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法玲
摘要:對外漢語教學,除了要有效結合高校中文系的漢語課程體系之外,還要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引導下結合其他相關學科,全面樹立漢語文化教學理念,創建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導入機制,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對漢語學習的興趣,從而實現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同時也使漢語走向世界創造良好的條件。從文化導入環境分析對外漢語教學改革路徑。
關鍵詞:文化導入 意義 教學改革 路徑 對外漢語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以及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影響下,世界各地興起了漢語熱,國內各大高校紛紛開設對外漢語專業,并逐漸增加招生規模。由于受到語音、詞匯等基礎理論的限制,學生對漢語的理解掌握處于一個較為淺顯的水平,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對外漢語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文化導入受到了廣泛關注并逐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用開來。
一、文化導入環境
學習中華文化是學習漢語的必要條件,語言與文化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漢語的學習是進行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掌握漢語這一中華文化的載體,才能真正理解中華文化;相反當對我國的文學、風俗等有確切的了解的時候才能更加準確的理解漢語。
在掌握漢語的基礎上,領會我國的文化內涵才是我國進行對外漢語教學的真正目的。在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長期處于弱勢地位,對外漢語教學變成了對生字詞等基本知識的傳授課,文化內涵的缺失影響了學生對漢語之美的認識以及學習的興趣。因此必須將對外漢語教學根植于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增強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
在外來語言、網絡語言等對漢語表達的影響下,漢語的純粹性逐漸削弱,而功利性卻增強。對此我們必須承擔起漢語復興的重要歷史使命,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引入文化使學生真正認識漢語、用好漢語。
二、文化導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文化導入就是要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文學、哲學等與文化有關的因素,以此來提高教學的趣味性與知識性,并促使教學目的得以實現。我國當前的對外漢語教學面臨漢語教學與文化教學相脫節等問題,因此加強文化導入十分重要。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滲透文化因素,有助于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全面提高,有助于重新挖掘和弘揚漢語中深厚的文化,有助于突出漢語的文化屬性,使對外漢語教學獲得新的生命力,更有助于提升對外漢語教學的趣味性與知識性最終達到對外漢語教學目的。
三、基于文化導入環境的對外漢語教學改革策略
(一)增強漢語教學的文化深度
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帶有天然的文化屬性。所以在對外漢語教學改革中,增強人文知識顯得十分必要,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將漢語置于深厚的文化背景中進行學習、研究。例如從古代語料、語言趣話等中探究漢語發展的歷史;從文化變遷中探究語法結構的演變;從詩歌韻律中傳授語音知識;從文字發展的歷史中推敲漢字構造的變化。這樣通過豐厚的傳統文化知識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對漢語文化認同的過程中教學的文化深度也得以提升。
(二)創新教學新理念
針對傳統教學觀念,教師絕對掌握著學習者的學習內容與時間,學習者僅能以單向輸入的方式來獲取知識,而此種被動接受式的教學模式所傳授的理論與知識,難以體現學習的本位性與主動性,另外,在此框架內,較大程度抹殺了學習的獨立性與主動性。而構建主義理論提倡學習者需以一種探究性、自主性狀態投身學習,此種學習狀態不僅能夠充分體現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而且還可保障教師指導質量,實現創贏。
近年來,我國對外漢語教學得到長足發展與進步,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學習漢語的熱潮,而出現此喜況的積極推動者,便是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提升及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而在研究對外漢語教學理論上,略顯薄弱與不足。基于西方國家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普遍盛行之際,國內對此卻較少涉及。諸多對外漢語教師對于此理論還不夠了解,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甚至聞所未聞。基于客觀因素來考量,在對外漢語教學實際落實過程中,具有西方背景的學生與始終秉持傳統教學方法的教師間存在者激烈的沖突,在此領域內,是持觀望態度,還是認真研究,以不變應萬變,大膽嘗試,并用這一新興理論來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指導,最終答案乃是顯而易見的。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已開展多年,而在教學實際推進中,存在著許多教學難點,一些研究人員與教師著手于教學法、漢語本體,通過自身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就。但一些普遍存在的難點,如語法教學中的助詞、補語、被動句及“把”字句等,仍然是對對外漢語教師、學生造成困擾的地方。所存在的這些難點,之所以多年未曾解決與突破,在某種程度上可能相關與傳統的教學理論。
(三)革新教學方法
在當前的對外漢語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就開始從事對外漢語教學,他們缺乏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對學生的深切了解,對平等觀念和包容意識的重視,對教學活動的可預知性及可接受性的思考。然而提高學生學習和實踐能力才是教學是真正目的,因此鍛煉對外漢語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十分重要。教師必須革新教學方法,有效運用啟發式、調研式、探討式等多種教學方法,最終形成教師主導下的以學生為主體,以應用為目的的全新的教學模式。教師除了要有效利用課堂教學的優勢之外,還要積極組織和鼓勵學生到實踐中去,除了要遵守國家的相關政策之外,也不能忽視對外漢語教學的實際以及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例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周末或者節假日,舉辦互助語言學習活動等,鍛煉學生運用語言的實際能力,使學生增強對理論知識的把握。
(四)豐富教學內容
語言教學有第一語言教學和第二語言教學兩個方面,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第一語言教學,而且在畢業之厚留學生還有接受第二語言教育。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面對身份和思想的轉化問題,所以在教學中可以吸取西方的體驗式教學中的精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增加文化行為訓練,也可以在遵守課程目的、性質的基礎上,擴大語音、語法等具體教的文化知識內容的比重。例如,在詞匯教學中對漢語詞匯系統及其發展演變、色彩意義等進行有效講解,從而使學生更加理解;在語音教學中增添對漢語語音演變歷史及其政治、文化等背景的介紹;在語法教學中要促使學生對漢語結構有一個新的認識,要對其背后的文化因素進行有效講解;在修辭教學中要有效運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增添民俗、禮儀等知識,從而豐富教學內容。
(五)利用對媒體教學
隨著多媒體教學的發展,對外漢語教學必須對其有效運用,使其發揮自身在文字、聲音、視頻、圖像等方面的優勢,這樣學生將會對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有最直觀的感受,而且有助于他們將來的畢業后的實踐運用。除此之外,高校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要選擇適宜的教材,并有效運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在知識經濟迅速發展的新形勢下,單一教材已經不能適應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要求,所以充分尊重課程自身的特點,有效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這樣才能夠使教學真正達到應有的效果。
四、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外漢語教學面臨著新的教育形勢,必須深刻把握教育規律,為語言教學營造深厚的文化背景,豐富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為漢語文化教學理念為核心,最終促使學生運用和傳播漢語的能力得以增強。
參考文獻:
[1]金釧.文化導入在外語教學中的探討[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01).
[2]黑琨,王鳳苓.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教學[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03).
[3]焦燕.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