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
摘要:中職學生畢業實習是走出校門,邁向職場的最后一個教育環節。有效提升營銷專業實習生入職試用期成功率是幫助學生就業創業的手段之一。以浙江省麗水市職業高中為研究樣本,采用問卷,訪談,企業和課堂觀察等研究方法,發現問題的原因是:一是營銷課堂上敬業精神缺乏。二是在校期間缺少實習環節。三是營銷禮儀課沒落實到位。四是沒有引導學生對自己進行正確的定位。五是沒有進行奉獻精神教育等。最后根據職教理論和作者的教學實踐,針對營銷課和企業實習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中職 營銷專業實習生 入職試用期
一、中職見習生試用期的尷尬
國家教育部對于中等職業學校(以下簡稱“中職”)的畢業生見習有明確的規定:“頂崗實習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是實習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重要途徑(教育部職成教司2010年9月16日,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規定)。著名職教專家唐遠蘇教授指出,畢業見習是中職教育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如同足球比賽的最后“臨門一腳”,對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意義重大。目前,中職學校采取“2+1”的形式,即前兩年在校學習專業理論和技能,最后一年由學校推薦到相關企業進行見習。而每年高二的6、7月份(即學生開始見習的時候)是營銷教師和班主任最擔心的時候,因為每年總有許多見習生在試用期被企業認為不適合從事營銷工作而被拒絕。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就業的障礙?
帶著這個困惑,我們在2015年的畢業季對用人企業進行了走訪,企業人力資源老總們和帶教師傅們道出了拒絕實習生的原因:
1.實習生缺乏經驗和敬業精神,看重短期薪酬
企業接收見習生不但不能馬上產生效益,而且培訓要付出成本。多年來一直和麗水職高保持用人合作關系的杭州統保電器維修公司則直言:招收實習生就是為了長遠打算,培養后備的生力軍。而見習生們目光短淺,不諳世事,招聘會上一見面就提出“我一個月工資是多少”等問題,而不是問“我能為公司做什么”。他們過分注重短期效益,忽視了長遠的營銷生涯發展。在問卷中,人力資源老總們指出:我們最鄙視這些“鼠目寸光”的實習生,我們歡迎的是“干一行,愛一行”的有敬業精神的學生。
2.實習生營銷禮儀和修養欠缺
在下企業調查中,企業負責人感嘆:客戶就是上帝,就是“金主”。不懂得尊重客戶,我們就攬不到業務,就無法生存!但這些“95后”的少年心高氣傲(很多是獨生子女),在家里被父母寵壞了,不知道如何尊重他人和與客戶正確溝通。一旦受一點委屈,要么與客戶爭得面紅耳赤,讓客戶下不了臺;要么立馬走人,炒企業的“魷魚”,把企業置于尷尬的位置。用企業老員工的話說就是:沒禮貌,欠修養。
所以他們對實習生并不是很歡迎,要求學校增加營銷禮儀方面的教育。
3.實習生對自身營銷生涯發展毫無定位,輕視長期生涯發展
在與學生的訪談中發現,學生選擇見習公司和崗位時,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學生不是根據自己的專業能力和興趣選擇公司,而是他的好朋友到哪里上班,他也不假思索地到同一公司應聘。一旦發現該公司不符合自己的“胃口”,立馬跳槽走人,全然不考慮自己的職業特點和給企業造成的損失。
4.實習生適應企業環境需要的“磨合期”太長
企業文化(企業的價值觀)是一個企業的“靈魂”,是企業除了物質層面以外的重要的“精神裝備”,是企業賴以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實習生習慣了校園生活,進入企業后要適應目標企業的企業文化(價值觀),這個“磨合期”越短越好。開發區一家物流公司的帶教師傅談到他所帶的兩個“徒弟”就直搖頭:“我們公司提倡:快速,高效,客戶至上(實際上就是該企業的企業文化/價值觀),而那兩個小年青(指實習生)把在校期間的壞習慣帶到了公司,上班遲到,玩手機,干了半個月我就對人力經理說:這樣的徒弟我帶不了。”說明學校的培養和企業的要求(尤其是企業文化方面)存在距離。
二、目前中職營銷課程和企業需求之間存在的差距
