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亭
在第四屆“課博會”上,形成了關于好課的“南通共識”,這是全國課改成果的最新概括。扼要地說,主要有:好的課堂一定是可以看見真實的課堂,是不斷走向深度學習的地方,是練習規則和習慣培養的地方,是核心素養落地生根的地方。下面,筆者結合學校教育的現狀,對教學改革從宏觀到微觀,談一點自己的認識。
首先教學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堅守,不斷改變。習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我們要在基本確定主要改革舉措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各領域改革關聯性和各項改革舉措耦合性,深入論證改革舉措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系,使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教學改革也是如此。要實現改革目標,使改革顯現顯著成效,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要認真細致地研究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原則、基本思路、教學改革的目標以及保障措施,并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自己所在學校的實際、自己所教學生的實際以及自己所教學科的特點,進而制訂出可行的教學方案,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改革真正落到實處。
比如,現已成為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的李庾南老師在1978年首創了“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并帶領她的團隊經過38年的艱苦實踐探索、理論研究和反思升華,進而形成了具有跨學科普遍意義和較強操作性的“自學·議論·引導”教學體系。學習李老師的“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也是學習她對待教育事業、教學研究的癡情和迷戀。她鄭重地告誡教師:學生學習不是靠教師講會的,而是在教師點撥下自己學會的。李庾南老師以她長期進行“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教學實踐,對我們如何繼續堅持教學模式探索,提供了借鑒和榜樣。
其次教學模式不是不必要的,也不是束縛人的。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為達到特定的育人目標而采用的特定的教學程序而設定的一種操作樣式。教學模式為教師提供了一個較具體的教學行為框架,有其特定的邏輯步驟和操作程序。
一是教學有法——改變教學方式,需要教學模式的引領。有人說,當前對教學模式的認識有三種病癥:一是“拒絕癥”,二是“紅眼癥”, 三是“恐懼癥”。其實,模式本身并沒有錯,出現這種病癥的根本原因是對教學模式缺乏理性的思考。在當前條件下,特別需要好的教學模式引領廣大教師落實課改精神,使教師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從傳統教學的教師講、學生被動聽,到教師問、學生被動答,再到學生主動問、學生主動答,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實踐教學模式,從“形似”走向“神似”,是教書匠走向教育家的必然歷程。
二是教無定法——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需要不斷優化教學模式。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思想往往產生不同的教學模式。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是圍繞著一定的教學目標設計的,不同學科、不同課型、不同的教學條件和師生的具體情況,涉及的教學模式應當是有所區別的。既不存在萬能的模式,也沒有一無所長的模式。在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開始階段須依靠模式,隨著學生學習能力和教師專業能力的不斷提升,則應逐步超越教學模式。從依靠教學模式到超越教學模式是提升課堂教學品位的有效路徑,也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不能輕易否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的教育教學規律和教學模式,但優秀的教學必須源自教師的心靈,要引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所教學生的教學方法。對教學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最終目的是,使教師從教學模式逐步走向個性化教學風格,從而實現教學模式價值的最大化。
三是教學得法——抓住教學模式的本質特征。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那么,怎樣找到適合自己教學實際的教學模式呢?筆者認為,一是抓住課堂教學模式的精髓。無論何種模式,它的核心都應該是學生。課堂變革是為了讓學生的學習增值,這是模式更為內在、本質的內容。所以,在實踐中,教師只有讓教學模式之“形”與教學理念之“神”深度結合起來,才能形成鮮活的教學生命。二是取長補短,優化模式。沒有哪一種教學模式是普遍適用和最好的,在教學中,教師應依據實際情況,根據學生思維發展、情感發展的具體情況靈活調整教學的流程,有效體現教師的指導作用,以一個或幾個教學模式為基礎,把有關教學模式的有效措施加以改造作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把教學要素組合起來形成一種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的結構。這種結構是依照實際綜合各家之長而形成的新的教學方式。不論何種教學模式,都必須具備以下三個要點:一是使學生樂學、愛學,將學習看作自身內需;二是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特別是要倡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和動手操作的學習方式;三是著力打造高效課堂。打造高效課堂是教學改革的最終目標和歸宿,它不是單純地看時間,而是看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真正獲得了多少收益,有什么樣的發展,同時還要關注學生以什么狀態和方式進行學習。
最后學習方式必須改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核心素養理已成為中小學教育的終極追求。在課程改革過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法是大家普遍倡導的方法。這里,單說一下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到底是不是核心素養?這是關系到課程改革方向是否正確的根本問題。
一是自主學習著眼學生終身學習能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教育要讓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改變??梢钥闯?,學會學習是學生終身發展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學生要實現學會學習,可以有多條途徑。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自主的方法會自然地結合起來,特別是內因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學生只有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實現學會認知。從學生終身發展所必備的學習能力的角度講,只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才是始終受用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自主學習能力必然是學生的核心素養內容之一。
二是核心素養關注學生未來必備品質。核心素養體系的構建目的是為了使學生發展的素養要求更加系統、更加連貫。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理性思維、勇于探究、批判質疑、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珍愛生命、健康人格、自我管理、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應用共十八個基本要點。在核心素養體系中,自主發展、學會學習是重要內容,它將必然指向學生的未來。
三是自主學習是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途徑。尹后慶說:“核心素養的落實,顯然不僅僅是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變更,它更是以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變革為保障的”。當我們明白了核心素養的基本體系,就會明白:自主學習的過程,就是形成核心素養的過程。要讓自主學習和核心素養直接聯系起來,最好的方法是回歸對問題的探求。從以講授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中間的橋梁是“問題化學習”。因此,今天需要在教學中強調“問題化學習”。教學必須以學生學習為主線去設計,必須讓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能夠發生并且展開。在問題化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在問題與問題的聯系中,在綜合地帶和邊緣地帶,進行知識的碰撞,這就是問題化學習方式極具價值之處。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