理指出:系統內部各個子系統即使在沒有收到外部指令的情況下,也能按照某種規則自動形成一定的結構或功能。自組織要實現有序發展,協同是其必要手段,協同的最核心內容是自組織的形成。自組織強調組織內部的自我控制,及自組織主動選擇吸收子系統,自組織是相對于他組織而言的。該原理指出:任何系統如果處于孤立狀態,缺乏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就會破壞系統內部的有序結構,致使整個系統失去生機。
二、“校企合作”高職輔導員工作現存問題
輔導員校內工作系統中,校內職能部門、校內輔導員和學生三者之間存在的相互脫節現狀有待改善。在傳統的輔導員工作系統中,校內實行高度集中、決策迅速的縱向管理方式,容易出現職能錯位、工作缺位、效能低下、職責模糊等問題,缺乏對輔導員工作隊伍、資源、要素之間的整合,低水平重復現象普遍,造成學生遇到問題時不知尋求哪個部門。
在輔導員校外工作子系統中,校內輔導員和企業班主任存在各自為戰、缺乏溝通等問題,因此導致有些工作內容重復,而有些內容卻沒有涉及。尤其是學生在校外實習期間教育側重點不清,導致管理工作重復。
校企合作培養子系統中缺乏對輔導員工作進行整體協調的管理協調機構,在工作內容、方法、評價和制度等要素之間相互銜接、相互作用、有機統一的工作體系還有待完善。
三、協同理論指導下如何創新“校企合作”高職輔導員工作
1.構建協同理論指導下的高職輔導員校內工作系統整體協同模式
建立校內涉及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相關部門之間的協同關系。相關部門主要有學生處管理、系部管理、學生事務中心、招生就業處、校團委、計財處、后勤處、醫保處等。各部門可以通過相互滲透,實現優勢互補,提高資源的使用率。
(1)校內各職能部門育人目標一致,明晰工作共同愿景。制定校內相關部門的協同育人目標,將高職學生培育成品德高尚的生產實踐者作為共同的終極目標,調動校內各個職能部門的工作積極性,產生協同效應,使各部門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例如對家庭困難的學生,涉及的相關職能部門應秉著以生為本的服務態度和育人為本的工作目標,學生處、招生就業處、系部做好家庭情況調查反饋到學生處,而學生事務中心、校團委、后勤處、醫保處可以提供一些勤工助學崗位,計財處積極配合,根據國家資助政策減免一些費用。各部門合作形成最大力量,實現最好育人效果。
(2)校內輔導員工作涉及部門合作共贏的工作平臺。首先,學生大一大二期間在校內上課,包括校內普通課程和企業實訓課,管理方面是校內輔導員和企業駐校班主任之間合作,但是要充分發揮校內輔導員的主體管理作用,主動出擊。其次,校內輔導員日常管理工作涉及的各個職能部門,要以資源共享為落腳點,整合人力資源,加強服務學生的能力建設。最后,各個部門及輔導員、企業駐校班主任之間要有效溝通,及時解決校企合作管理中出現的新問題。積極推進輔導員工作改革,進一步加強輔導員工作的有效管理。以協同創新為切入口,協同攻關,促進深度融合。
(3)各部門協作搭建利于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平臺。校企合作下高職輔導員工作具有特殊性、復雜性、多變性等新特點。輔導員在教師隊伍中既是專業技術人員又是行政管理人員,在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下,需要積極進行輔導員隊伍建設,推動向職業化專業化方向發展。例如由學生處牽頭,組織部、宣傳部、教務處、團委、基礎部、各學院黨總支協作共同組織輔導員技能大賽,通過筆試(包括基礎知識測試、博文寫作)、主題班會、案例分析、談心談話和主題演講等環節,提升輔導員工作能力和專業素養,提升人力資本。
2.完善協同理論指導下的高職輔導員校外工作系統整體協同機制
建立校外協同關系,同政府、培訓基地、行業企業深度融合,協同創新,共享優質資源,是新時期高職教育新的突破點,也為高職輔導員工作指明了方向。
(1)建立和完善高職輔導員校外工作整體協同管理機制。隨著校企合作的深入實施,傳統的高職教育管理體制突顯了一些問題。比如,如何擺正校企合作時各自的位置,如何做好學生在企業實踐期間的思政教育工作,如何處理好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關系。因此,需要建立并完善整體協同管理機制,如建立和完善校內輔導員和企業班主任工作委員會、校企工作聯席會、高職生工作聯席會等,實現學生校外實習時的工作協調統籌。
