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朝軍
縱觀圍繞“藝考”發生的一系列招生丑聞、收費丑聞以及貪污賄賂丑聞,其都有一個共性的特征,那就是用“潛規則”左右招生考試行為,用“潛規則”謀取私利。這些行為和現象的滋生,不僅讓“藝考”籠罩上吸金丑聞而讓選拔藝術人才的作用黯然失色,而且更讓高考公平和公正蕩然無存,其中一些借助培訓暗行收費牟利的丑聞和貪腐畸形,更讓教育公平嚴重受損。
圍繞“藝考”之所以發生借助培訓收費暗行招考不軌丑聞以及貪腐等“潛規則之陋”大行其道,除了個別人的膽大妄為和違法亂紀的肆無忌憚之外,更關鍵的是“藝考”自身存在著一些缺憾和不足,尤其是在規范程序、固化責任、規約行為方面還不到位。首先是缺乏一種科學的回避制度。比如考生可以依附參加考官組織的培訓班,通過繳費等方式,獲取“敲門磚”;比如考官可以堂而皇之地借辦班熟悉考生進而考試時“暗度陳倉”幫助給自己“進貢”的考生提高分數等等。如果實行考官與培訓、與考生關系回避制度,那么自然不會有此等畸形發生。其次是缺乏必要的陽光公開以及陽光監督機制。比如對“藝考”的專業課考試詳情、錄取名額調劑、考官信息和考生信息等等,只是考官和招生院校自己的事,除了進線考生公開分數外,其他都是秘而不宣,缺乏必要的陽光公開和監督,考生、家長、社會等無從從公開中進行比較而進行監督,“藝考”豈能不滋生可操作空間和利益交換空間?其三是問責機制的匱乏。除了被查出的違法違紀丑聞外,現實中“藝考”到底如何強化考官責任、如何固化招生責任、如何建立健全陽光公開和舉報投訴反饋、追責機制來規范招生錄取行為,用鐵的法紀來規范“藝考”,這些還都不完備,也不到位,監督無法發力,問責的利器自然也難以挺在違法違紀行為的前面起到警示震懾作用。
如何規范“藝考”并科學杜絕這些違法違紀行為,讓“藝考”更公平公正,讓“藝考”更陽光干凈,確實值得引起有關職能部門的關注,而用制度來遏止“潛規則”,無疑是當前最亟需的干預措施。從“藝考”不正當交易和貪腐丑聞易發的環節去反思和完善,當務之急是要建立“藝考”考務工作人員回避機制、“藝考”信息陽光公開機制、“藝考”管理責任追究機制等。目前應圍繞力促“藝考”陽光公開、公平公正、規范考試程序、增強震懾警示效應等方面入手,去對有關制度進行健全和完善,這樣方能從根本上遏止“藝考潛規則”的滋生蔓延。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