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勞務派遣是種新型的勞動方式,但是因為立法對勞務派遣規定的模糊性,導致實踐中存在許多的難題。本文以勞務派遣為切入點,分析了在該法律關系中,勞動者權益保護存在的漏洞,并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勞務派遣;勞動者;權益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08-0259-01
作者簡介:包穎杰(1993-),男,漢族,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學,2012級法學學士,研究方向:勞動法。
一、勞務派遣概念的認知
各國雖然對“勞務派遣”作出了不同的稱呼方式,但是其內涵大致相同。我國很多學者,也從多個角度對“勞務派遣”含義進行界定,有的學者以派遣單位作為研究中心,提出勞務派遣是派遣單位與勞務者之間簽訂了派遣協議,勞務者根據協議約定的內容,到用工單位提供勞務活動;有的學者以三方主體關系作為研究點進行了描述,即勞務契約僅存在與派遣方企業與勞動者之間,勞務關系僅存在與勞動者與其它企業之間。在我國《勞動合同法》雖然涉及到勞務派遣,但是并沒有做出明確的定義。結合不同學者對勞務派遣的認知,可以將勞務派遣做出如下定義:勞務派遣方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建立起勞動關系;勞務派遣方與其它用工單位簽訂派遣協議,將勞動者派遣到相應的用工單位,提供勞動服務,派遣方從用工方獲得派遣費用,并且支付部分費用給勞動者的行為。
二、勞務派遣中勞動者權益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平等權實行困難
在《勞動合同法》63條中提到了,用工單位中勞務派遣人員,與該單位的正式人員應當同工同酬。在實踐中,這種規定形同虛設。首先,勞務者的報酬標準如何確定?其次,同工同酬的要求與勞動者崗位之間存在矛盾。我國《勞動法》規定了同工同酬,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勞動者權益,實現勞動者之間的平等。但是仔細思考這個問題,該單位的正式員工基本上經驗、專業能力、技能水平都要比被派遣的勞動者高,在同一個崗位中,這些因素也會存在不同,如果非要強制性地讓每位員工酬薪相同,容易降低員工工作的熱情,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因此,很多單位并沒有嚴格遵守“同工同酬”的規定,導致這項法律條文失去了意義。
(二)派遣協議自身存在矛盾
《勞動合同法》59條對用工單位應當承擔的義務作出規定,即應當承擔的是用人單位之外的義務。但同樣是在該法當中的92條中有規定了:如果派遣者遭受了損害,則用工單位需要承擔連帶責任。前者是肯定了用工單位承擔獨立責任,但是后者卻作出了否定。與此同時,勞務派遣關系的建立,是由用人單位與用工單位,通過簽訂協議的方式建立的,其中很多都涉及到被派遣者的利益,但是法律卻忽略了被派遣者參與派遣協議簽訂的權利,導致派遣者無法對自己的權益提出異議。
(三)對“三性”的解釋模糊不清
《勞動合同法》當中對勞務派遣的適用范圍作出了規定,即該崗位必須滿足“三性”要求,即輔助性、臨時性以及替代性。對于該“三性”的進一步解釋,全國人大也給出了答復。比如臨時性,即指的是派遣期限不能夠超出6個月;輔助性指的是,該崗位并不是本單位的主營崗位。替代性,指的是原來崗位的員工,臨時無法暫時無法上班。由此可見,雖然對這三性作出解釋,但是仍然存在模糊性。這也導致了用工單位根據自身需求,隨意對該“三性”作出解釋。
三、勞務派遣中勞動者權益保護的途徑
(一)保證同工同酬
首先,法律應當保障被派遣的勞動者參與到勞務派遣協議簽訂的權利,使其能夠了解與自身利益相關的條款內容,并且提出異議;其次,派遣方幫勞動者辦理工資卡,由用工單位直接向卡中發放工資。這種方式,一方面避免派遣方拖欠工資,另一方面也節約了用人單位時間和成本。最后,建立起電子化的信息平臺,將被派遣的勞務者個人信息、工資信息等,都記錄在平臺當中,方便勞動者的查詢,同時也保證了報酬的透明度。
(二)規范勞務派遣協議內容
首先應明確用工方的獨立責任,勞務派遣者大部分時間都在用工單位度過,承擔著生產工作的責任,因此作為派遣方,承擔的應當是諸如報酬、保險等于生產管理活動無關的責任;而關于勞動環境、管理模式、休假等人身相關的,應當由用工單位承擔。其次是細化連帶賠償適用范圍。當勞務派遣方與用工單位串通,共同采取了某種行為侵犯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或者在管理的過程中,都存在瑕疵,導致被派遣者利益遭受損失,此時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三)明確“三性”適用范圍
在日本的《勞務派遣法》當中,根據經驗主義的指導原則,共列舉出了100多個勞務派遣者可以適用的崗位,用工單位只能夠在法律規定的這些崗位中適用勞務派遣,其它的崗位一律不得適用勞務派遣。筆者認為,針對我國目前對“三性”規定過于模糊的現狀來看,可以借鑒日本的立法方式,根據經濟發展和勞動力的變化,對“三性”適用范圍作出清晰的劃分。不同地方勞動力市場發展不同,各地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在遵循基本法規定的基礎上,作出差別性規定。
四、結語
勞務派遣既滿足了當下對靈活用工的需求,同時也促進了就業率的提升,因此該項勞動形式發展迅速。隨著勞動力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對于該問題的研究會越來越多,很多問題也能夠引刃而解,勞動者的權益也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
[參考文獻]
[1]李凌云.國際勞工組織對勞動力派遣的法律規制[J].工會理論研究,2011(3):1.
[2]徐艷.勞動力派遣機構的法律規制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