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霞+鄭立鵬
摘要: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專業在辦學過程中應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突破口,根據所服務區域、行業的發展需求,積極尋找切入點、創新點、增長點,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校企合作開展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根本點在于要發揮企業和學校各自的優勢,對接企業和學校各自的需求,實現企業和學校的合作共贏,協同發展。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體現產教融合以及校企協同育人,培養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
關鍵詞:應用性人才 校企共建 課程體系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國際高教界逐漸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視實踐教學、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國內的諸多高校近年也紛紛在教育教學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實踐環境的強化,因為人們已越來越清醒的認識到,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社會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2015年教發[2015]7號《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創新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以提高實踐能力為引領的人才培養流程。”“深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改革。以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技術進步驅動課程改革。”“加強實驗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按照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據生產、服務的真實技術和流程構建知識教育體系、技術技能訓練體系和實驗實訓實習環境。”
以天津科技大學應用文理學院以及通信工程(移動通信技術)專業為例。該專業的定位為應用型人才培養。作為地方性大學應加快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建立與企業的合作關系,與行業企業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需求實現對接。專業在辦學過程中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突破口,根據所服務區域、行業的發展需求,積極尋找切入點、創新點、增長點,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產教融合校企共建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改革,目前均仍處于摸索實驗階段,還不夠成熟,還有待完善。為了加快建立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的腳步,為企業培養合格優秀的應用型人才,我們以通信工程(移動通信技術)專業為例,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逐步形成較完善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一、應用型人才的特點
應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術和理論應用到實際的生產、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應用型人才的知識結構是圍繞著生產實踐的實際需要加以設計的,在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等基本工作環節上,特別強調基礎、成熟和適用的知識;而相對忽略對學科體系的強烈追求和對前沿性未知領域的高度關注。應用型人才的能力體系也是以生產實踐的實際需要為核心目標,在能力培養中特別突出對基本知識的熟練掌握和靈活應用;比較而言,對于科研開發能力就沒有了更高的要求。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更強調與生產實踐的結合,更加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如實驗教學、生產實習等,通常將此作為學生貫通有關專業知識和集合有關專業技能的重要教學活動;而對于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中特別重視的畢業設計與學位論文,一般就不會有過高的要求。
當然,應用型人才并不是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技能型人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強調理論與實踐并重,并且要在提高學生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要高于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而學生的專業技術技能更強調靈活應用,而不是簡單單一重復性的一線操作。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
筆者通過問卷調查以及走訪企業、高校,總結出當前本科教學存在的問題,歸納總結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以及企業所需人才的核心知識、技術技能要求等。并以此為依據,完成校企共建專業——通信工程《移動通信技術》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涵蓋很多內容,如培養目標以及核心能力的確定、課程體系的搭建、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基地建設等。如何在方案的制定過程中體現產教融合以及校企協同育人,正是我們探索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的重點。
1.培養方案的構建
依據教育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2015),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制訂專業教學質量標準,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合作關系,使高校更好地與當地創新要素資源對接,與經濟開發區創新發展對接,與行業企業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需求對接。
2.課程體系的實施
