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風險負擔問題對于訂立買賣合同的雙方來說都非常在意,畢竟雙方都不愿承擔風險。買賣合同中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與雙方當事人利益密切相關,公平合理的風險負擔規則尤為重要。我國《合同法》第142條所確立的風險負擔規則應解釋為“交付主義”模式。在“交付主義”風險移轉原則下,還有一些例外規定,如買受人遲延受領、出賣人根本違約等。
關鍵詞:交付主義;公平原則;風險
中圖分類號:D92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8-0128-02
作者簡介:李康(1993-),男,安徽五河人,華東政法大學,法律(法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商事法律實務。
買賣合同中的風險負擔,指的是在發生風險時由合同哪一方承擔風險責任的一種合同法制度。一般認為它與違約責任是共同處理買賣標的銀因風險而發生毀損滅失的兩個合同法上的制度,兩個制度的本質區別在于損失如果是能被評價為違約時則用違約責任制度予以救濟,只有在造成的損失不能被評價為違約時才能考慮適用風險負擔的相應規則。
一、風險的含義與特點
買賣合同中之標的物毀損、滅失風險負擔,即合同雙方當事人均無過錯的事由而造成損失法律規定由誰承擔損失。風險,就其本質而言,是指因不可歸責于合同雙方當事人的事由而發生損失。風險負擔乃對不可歸責于合同雙方當事人事由所引起的損失進行責任分配的制度,以不適用違約責任為前提。[1]
風險具有以下特點:(1)風險只發生在雙務合同之中。單務合同因為不存在對待給付問題,故而發生標的物毀損、滅失情況,不需要履行給付義務的一方不可能因此遭受損害。就另一方而言,交付本來就是該方按照合同應該承擔的法律義務。故而對于后者而言,風險的發生對其利益并不會有任何的影響。(2)風險究其本質則是發生合同標的物的毀損、滅失情況。風險負擔與轉移制度適用的前提就是非因當事人原因即不可歸責于一方當事人的原因造成的損害結果,不包括有關的期待利益的損失及違約金的支付等責任。(3)風險是由不可歸責于一方當事人的事由造成損害結果。合同雙方并無法律上或者合同上的原因對損害的后果負責,風險事由的發生不可歸責于合同中任何一方當事人。
二、風險負擔模式研究
買賣合同中的風險負擔轉移無不關乎買賣合同雙方的切身利益,故而世界各國都非常注意對于風險負擔股則相關的立法活動,然而各國的理發內容卻各有所長、莫衷一是。目前關于風險轉移與風險負擔的規則歸納起來主要三種模式,即合同成立主義模式、所有權主義模式以及交付主義模式。
合同成立主義,顧名思義,即所謂買賣合同風險從合同訂立之初當即移轉至買方。
所有權主義,買賣合同風險的移轉以合同標的物所有權的歸屬為標準。標的物在因不可歸責于雙方當事人的事由而毀損、滅失這個時間點上使用權歸屬于誰那么就由誰來承擔風險。
交付主義,根據買賣合同標的物的實際交付時間點來判斷合同風險是否實際轉移。即買賣合同之風險轉移與標的物的所有權轉移相分離,以交付為界,在交付之前由賣方負擔,在交付之后由買方負擔。[2]
三、我國風險轉移與風險負擔規則
(一)一般規則
“交付主義”原則,即標的物實際交付之時風險轉移,而不管標的物所有權是否發生轉移。[3]交付也就是占有的移轉。現實交付和簡易交付、指示交付以及占有改定在風險轉移上的功能完全相同。交付主義中的風險轉移并不是以標的物所有權的歸屬為標準。只要合同標的物已經完成交付,即使合同買受人并沒有實際獲得合同標的物所有權,此時風險也定發生移轉。因此,在保留標的物所有權的買賣交易中,自標的物完成交付之后,風險立刻轉移。在不動產買賣交易過程中,雙方交付不動產之后,不管是否完成過戶登記,合同風險已經發生移轉。
《合同法》第142條后半句“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可見風險負擔的“交付主義”并不意味著風險負擔的轉移不可能與所有權變更同時發生。[4]我國《合同法》關于風險的責任分配只是在合同雙方當事人對此未作明確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揮作用。買賣合同風險轉移及負擔規則以“交付主義”為原則,以當事人約定和法律做出的其他規定為例外。
以下是“交付主義”原則具體適用:
1.貨交第一承運人
買賣合同中雙方當事人出現以下情況,即在沒有明確交付地點情形下,合同標的物的交付又不得不借助運輸以實現,那么,在出賣人完成將標的物交付給第一承運人之時,則視為履行了合同的交付義務,風險就轉移給買受人承擔。此規定只適用于出賣人代辦托運以及貨物買受人委托第三方承運的情況。如果合同約定標的物出賣人有義務在買受人所在處交付,那么此時出賣人僅僅將標的物交給承運人并不能視為履行交付。交付未完成也就無所謂風險移轉。
2.在指定地點貨交承運人
根據《買賣合同解釋》第十二條之精神,雙方事先約定由出賣人負責辦理托運,即標的物需要辦理運輸?;蛘唠p方雖未約定送貨上門,但約定出賣人必須將標的物運送到指定的地點交給承運人,然后由承運人運交買受人(即買受人指定了運輸路線)。最后自出賣人在指定地點貨交承運人,風險才發生轉移。
3.出賣人依法提存
