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照萌 趙鵬


[摘要]目的研究鼻內鏡下淚前隱窩人路聯合上頜竇開放治療非侵襲性真菌性上頜竇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2011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非侵襲性真菌性上頜炎患者60例,所有患者竇腔內均存在密度較高軟組織影或斑片狀鈣化影或密度不均點狀影。將上述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n=30)與對照組(n=30),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均行鼻內鏡下淚前隱窩人路聯合上頜竇開放治療,對照組所有患者均行上頜竇根治術。術后兩組患者均以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竇腔。觀察統計所有患者臨床療效及術后病理檢查結果。結果經治療,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7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術后病理檢查,實驗組曲霉菌感染率(83.33%),毛霉菌感染率(10.00%),假絲酵母菌感染率(6.67%)與對照組曲霉菌感染率(90.00%),毛霉菌感染率(3.33%),假絲酵母菌感染率(6.6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鼻內鏡下淚前隱窩入路聯合上頜竇開放治療治療非侵襲性真菌性上頜竇炎具有療效顯著、創傷小、無顯著手術后遺癥等優點,值得應用于臨床。
[關鍵詞]鼻內鏡;淚前隱窩入路;上頜竇開放;非侵襲性真菌性上頜竇炎
[中圖分類號]R76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23-192-03
非侵襲性真菌性上頜竇炎是臨床比較常見的鼻竇疾病,傳統治療上多行上頜竇根治術,但上頜竇根治術創傷大、易感染,在臨床治療上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近幾年來,隨著鼻內鏡技術的快速發展,鼻內鏡技術已以其精細化治療,創傷小替代了上頜竇根治術,但存在著一定的復發率。為研究非侵襲性真菌性上頜竇炎治療的最佳治療方法,我院于2011年4月-2015年4月展開鼻內鏡下淚前隱窩入路聯合上頜竇開放治療非侵襲性真菌性上頜竇炎的臨床研究,其效果顯著,現對本次研究做如下總結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非侵襲性真菌性上頜竇炎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齡24~66歲,平均(41.4±1.5)歲。其臨床主要表現為頭痛、鼻塞、鼻腔異味以及涕中帶血等。行鼻內鏡檢查,其中中鼻甲肥大或腫大患者27例(45%),鉤突息肉樣變化或肥大患者39例(65%),鼻息肉患者16例(26.67%),鼻中隔偏曲患者21例(35%);術前行鼻竇CT檢查,其中上額竇內側壁部分骨質破壞患者14例(23.33%),其他患者均未見骨質破壞或吸收現象;行CT檢查所有患者竇腔內均存在密度較高軟組織影或斑片狀鈣化影或密度不均點狀影;將上述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n=30)與對照組(n=30),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均經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報我院倫理委員會備案處理。
1.2手術方法
1.2.1實驗組實驗組所有患者均行鼻內鏡下淚前隱窩入路聯合上頜竇開放治療。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鼻內鏡下輔助操作。上頜竇前壁與上頜竇內壁交界位將黏膜切開,并將黏骨膜切透、分離,直至上頜竇自然開口位,避免傷及膜性鼻淚管,內移鼻淚管瓣及下鼻甲黏骨膜,打開上頜竇內側壁及下壁,以鼻內鏡完全暴露上頜竇腔,若上頜竇發育正常,則繼續向前擴大開口,開放齒槽隱窩,徹底清理上頜竇前下壁、內下壁,然后將鼻淚管膜性鼻甲瓣,對位縫合黏膜切口。術后定期清理肉芽組織及鼻腔痂皮,避免竇口閉鎖,鼻腔粘連。術后30d內,每7d使用100mL生理鹽水沖洗上頜竇術腔1次,然后每30d沖洗術腔1次,連續沖洗3次,其后每月使用100mL生理鹽水沖洗上頜竇術腔1次至6個月。所有患者均隨訪1年。