結合當前企業需求與本科教育要求,建立務實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專業能力扎實、具有行業應用實踐能力、良好溝通能力的技能人才。組織專業教師對行業企業進行調研,總結企業人才需求情況,確定專業發展方向。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教材、共建實踐教學平臺、聯合教學、共同開發教學資源庫、提供就業支持;同時充分利用企業、行業資源,培養老師的應用科研創新能力,提升專業參與行業科研的能力,推動應用科研反哺專業建設。
3.加強新型師資隊伍建設,打造“雙師型”高素質教師隊伍
由企業中具備講授課程資質的人員加入專業教學團隊,實現混編師資團隊形式,實現校企互通,專兼結合,共同開展教學與科研工作。所有的專業課程、課程設計及畢業設計均為校企共建課程,由企業工程師和專業教師共同承擔教學任務,共同做好課程建設與學生培養工作。課程實行“雙導師”模式,即每門課程均由一名企業人員和專業教師共同承擔教學任務。突出實踐特色,由企業工程師與在校教師共同指導學生畢業設計;為通信行業客戶提供更完善的解決方案。
4.校企共建課程的探索與實施
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校企共建課程是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的一個產物。校企共建課程的實施需要注意幾個方面:
(1)課程的選擇
并不是所有的課程都適合校企共建。一般選取實踐性比較強、對教師實踐能力要求比較高的課程為宜。這種情況下由校企共建可以彌補高校教師在實踐教學中的不足,以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2)合作企業的選擇
以《數據通信》課程為例,該課程使用的設備均來自中興通訊,所以企業選擇相對簡單,合作企業確定為設備供應商。具體的工作人員由企業指派,一般都是選擇熟悉實驗設備的工程一線人員且具備企業講師資格,這樣完全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
大部分課程對于企業的選擇都可以遵循這個原則,但也有例外。我們還有一門校企共建課程《專業英語》,由于課程沒有實驗設備。合作企業的選擇主要是看具體的合作人員,看他是否具備我們教學過程所需要的能力。
(3)合作方式的選擇
合作方式的選擇和具體課程相關。《數據通信》課程主要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所以合作的模式是校方教師負責理論教學,企業工作人員負責實踐教學,這樣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4)實施方案的確定
具體實施方案由參與的校方教師和企業工作人員共同商定。可以采用理論與實踐交叉、理論和實踐分開的方法,具體的教學方法需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來確定。
(5)學生反饋意見
每門課程結束后,組織學生填寫問卷,從而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形成良性互動,不斷改進課程教學的方式方法。
5.建立嚴謹、可操作性強的新型人才評價體系
建立面向應用型的新型人才評價體系主要包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技術課。新的評價體系主要以實踐能力為主的考核模式。
6.構建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相適應的教學管理機制
為了更好地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觀念、新思想落實到實際教學與管理中,必須構建一套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管理機制。
第一,管理制度改革。管理重心下移,支持和鼓勵二級學院進行改革實踐,從專業發展、教學運行、評價機制等方面給以更大的自主權。
第二,教學制度改革。建立教研室主任負責制、課程建設負責人制。教研室主任負責專業的日常教學與課程規劃,以及實驗室、校內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工作。每門課程確定一名負責人,負責課程教學改革與建設,加強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最終實現課程體系和結構的整體優化。
三、結束語
校企合作開展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根本點在于要發揮企業和學校各自的優勢,對接企業和學校各自的需求,實現企業和學校的合作共贏,協同發展。企業具備在相關領域的技術優勢、人才優勢、資源優勢,同時也面臨大量的技術應用型人才需求、持續的技術創新,以及社會服務等任務和目標。企業工程技術師資團隊擁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混編進入教學團隊,可以大大提高專業的實踐教學水平,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以滿足將來的企業需要。學院專業教師可以到企業共同承擔企業的一些應用型研究課題,協助完成企業的科研攻關和技術創新等。因此校企雙方可以進行人才共享,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人才的互補優勢,實現“優勢互補、互惠共贏”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參考文獻:
[1]魏克湘,劉迎春.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育,2011,(01).
[2]陳小虎.應用型本科教育:內涵解析及其人才培養體系建構[J].江蘇高教,2008,(01).
[3]中國工程院“創新人才”項目組.走向創新——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1).
[4]劉迎春,熊志卿.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及其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研究[J].中國大學教育,2004,(10).
[5]于雷.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機械類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制造業自動化,2010,(03).
[6]馬從國,倪偉.電氣信息類本科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構建[J].黑龍江教育,2010,(03).
[7]孫曉云,張剛,杜云.電氣信息類專業創新人才實驗區建設的探索[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0,(S1).
[8]王思華.基于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探討[A].第6屆全國高等學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9.
[9]宋起超,葉樹江.應用型本科院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多元化實踐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A].第6屆全國高等學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