根據《合同法》第103條,出賣人將標的物依法提存后,風險轉移至買受人承擔。
(二)特殊規則
1.在途標的物買賣時的風險轉移規則
“在途貨物買賣”中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自合同成立時起由買受人承擔。但這是有一個前提的,那就是合同訂立時標的物已經特定化。
在途標的物買賣中,風險自合同成立之時起移轉至買受人是有一個前提的,那就是合同訂立之時標的物已經特定化。所以,在途貨物買賣的標的物若為種類物,或者在買賣合同成立之時尚未完成特定化,即使買賣合同成立并生效,風險也不移轉。
在途標的物買賣中還有一個問題值得研究,那就是在途貨物買賣中買受人是沒有機會檢驗標的物是否合格的。因此,如果出賣人已經知道標的物毀損、滅失情況下仍然和買受人簽訂在途標的物買賣合同,那么對于買受人是非常不利的?!顿I賣合同司法解釋》第13條規定之理由亦在于此。在途標的物買賣合同風險移轉=合同成立+標的物特定化+出賣人善意。
2.買賣合同一方當事人違約時的風險轉移規則
買賣合同之一方當事人違約行為可能會對買賣合同的風險負擔產生影響。此時,標的物雖未交付,但是風險已經移轉至買受人?;蛘唠m然標的物已經交付,但風險并不移轉。
(1)買受人遲延受領。買受人受領遲延,即使沒有完成交付,風險自買受人違反約定之日起移轉由其承擔。之所以如此,因為出賣人已經完全履行了合同,應當被保護。
(2)買受人遲延提貨。當出賣人在交付期限屆至時將買賣合同約定之標的物放置于合同所明確的履行地,買受人沒有按照合同接受的,風險自后者違反合同之時起由后者承擔。需注意,交付期限屆滿前標的物必須特定化。
(3)出賣人的行為構成根本違約。在出賣人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合同的約定,以至于完全不能達到訂立合同的意圖構成根本違約時,阻卻風險移轉。
四、風險負擔和違約責任
(一)風險負擔與違約責任相互獨立
風險負擔是指買賣合同中的標的物發生風險時損害的承擔,該制度所面對的問題是買受人需否按合同事先約定向出賣人給付對價,出賣人能否就已經完成交付的標的物請求對價。因為違約所導致的損害賠償乃是違約方不履行或沒有全面履行其合同義務從而損害對方權益,進而應當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就其本質而言其實是一種合同責任。兩者都以買受人未能依買賣合同取得標的物所有權為前提,即未能達成合同簽訂的意義。就風險負擔與違約責任的關系而言,雖然兩者分屬不同的法律制度,其主旨、適用要件、效果等各不相同。[5]但兩者有著各自的適用條件,是兩個彼此獨立的法律關系。
(二)一方違約情況下的風險負擔
1.買受人受領遲延
買賣合同之中,買受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履行受領標的物的義務。如果因為買受人一方的原因,從而導致買受人沒有按照合同約定受領標的物,而出賣人僅憑其一方是根本不可能完成標的物交付的。根據風險負擔的一般原則為標準,此刻風險并未轉移至買受人。但是這種情況得到的結論明顯不符合公平正義的基本準則。
在上述情況中,違約方即有過錯的買受人不需要承擔風險,而嚴守契約的出賣人卻要承擔違約方行為造成的損害,這很明顯是對于違約方的放縱,不符合法理。我國合同法有明確條文規定,因為買受人單方原因導致出賣人沒有按照合同約定履行交付標的物義務,合同風險從買受人違反合同約定時發生轉移。
2.出賣人行為已構成根本違約
買賣合同的雙方當事人依據合法成立生效的合同確定雙方權利義務。出賣人應當保證其交付給買受人的標的物質量完好、符合合同約定的標準,足以實現雙方訂立合同的目的。但是,如果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出現嚴重缺陷,以至于無法實現買賣雙方的買賣合同目的。那么這種情況下,出賣人實質上已經構成根本違約,根據我國合同法148條之精神,此時風險并不發生移轉。買受人在發生上述情況下可以以標的物不符合合同為由拒絕受領,同時也可以以無法實現合同目的為由行使法定解除權提出解除合同。當然,此種情況下的風險不發生移轉其根本條件是出賣人履行合同交付標的物行為已經構成根本違約。倘若出賣人交付標的物的過程以及其標的物本身僅僅只是有少許瑕疵,并不足以構成根本違約。此種情況下,買受人并不享有法定解除權,同時亦不能阻卻風險移轉的發生。
綜合上述論述,當發生買受人受領遲延以及出賣人行為已構成根本違約時,違約行為會對風險移轉產生實質性影響,甚至在滿足一定條件下阻卻風險移轉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江海,石冠彬作.論買賣合同風險負擔規則——<合同法>第142條釋評[J].現代法學,35(5).
[2]田明.買賣合同的風險負擔[J].科技與法制,2012(21).
[3]張曉紅.買賣合同中的風險負擔問題探析[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0(1).
[4]李先波.履約中的風險負擔——以交付為視角[J].時代法學,2009.12.
[5]易軍.違約責任與風險負擔[J].法律科學,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