針對營銷企業的用人需求,我們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和課堂/企業觀察等研究方法,發現我們目前的營銷課堂和實習前教育存在以下的問題:
1.營銷課程過于注重理論和技能目標,對敬業精神等情感目標涉及較少
從課堂觀察和問卷中得知,由于受到技能統測的壓力,教師千方百計要在規定課時內落實相關的知識點和技能目標,對企業看重的敬業精神(包括“工匠精神”)則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殊不知,在中職課堂中,知識和技能目標要落實,“敬業精神”等情感目標同樣要落實。因為“敬業精神”是學生創業不可或缺的因素。
2.在校期間的見習環節被“省略”,導致學生工作經驗缺乏
教育部職成教司明確指出,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在校實習是必須的環節(教育部職成教司,2010年)在企業實習的學生在問卷中反映,在校兩年期間一直呆在校內,沒有機會見習,所以一進入企業就有一種緊張的,不適應的感覺。由于近幾年社會對學生安全的問題非常關注,學校顧及安全問題,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減少甚至取消見習環節。對中職學生來說,在校期間的實習/見習是不可替代的。在岸上比比劃劃永遠學不會游泳,要學會游泳,就必須下水,中職學生實習經歷是課堂知識所無法取代的。學校不能“因噎廢食”,以“安全”為借口停止實習。
3.營銷禮儀課成了“擺設”
營銷是服務行業,企業希望我們的實習營銷員注重禮儀,彬彬有禮。但課堂觀察中發現:雖然中職營銷專業班級開設了營銷禮儀課,但教務部門對理論和實訓課較為重視,對營銷禮儀課則有一種“可有可無”的心態。教師是從旅游專業抽調過來的禮儀教師。對營銷專業一無所知,上課不知不覺地就會舉出旅游行業的案例。營銷班級的禮儀課沒有起到企業預想中的作用,沒有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
4.職業生涯發展課“走過場”
雖然開設職業生涯發展課,但課堂觀察發現,職業生涯課在職高是作為一門公共課,和營銷禮儀課一樣,負責“職業生涯發展”課教學的教師,在汽修,旅游,機電等不同的專業班級用的是同一本教案,任課教師對營銷專業一無所知,所有的專業班級都“一視同仁”,全然不考慮特定行業和專業的職業生涯發展特點。
5.營銷企業文化被營銷課程“忽略”,導致“磨合期”變長
在訪談中發現,所有的5名營銷教師都畢業于營銷或電商專業,在大學期間也接觸過“企業文化”。但由于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受到技能考核和期末統測的壓力,“企業文化”在課堂中都是一帶而過。有教師在訪談中說:“教材中沒有‘營銷企業文化這一章節,所以我們沒必要畫蛇添足,應該把寶貴的課時用在刀口上”。認識上的偏頗,導致學生對營銷企業文化一無所知。但事實上,在下企業的問卷和訪談中均發現:企業對員工的需求中是包含企業文化的,所以營銷課滲透企業文化不是畫蛇添足,而是迎合企業的需求,同時為學生創造有利的就業背景。企業歡迎的是與企業“志同道合”的員工。如果實習生擁有與企業相同的價值觀,企業人力資源老總在實習生進入公司“磨合”一段時間后就會由衷地發出感嘆:這就是我需要的員工!從而做到減少“磨合期”,達到與企業的零接軌。
三、如何根據營銷企業的需求改進中職營銷課程
根據職業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我們認為營銷課堂和實習場所應做到以下五點:
1.營銷課堂中不僅要有營銷理論和技能,還要有敬業精神教育
如前所述,企業歡迎擁有敬業精神的實習生。目前,“工匠精神”(即精益求精,勇于創新,對客戶負責的精神)教育在我國職業院校已深入人心。營銷專業是服務行業,也要追求“精細,待客戶如上帝”的工匠精神,在案例教學和項目教學中,應體現和滲透“為客戶服務入微”的工匠精神。同時借助當前校園內“工匠精神”教育的好時機,把“敬業精神”(包括“工匠精神”)深入每一個營銷學生的意識中。比如,“海爾”集團在上個世紀初創時就在全國率先推行“客戶檔案”,把每一個“海爾”的客戶需求詳細記錄在案。海爾的一名客戶經理曾說:對產品精雕細琢,對客戶精耕細作。正是因為海爾“精細,周到”的“工匠精神”,贏得了客戶的深度信賴,企業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在營銷案例教學中可多出現這樣的案例來引導學生。
2.在校2年內至少安排一次短期見習
