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長山
法治中國是新時期中國法治建設的核心任務和時代使命。縱觀30多年來中國的建設發展進程,呈現著從“國家構建”走向“共建共享”的變革軌跡。首先,從“先富論”到“三個代表”,以“先進性”構建替代“革命性”構建;其次,從“三位一體”到“四位一體”:凸顯整體布局中的社會單元和共建力量;再次,從政府行政管理到共建共享治理:單向構建走向雙向構建的戰略升級。
當下的法治中國建設應采取共建共享的建設路徑:其一,這是化解轉型風險的迫切需要;其二,這是社會主義國家性質的客觀要求;其三,這是傳統文化與本土國情的最優選擇;其四,這是共享經濟時代的必然反映;其五,這是世界變革趨勢的重要體現。
以共建共享理念和方式來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必然也是一個重大、復雜的變革創新過程。在國家與社會層面,“法治政黨”是共建共享的前提和保障;民主立法下的制度安排是共建共享的根本;協商民主的決策議程是共建共享的關鍵;公眾參與的法治化治理機制是共建共享的基礎。在中央與地方層面,首先是央地分權;其次是地方立法;再次是司法改革。在多元社會層面,首先,基層黨委政府的協調引導角色;其次是基層自治中的共建共享;再次是多層次多領域治理中的共建共享;最后是“軟法之治”中的共建共享。通過塑造雙向構建、多元包容、共建共享的法治秩序,進而實現法治中國建設的戰略目標。
(摘自《中國法學》2016年第6期,第5-23頁。)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