1.2.2對照組對照組所有患者均行上頜竇根治術。
1.3療效判斷標準
按照1997年海口鼻內鏡術療效標準,按照患者術后術腔改善狀況對手術療效進行評定。治愈:術腔黏膜術后90d上皮化,行鼻內鏡檢查患者竇腔黏膜光滑,腫脹不明顯,分泌物無異常,鼻腔通氣良好;有效:術腔黏膜術后120~180d上皮化,行鼻內鏡檢查患者竇腔黏膜光滑,腫脹不明顯,分泌物無異常,鼻腔通氣良好;好轉:術腔竇腔感染延續,且延續感染時間在180d以上;無效:延續感染時間在1年以上,或90d內需再行手術治療。總有效=治愈+有效。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l6.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經治療,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0.00%,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病理檢查結果比較
經術后病理檢查,實驗組曲霉菌感染率(83.33%),毛霉菌感染率(10.00%),假絲酵母菌感染率(6.67%)與對照組曲霉菌感染率(90.00%),毛霉菌感染率(3.33%),假絲酵母菌感染率(6.6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真菌性上頜炎主要包括侵襲性與非侵襲性,其中非侵襲性真菌性上頜炎較為多見。真菌能夠在鼻腔、鼻竇內長期生長且無臨床癥狀。若患者抵抗力降低,抗生素應用失當,鼻腔解剖結構發生變化以及病變引發鼻腔、鼻竇出現引流障礙,發生代謝性疾病,均能夠導致繼發性真菌感染,引發鼻腔、鼻竇病變,并表現出相關臨床癥狀。其發病率依次為上額竇、篩竇、蝶竇,額竇發病比較少見。其臨床主要表現為頭痛、鼻腔異味、鼻塞、抽吸痰中帶血、涕中帶血等,上述癥狀和慢性鼻炎、鼻竇炎臨床癥狀極為相似。行CT檢查,真菌性鼻、鼻竇感染可見鼻竇軟組織影像中斑片狀或點狀鈣化影,故臨床常以CT檢查確診。此外,行CT檢查是否存在竇壁骨質破壞或吸收可以輔助判斷患者是否發生非侵襲性真菌感染,但是對于非侵襲性真菌感染仍然要依據組織病理以及真菌學檢查。在本研究中,23.33%的患者上額竇內側壁部分骨質破壞,其他患者均未見骨質破壞或吸收現象,但術后組織病理檢查顯示所有患者患者均為非侵襲性真菌性上頜炎,提示組織病理以及真菌學檢查在判斷非侵襲性真菌性上頜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研究發現,在所有致病菌中,曲霉菌的感染率在80%以上,并且可累及所有鼻竇,但多數患者發生于單側。在本研究中,兩組患者術后病理結果均為真菌感染,且霉菌感染率均為86.67%,與上述研究一致。兩組竇腔黏膜檢查無真菌菌絲,與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不侵襲黏膜的特點完全相符。
鼻內鏡下淚前隱窩入路聯合上頜竇開放治療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能夠將鼻腔、鼻竇內病變組織完全清除,使鼻腔得到充分開放,鼻腔結構異常得到糾正以確保鼻竇引流、通氣以及鼻竇纖毛正常功能的發揮。術中淚前隱窩入路聯合上頜竇開放進入上頜竇可避免竇口鼻道引流不暢,同時還可避免上頜竇根治術導致的閉鎖、狹窄等事件發生。以淚前隱窩進入,經鼻內鏡可全面察看上頜竇各個部位,無死角,可徹底清除病變,避免真菌團塊及病變黏膜殘留。與上頜竇根治術相比較,經鼻內鏡手術具有術野清晰、創傷小、不損傷鼻腔、鼻竇生理功能諸多優點。同時,術后應用生理鹽水沖洗上額竇腔既能夠將竇腔內分泌物徹底清除,又能夠將殘留病灶徹底沖出,有效糾正了上頜竇腔內的炎癥狀態。
綜上所述,鼻內鏡下淚前隱窩入路聯合上頜竇開放治療非侵襲性真菌性上頜炎具有療效顯著、創傷小、無顯著手術后遺癥等優點,是目前治療非侵襲性真菌性上頜竇炎較為理想的術式,值得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