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麗+吳桂云+梁秋艷
摘 要:傳統強電理論課程教學存在著內容多、課時少、生澀難懂等特點,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差,傳統教學方法也限制學生的思維能力。文章將從“線下”教學和“線上”教學相融合,對部分強電課程進行了探索與應用,從線上的實體授課、線下的網絡教學考核與討論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實踐證明,該成果極大地擴充了學生的知識量、提高了學生自主能力。
關鍵詞:“線下”教學 “線上”教學 融合 自主能力
中圖分類號:F270;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3-188-02
“慕課”是現在教育界很流行的一個話題,它具有信息量大、開放性、互動性強、學習時間靈活等優勢,但是據統計,目前“慕課”網絡注冊用戶完成課程的學習率較低,顯示出了質量低的弊病。為了更好地將“慕課”思想應用到實際教學活動,融合現代信息技術,各取所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利用業余時間增加學生的學習效果,本文進行了“線上”與“線下”教學在強電課程中的探索。
一、存在的問題
農業電氣化的課程大致可分為“強電”課程(例如發電廠電氣主系統)和“弱電”課程(例如單片機的原理與應用),相對來說強電課程的理論偏多,由于受到高電壓、大設備的限制,實驗和實踐內容受到很大的影響。目前,各個高校為了增大實踐學時,理論課程學時數大大減少,這樣就造成了很多基礎理論得不到充分講解,使得考試成績和沒有縮減課時的時候相比較,有所降低。而很多強電知識點在研究生入學考試中還很重要,造成了內容繁多和課時縮減相互矛盾。另外,大多數課程的教學用具比較單一,實物模型比較少見,新知識在課程體現不充分,同學們對電氣設備、電氣工具沒有整體的客觀印象,很多時候只能“死記硬背”來應付卷面考試,理論知識和實際時常脫節,比如電壓互感器和電流互感器在外貌上看上去很像,在現場中我們初次判斷是如何從接線上加以區分,從而很難在頭腦中建立工程意識,更何談創新意識和培養創新能力?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課程的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外界條件,使得課程更加適合社會的發展,網絡技術的“線上”教學和傳統的課堂“線下”教學相輔相成,給課程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好處,科技促進生產力,使成果向企業所需轉化。因此,有必要對一些強電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能力。
二、改革方案
根據筆者所在的佳木斯大學農電專業學生的學習能力實際情況,將30%學時學生進行線上自主學習、教師答疑和考核,并安排課程總學時數的70%為教師課堂講解和組織講論課。若改革實踐效果好,則增大學生線上自主學習的比例。
提倡注重考核學生發現問題,從多種渠道解決問題的自主能力,“線上”答題、“線上”討論、“線下”卷面考核和“線下”實驗等包含其中。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成績評定方法,采用課堂提問、線上作業、文獻報告、創意實驗、科技論文閱讀等多種評價形式,不再拘泥于“一刀切”的考核,線上成績和線下成績各占50%,并且給出一些附加分數,通過多種選擇來決定最終成績。
三、“線上”與“線上”與相融合
本課程以校園網和“佳木斯大學課程中心”作為平臺,實現網上教學。網上教學具有沒有時空限制,共享程度高,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互動性和進行個性化教學等特點。網站設計分為六大模塊,包含了課程簡介、教學大綱、師資隊伍、教學日歷、教學過程和教學錄像。使學生從以課堂學習為中心,逐步轉向實驗室、圖書館、互聯網以及課程建設中心網站,結合百度、搜狗、中國知網來查找“線上”資源,圖書館的資料和實驗器材為“線下”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增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實踐和效果。
強電課程中心網站建設的目的就是為了方便學生自學、預習,課后復習。教學大綱、教學日歷、等內容在期初由任課教師發布在網上。上課前幾天,教師根據本課的內容提出一些預習題,給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并設立查閱資料的題目,督促了學生的預習能力,并設立各自自評分數,進行師生互動。課后,將本次課程的教學課件、教學錄像、教學習題傳到網絡上,一方面及時解答學生的課業問題和疑惑,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和主動性;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的不足之處,及時調整教學的內容與方法?!熬€上”教學環節擴大了課程的知識面,和“線下”教學相輔相成,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調節學習的難度,從而形成“開放性”的學習環境。二者的融合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溝通的空間限制,易于學生接收更多知識,提高自主學習和積極思考能力,教學效果顯著,極大地推動了強電專業學生的教育改革,對于工科學生的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礎。以下以《發電廠電氣主系統》課程為例簡單說明:
1.課程簡介和教學大綱。介紹了課程的性質、地位,教學目標、課程學生培養的能力、課程的主要內容、課程包含的教學環節,以及所需的前期課程達到的必備能力。教學大綱中給出了各章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并于學生對課程有一個整體、全面的認識。
2.師資隊伍。本課程配備了專業的任課教學,2名教師主講和1名助教,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老師,并根據時間調節聽課內容,完成“雙向”選擇,在某一程度上也刺激了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
3.教學日歷。包括教案、授課課件、文獻資料的下載。有的同學若“線下”課堂教學沒有掌握本節的內容可以利用業余時間來加以鞏固,同時也方便了學生期末復習。在資料下載區,同學也可以上傳自查信息。
4.教學過程中的“答疑討論區”廣泛受到學生們的喜愛,通過業余時間“線上”互動提高了和師生溝通的廣度,避免了空間上對“答疑”的限制。通過網絡提問為學生學習和教師指導建立了方便的網上輔導答疑平臺。
在本課程教學中,充分利用網絡這個龐大的資源空間從而增強教學的互動性,搭建了學生多角度學習的平臺,促進了學生開放式自主學習,加大了師生之間的交流時間。另外,通過網絡信息的篩選與查找,拓展了教師備課的深度和廣度,將很多新知識和新觀點融合到教學中,也使得學生時刻關注行業新動態,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形成“線上”學習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四、結束語
在2013級、2014級強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引入現代化信息技術,開展網絡教學,實行課堂講解、網絡復習等方式進行的“線下”和“線上”融合的教學方法。研究表明,該方法刺激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通過老師的線上解答,同時也起到對學生的監督作用,提高了老師和學生的互動性,滿足了了學生對知識的需求量。網絡教學已經成為了各高校授課的必然趨勢,但同時有存在著許多問題,例如學生習題的抄襲、教師業余時間的占用,這需要很多的教育者不斷地進行探索與改革。
[基金項目:佳木斯大學教研項目(2016JL1015)和(JKB2012-042),佳木斯大學學位與研究生教研項目(基于“產、學、研”的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實踐),佳木斯大學百門課程項目,“十三五”高等教育科學研究(16G206)]
參考文獻:
[1] 邢大紅.基于混合學習理論的高職學生漢譯英能力培養實證研究——以Coursera為線上教學平臺[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29(24):184-186
[2] 井靖,何紅旗,王志剛,殷冠英.“O2O教學模式”在大學計算機專業教學中的應用原則[J].計算機教育,2016(2):85-89
[3] 王燕舞,林華,李海翔,曾鴻鵠.“互聯網+”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探索的幾點思考[J].教育觀察,2016,05(21):95-95,133
(作者單位:1.佳木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2.佳木斯大學信息電子技術學院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7)
(第一作者簡介:張艷麗,佳木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農電教研室;第二作者吳桂云為通訊作者)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