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金花
【關鍵詞】 數學教學;高效課堂;構建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4—0107—01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要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師可以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這種通過少教以達到多學的教學意識,至今仍是每個教育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實現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必須講究方法與策略。那么,如何構建高效課堂呢?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揚起學生興趣的風帆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這部分必須成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當和最精彩的開端,必須聲聲擊到學生的心扉上,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使他們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去。而創設情境則是較好的導入方式,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鉛筆有多長”時,筆者利用多媒體制作了一張自己和姚明的合影。在教學伊始,筆者出示了自己和姚明的合影后,并問學生:“你們知道我們的籃球明星的身高是多少嗎?”學生搖頭,于是,筆者在課件中出示了姚明的身高2米26厘米,又出示了自己的身高165厘米,并告訴學生這就是這節課大家要認識的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學完這節課后,大家就知道怎樣把老師身高的單位和姚明身高的單位名稱轉化一樣了。實踐證明,在這種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生會興趣盎然地學習新知識,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合作探究,活躍課堂氛圍
合作探究活動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在課堂中要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想法,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聲音。學生在小組內通過不斷地探討總結,最終得出結論,而教師則關注學生討論過程中的生成問題,使問題不斷產生與整合,學生的思維不斷發散和集中,方法不斷選擇與求新,從而使課堂高潮迭起,產生一個又一個不曾預約的精彩。
例如,教學“分糖果”時,先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分小棒,邊分邊記錄自己的分法,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分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不但探索出了分較大數量物品的合理方法,而且涌現出了許多富有創造性的答案,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個性得到了張揚,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重以實踐探究為手段,讓學生在自主探索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學會通過比較、分析、推理等方法總結規律,獲取知識。
三、交流展示,啟迪學生個性思維
交流展示的課堂設計就是給學生充分利用教材學習的機會,因為交流展示能調動起學生鉆研教材的動力,能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培養。課堂中,教師要創造機會給學生搭建交流展示的舞臺,讓數學教學“活”起來,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衛星運行時間”一節內容時,題目為:東方紅一號繞地球一圈的時間是114分鐘,算一算,這顆衛星繞地球21圈需要多少分鐘?你能想出哪些計算方法?筆者要求學生先通過自主學習探索出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然后在小組內交流各自的算法,并發現不同算法之間的聯系,最后選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匯報。在匯報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共得出了6種不同的計算方法。其中一位學生列出的算式是114×21=114×3×7=342×7=2394,他為大家講解:“同學們請看,我的計算方法是脫式計算,我先把21分解成3乘7,然后用114先乘3得到342,再用342乘7得2394。但是請同學們盡量不要用我的這種方法,因為這種方法在計算過程中很容易出錯。”獨特的思維,精妙的語言,恰當的建議,所有學生為他的精彩匯報送上了熱烈的掌聲。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