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昌義
【關鍵詞】 新生;接待;原因;精神激勵;
積極性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4—0044—01
在每一學年的新生就讀新學校時,幾乎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兒童在新入園時哭喊著要回家,不愿意進入新學校。通常而言,兒童剛開始就讀新學校,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家庭環境,來到新學校這一陌生的環境,必然會產生想家、排斥新學校、心理緊張、出現畏懼感、不愿意參與集體活動等一系列的心理反應,那么,作為新學校應該怎么樣來做好工作。才能使兒童快速適應這個學習與生活的新環境呢?
一、必須做好新生入學的接待工作
對于兒童第一天首次入園的接待工作非常重要。剛入園的兒童,通常會出現緊張的心情,甚至于會出現畏懼感,他們會緊緊跟隨與躲藏在父母的身后,教師面對這種情況,應以動人的微笑來對待兒童,可溫柔地撫摸與熱情地擁抱兒童,使得兒童能夠感知到老師的親和力,可有效地降低與消除其緊張感。而兒童的這種心理反應,在教育心理學上被稱之為“兒童入學分離性焦慮”。焦慮所指的是人對于外界事物以及環境所感受到的憂傷與痛苦,從而有對自我產生置疑的感受。而分離焦慮則是指兒童與撫育者進行分離之時,體現出的一種焦慮與缺乏安全感的心理與行為意識。降低與消除兒童入園之初產生的分離焦慮,可讓兒童身心愉悅地在新學校學習與生活,有益于兒童盡快適應新學校的環境。
小明剛進入新學校時,是哭著被媽媽牽著手走進教室的。小明看見我之后,立刻躲到媽媽的身后。我對小明說:“小明是個勇敢的孩子,可不能再哭了!”小明還是哭著說:“媽媽,我不上新學校,我要回家”。對于一個初次離開家庭到新學校的小男生而言, 他之所以會哭鬧,僅僅是因為他不愿意離開親人與家庭,雖然只是短暫的離開,但是也會有著不開心,因此教師應該首先讓他們宣泄出自己對于生活環境轉換的畏懼感,以此來舒緩兒童的緊張與焦慮的情緒。在獲得了教師無微不至關愛之后,兒童們就會“忘記想家”,和小朋友們一起學習與生活,開始真正融入到集體生活當中去。
二、找準原因,因人施教,對癥下藥
1. 提前接觸攻略。為了使兒童能夠較好地達成從家庭生活到新學校生活的順利過渡,重點在于要使幼兒與教師構建起親情感,使得兒童認知到老師也是他們的親人,而進行家訪活動,可在先期和兒童建立起認知情感,既能夠認知到兒童自身的生活習慣,同時也能夠通過接觸來在情感方面形成接近,讓兒童將教師視作親人,和教師構建起親情感。
2. 賞識教育攻略。通常而言,就讀新學校小班的兒童,是最為容易獲取滿足感。教師只要以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熱情的擁抱、一句表揚的言語,都可讓兒童開心快樂,就能打動孩子們的內心。當兒童笑容滿面地進入新學校時,教師要贊賞他們:你真棒!即使是哭鬧著走進新學校,也同樣可以獲得贊賞,即使孩子滿臉都是淚痕,也還是獲得了鼓勵的目光與真摯的贊賞,并對哭泣的孩子說:你是一個勇敢的孩子,老師希望明天早上看到你時候,你的小臉上充滿了可愛的笑容”。
3. 游戲學習攻略。兒童非常喜歡玩游戲,因此在教學當中應創設多樣化的游戲方式:讓兒童參與戶外運動游戲、情景角色扮演游戲、定向游戲等,養成兒童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兒童在輕松愉悅的游戲體驗當中學習知識。
三、適當的精神鼓勵激發兒童入園的積極性
雖然新入園的兒童的年齡較小,可是兒童具有較強的自尊心。因此教師應依據此特點,來給予兒童一定的精神激勵,這樣就會較好地提升教師自身的魅力,兒童會更加崇拜教師,有效提高兒童入園的積極性。例如:教師應對入園表現良好的兒童,可在其衣服上粘貼一張“好孩子”的小貼紙,來對其進行鼓勵。同時教師也可對每天的學習活動作一總結,當著全班小朋友的面公開表揚每天在新學校表現良好的兒童。這樣,既在班級里樹立了學習楷模,也同時讓教師與兒童的關系更加融洽,并有效地促進了兒童對教師的信任。
總之,從事兒童教育工作,教師一定要擁有博愛的心,去寬容對待他人,尤其在對待兒童方面更應具有親和力,應該充滿愛心地去認真準備教學活動,讓孩子在新學校也同樣能夠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促進并深化教師與兒童彼此的感情,并由此獲得兒童家長對工作的配合,讓兒童真正喜歡上新學校,更好地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
(本文系平涼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課題《小班新入園幼兒實用性研究》成果之一課題批號[2015]PLG147)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