在校期間的見習對學生意義重大。學校應做好周密安排,克服安全隱患,安全問題確保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努力,事先有周密的預案,把實習前教育落到實處。同時讓學生盡快熟悉目標企業的企業文化。在課堂中潛移默化。做到與目標企業的“零接軌”。在企業觀察中發現,麗水職高的汽修專業從2014年開始和麗水市開發區的“嘉利”公司實行校企合作,辦有“嘉利”冠名班。學生每年要抽出一個月的時間到“嘉利”公司實習。在赴企業實習前,學校和“嘉利”公司專門花一天時間請資深員工用PPT和企業現場講解等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本企業的企業文化。學生在企業中不但提升了操作技能,而且熟悉了目標企業的企業文化。在兩年后的應聘中,學生明顯比其他學校的學生(沒有參加過在校期間實習的)顯示出更強的適應能力。所以,在校期間的實習表面上占用了課時,但從學生長遠的職業生涯發展看,能夠讓學生盡早獲得工作經驗,博得企業的認可和歡迎,是非常值得的。
3.營銷禮儀課應落實到位,且要體現“營銷”特色
在與禮儀教師的訪談中,禮儀教師主動提出,我們應該到營銷企業去熟悉企業環境,這樣上課才能貼近企業實際,上出學生歡迎的好課。讓禮儀教師下營銷企業,熟悉企業的環境和企業對員工的需求。同時學習初步的市場營銷課程并考出營銷員中級證書。或者可以考慮讓營銷教師學習禮儀課程,然后根據營銷課的特點引導學生學習營銷禮儀。不能再讓企業評價我們職校的學生是“沒素質,欠修養”。如麗水職高“德眾”汽車營銷班級,根據企業的需求開設了汽車4S店營銷禮儀課教育,采取本校教師和聘請在職的客戶經理進課堂上課的方式,學生收獲很大,這個班在實習時,前臺服務禮儀非常到位,得到了汽車4S店領導們的一致認可,增強了學生的就業能力。
4.職業生涯發展教育落到實處
如前所述,學生之所以“盲目擇業”,是因為注重短期薪酬,沒有意識到長遠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意義。所以在營銷課和職業生涯發展課上,可以舉一些本校成功的職校實習生的案例,以活生生的案例教育學生不要把短期的經濟利益看的太重,眼光放遠一點。“天道酬勤”,付出總有回報。比如,麗水職高把本校校友,著名的企業家“肥貓火鍋”的老總史靈偉請入學校開講座,講述他當年如何“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為短期高薪所誘惑,一門心思做餐飲,最終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的案例。臺下的同學聽了感觸很深,意識到:三心二意成不了大事,唯有堅持才能勝利!同時,和營銷禮儀教師一樣,鼓勵任教營銷班級的生涯發展課教師學習初步的市場營銷課程并考出營銷員中級證書。這樣,他們在執行課程時,可以針對營銷班級的實際,更好地引導學生掌握職業生涯發展的知識,使生涯發展課真正體現它對學生畢業實習中擇業就業的指導作用。
5.把營銷企業文化導入營銷課堂,做到零接軌營銷企業需求
“教師自身就是課程”。教師不應該對原有教材生搬硬套,可根據學生和企業的具體情況對課程進行改進。原有的市場營銷教材是沒有“企業文化”這一章節。教師可根據營銷企業的實際增添營銷企業文化,增強學生對營銷企業的適應能力,做到畢業、就業“零接軌”,縮短學生適應企業所需的“磨合期”。比如,在講授《市場細分》章節時,教師就可以把美的電器開發單身漢用的“迷你冰箱”案例導入課堂,因為美的電器的企業文化中就有“為客戶創造價值,客戶至上”的內容,自然就導致了為特殊的客戶量身定做的新產品來滿足目標客戶的需求。作為營銷教師,應根據企業的需求來創新營銷課堂,以滿足和引導學生的學習需求。
參考文獻:
[1]石偉平,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技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唐遠蘇.由企業看職業院校——職業教育管理新視角[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鐘啟泉.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4.
[4]亞克立·福奇.工匠精神[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5]高宏偉.在校學生創業之我見[J].現代營銷,2007,(07):43-47.
[6]教育部職成教司.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規定.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