(2)完善并優化輔導員和企業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內容。加強校內輔導員、企業班主任、公司負責人之間相互協同和配合。避免工作內容的重復,輔導員和企業班主任在學生校外實習期教育管理有所側重,校內輔導員側重于做好實習生分組、成績匯總、實習鑒定材料回收審核等工作,企業班主任側重于實習期考勤、安全教育、職業就業推薦等工作。同時雙方應及時溝通協作,尤其是一些特殊情況的學生。
(3)建立和完善高職輔導員校外工作整體協同評價機制。高校是非營利部門,而企業是以營利為目標的組織,雙方立場不同,在處理問題時方法也會有所側重,同樣的校內輔導員和企業班主任也會不同。因此在評價他們的工作時需要建立新的評價機制,使用科學的評價方法,將量化考核和質的分析相結合,達到激發工作熱情的目標,調節雙方關系,增強系統運行力。
3.實施協同理論指導下的高職輔導員校內外工作系統整體協同平臺
建立與校內和校外系統的協同關系。協同論認為,在整個環境中,千差萬別的系統間相互影響、相互合作。只有實現各種資源在校內外互通有無、互相滲透,才能發揮其最大功能。
(1)努力打造“校企合作”下高職輔導員校內外工作系統信息化的平臺。要提高輔導員工作的整體性協同性,需要努力打造一個集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為一體的系統工作平臺,滿足校內輔導員、校外企業班主任、學校各職能部門、學生、家長在學生管理方面的信息需求和資源共享。使用同步化管理的信息模式,便于校領導、校內輔導員、校內教師、企業師傅、企業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教育和指導。
(2)努力打造“校企合作”下的高職輔導員校內外工作溝通交流平臺。為提高“校企合作”下的高職輔導員校內外工作的整體性、協同性,溝通暢通有效是必要條件,可以使各方促進了解,形成共識。首先,在思想理念上進行溝通,只有在思想認識上達成共識,才能實現行動上的整體協同。其次,營造積極的文化氛圍,創建利于輔導員開展工作的校園文化環境、社會實踐環境和企業文化,最終實現全員育人的工作局面。最后,構建和諧工作關系,利于各部門及人員間順利開展工作,互相理解支持,利于發揮整體作用。
(3)“校企合作”下的高職輔導員和企業班主任工作方法互補,實現效果最優化。不同的管理方法適合不同的目標和內容,相同的教育管理目標和內容也可能需要通過多種方法提高管理效果。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多種方法的優勢互補,實現最大化的管理效果。校內輔導員利用課堂班會和校園文化活動加強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規范和監督,企業班主任利用企業實習操作、職業規劃、市場調研加強學生專業指導。兩者共同發揮優勢,培養學生成為健康全面發展的人才。
(4)教育資源協同共享,發揮教育資源的最大效益。學校各部門和企業各自的資源獨特,要善于分析資源優勢,利用優質資源,共建共享有限資源,實現教育資源最大化。尤其是現在處于大數據時代,需要共建共享網絡管理資源,共同提升學生管理效果。只有各部門協同合作,才能形成互助的教育管理系統。
4.實現高職輔導員校內、校外、校內外三個子系統協同合作
“校企合作”高職輔導員工作這個大系統是由校內、校外、校內外三個子系統組織起來的統一體。在這個大系統中,各子系統相互促進,形成自組織,自組織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這樣整個系統內部相互促進融合,形成微觀個體層次所不存在的新結構,實現整體功能大于獨立各部分功能的總和,產生“1+1>2”的效果。
課題:本文為2015年貴州省教育科學規劃青年項目《“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輔導員整體性協同性工作機制研究(編號2015C028)》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貴州廣播電視大學(貴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