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芳 徐澤蘭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護理聯合康復指導對糖尿病患者療效觀察。方法選取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名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的糖尿病護理,觀察組在常規的糖尿病護理基礎上給予中醫康復護理。觀察一段時間后,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及對護理的滿意度。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94%)明顯高于對照組(44%),觀察組總滿意度(98%)明顯高于對照組(70%),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護理聯合康復指導對糖尿病患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研究及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醫護理;康復指導;糖尿病;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23-129-03
中醫習稱糖尿病為“消渴癥”,是較為常見的內分泌系統疾病,臨床癥狀多表現為三多一少即多飲、多食、多尿及體重減輕等癥狀,且尿中多帶有甜味。隨著人們對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習慣發生改變,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生長,是一種終生性疾病,且伴隨有嚴重的并發癥,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反復感染等,糖尿病已成為僅次于癌癥、心腦血管第三大難治疾病。中醫認為,糖尿病的病因機制多為先天稟賦不足,臟腑柔弱、后天失養、感受外邪、情志內傷、勞逸失度、氣滯血瘀、胃熱、腎虛導致。據WHO報道,到2025年,全世界將有3億糖尿病患者出現,且并發癥日趨嚴重,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為此加強糖尿病及并發癥的護理,已成為關鍵。本研究選取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名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經過有效的治理與護理、健康宣教,使血糖控制正常范圍,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名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組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分組均經患者知情同意及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每組各50例,對照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38~72歲,平均(54.7±2.8)歲,病程3~17年,平均病程(12.2±2.2)年;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42~73歲,平均(52.7±2.2)歲,病程4-15年,平均病程(13.1±1.3)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護理方法
1.2.1心理護理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常伴有各種并發癥,隨著病程的延長,長時間的經濟負擔,病情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并發癥,患者易內心焦慮、恐懼。為此,通過與患者的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情緒波動,增強患者的信心和勇氣,告知疾病的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并對其進行健康教育、幫助、鼓勵,使患者心情飽滿、高漲,有利于疾病治療。
1.2.2飲食護理糖尿病患者飲食護理是關鍵,根據患者自身情況,為患者設定合理的套餐,要定時定量,做到少食多餐,避免暴飲暴食,食物多以蔬菜為主,口渴嚴重患者,可以用新鮮蘆根、葛根等泡水飲用,如出現低血糖時,應給予糖水,或少量巧克力、餅干等,如血糖得以控制可少食一些蘋果、梨、獼猴桃等水果。
1.2.3生活起居護理糖尿病患者要有一個舒適、溫暖的生活環境,如充足的陽光、空氣清新、物品擺放整潔,注意觀察患者尿量、神志、視力、血壓等情況,并做好記錄,記得定時定量給予胰島素,且定期檢測血糖指標,在口服西藥降糖藥時,要注意給要時間、給藥劑量,記錄給藥后效果和反應時間。
1.2.4中醫護理康復指導
由于長時間的高血糖常會引發多種突發性疾病,如突發性低血糖、腎衰、心血管疾病,為此,有必要為患者建立個人信息卡隨身攜帶,其信息卡內容應包括患者姓名、疾病名稱、家庭住址、工作單位、聯系方式、家人的聯系方式,防止發生意外。
護理人員要指導糖尿病患者血糖監測,遵循醫囑定時定量用藥,按期復查,記錄檢測結果,以便醫生根據患者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在使用胰島素過程中要注意保持在無菌環境操作,預防感染。運動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更為關鍵,尤其對老年型、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尤為重要,根據患者自身的體質可選擇適宜的運動方式,如游泳、慢跑、騎單車、打太極等,在運動過程中,不要過度,要循序漸進,不要加重心理負擔。
1.3治療標準
依據1997年美國糖尿病協會(ADA)提出了新的糖尿病診斷標準,病情穩定:患者血糖指標控制在范圍,無明顯波動,且無并發癥出現;較穩定:血糖指標下降,指標不穩定偶有波動,嚴重會出現并發癥;不穩定:血糖指標不穩定,甚至會出現上升現象,并發癥會有出現。總有效率=病情穩定率+較為穩定率。
1.4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f檢驗。P<0.05時認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情況比較
治療后,記錄兩組患者護理情況,根據護理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結果表明,觀察組總有效率(94%)明顯高于對照組(44%),兩組相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比較
護理一段時間后,記錄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根據護理情況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方式的滿意度,結果表明,觀察組總滿意度(98%)明顯高于對照組(70%),兩組相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3.討論
糖尿病發病原因多是由于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功能障礙導致的,其臨床特點多表現為“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輕”等癥狀,且發病率及并發癥較高,嚴重的可能出現心血管疾病甚至死亡。目前,臨床尚無根治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多依靠降糖藥物及胰島素進行治療,為此,糖尿病患者的康復護理非常關鍵,但臨床對其護理方法較為單一,不夠全面,其疾病控制不理想。
糖尿病作為慢性疾病,康復過程比較漫長,但由于經濟條件等原因限制,長期住院治療對于大多數患者不易實現,當患者血糖穩定、并發癥得以控制后即可出院。康復教育指導對患者來說非常重要,如血糖測定方法,胰島素注射方法,按時吃藥,注意飲食,作息要規律,勞逸結合,適當進行體育鍛煉。
中醫認為,消渴癥病因與患者自身身體情況,情志失調、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相關,所以中醫護理及康復指導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飲食習慣:中醫認為過食肥甘,致脾胃積熱,灼傷肺胃之陰,也可發為糖尿病。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食物過于肥膩,傷脾傷胃,氣血津液生化失常,糖尿病患者飲食要清淡,禁止食用含糖量較高的食物,可通過添加蔬菜、瘦肉或略加豆制品充饑,口渴甚者,可用鮮蘆根,葛根等煎水代茶飲。苦瓜、海帶、豬胰等能養陰潤燥,益肺補脾,對治療有利,可多食。若并發癰疽、瘡瘍、皮膚瘙癢等癥,則忌食魚、蝦、蟹、竹筍、牛肉、豬頭肉、公雞肉等葷腥發性食物。所以患者在康復過程中應注意飲食,按時進食。(2)生活規律:中醫認為氣血在不同時間注入人體,同時根據注入人體特點進行起居,所以患者在康復過程中注意起居有常,按時休息。(3)情志:消渴癥是一種慢性疾病,會伴隨一生,常會伴有并發癥,為此也會對患者造成心理負擔,影響患者的病情穩定,對患者的治療十分不利,嚴重的會加重病情,同時情志也會影響臟腑功能,所以在患者護理過程中要注意情志影響,護理人員要多加關注,與患者談心,讓患者正確對待疾病,增強患者治療信心,以高度責任感、同情心給予護理,為患者解除困難,使患者放心。
本次研究選取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名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經過有效的治理與護理、健康宣教,使血糖控制正常范圍,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比較兩組患者對康復護理的滿意度及臨床效果,結果表明:觀察組總有效率(94%)明顯高于對照組(44%),觀察組總滿意度(98%)明顯高于對照組(70%),兩組相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而可以看出,中醫護理聯合康復指導對糖尿病患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研究及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