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景城學校 高姬娜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景城學校 高姬娜
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戰略,要求每個社會成員具有終身學習和發展的能力,具有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明確要求: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正是基于這樣的一種認識,為了遵循教育規律,科學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真正實現減負增效,近年來,我們開始關注并研究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也不乏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但往往暴露出很多問題:
1.學生自主學習時不主動,坐享其成
學習本身就是要求學生自己能主動的學習,而有些學生由于學習基礎不理想等原因,在自主學習時,無論是個人獨立思考、同桌討論,還是小組合作交流,都沒有主人翁的意識,缺乏積極主動參與的精神。這些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參與度不高,他們的聽、說、思維能力就得不到提高,也影響了學習的效果,最后不得不由老師來按照原來的教學方法進行灌輸。
2.學生自主學習時不合作,各持己見
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中需要同組成員之間有大量的討論,通過互相交流來共同完成一個新的學習任務,要求每個學生既要努力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又要與同學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而做好自己分內事的目的就是合作。但是在自主合作學習活動中,有些學生,甚至一些相當優秀的學生認識不到這一點,只顧自己思考,不懂得合作,甚至不愿意合作,各做各的,各說各的,這樣根本不能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沒有達到教學的目的。這樣的自主合作學習也只是一種形式,不是真正的合作學習。
3.學生自主學習時無主見,人云亦云
自主學習要求每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主張,一個學習小組內的成員的先天素質和基礎參差不齊,對于同一個問題,有些學生會積極思考,發表自己的看法,而有些學生則不會思考或懶于思考,只會跟著別人走,別人說什么他就說什么,沒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從而導致課堂教學的失敗。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就越有接受知識的積極性,所以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要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興趣,在問題情境的創設上要具有趣味性、啟發性、針對性和引導性。我們可以給學生一個懸念,這個懸念必須是與所學內容相關的而且能夠激發學生求知欲的,教育心理學上稱之為組織策略者。例如,在講授“三角形內角和定理”之前,可先做出如下圖形,給出問題情境:在圖1中,l1∥l2,在圖2中,l1與l2相交,提問設計如下:


(1)在圖1中,∠1+∠2等于多少度?在圖2中,∠1+∠2等于多少度?
(2)在圖2中,與圖1中的∠1+∠2相比,減少了哪個角?這個角變到哪里去了?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于是,在學生已經熟知的“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這一結論的基礎上,巧設問布懸念,引入“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通過上述案例我們發現,懸念可以帶來兩個有意義的東西:探索和猜想。學生帶著問題和猜想進行探索,學習便有了任務驅動。伴隨著學習的進程,學生最終會找到答案,完成預定的學習目標,之前學生頭腦中的猜想也就成為同化吸收新知識的固著點。
本學期期中考試過后,我校對各年級中考學科的教學現狀進行了調研,以初二和初三年級作對比,從調研結果來分析,初二年級語文教師對學生的喜愛程度為30.5%,不及初三的35.2%;初二年級數學教師對學生的喜愛程度為33.8%,不及初三的37%;初二年級英語教師對學生的喜愛程度為30.5%,不及初三的30.7%。對照本次期中考試成績來看,初二語文、數學、英語平均分列于聯校的第四、第五、第五,初三語文、數學、英語平均分列于聯校的第四、第二、第二。從年級總體情況來看,初二總分位于聯校的第四位,初三總分位于聯校的第二位。這足以說明,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實施民主教學、微笑教學,使學生真正感到教師的親切和激勵、期待和摯愛,使學生能放松地學習與思考,從而形成課堂的合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學生的自主學習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才能實現。即使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我能學”的堅定信念,但是自主學習是一個摸索的過程,會出現許多事先意想不到的困惑,教師應當關注學生自主學習的整個過程,適時地進行指導,幫助學生走出困境,從而完成自主學習的過程。學生討論時,教師要走到學生中間,聆聽學生的思路、見解,并及時指導、點撥,幫助學生科學地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陶冶情操。舉例來說,最近我校數學教研組用循環實證的方法對最近大家熱議的后“茶館”式課堂教學進行了演繹推理和實踐操作,用事實來證明這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否適合我校學生的學情,是否有利于實現“減負增效”的教學效果。具體的做法是:由一位老師在同一年級的三個平行班中,分別用傳統的“滿堂灌”模式及后“茶館”模式對同一課題進行演繹,當堂進行檢測,對檢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例如,在教學“中點四邊形”一課時,教師首先講解“原四邊形滿足怎樣的條件時,它的中點四邊形是矩形?”在講解過程中,突出“原四邊形的對角線的作用”,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原四邊形滿足怎樣的條件時,它的中點四邊形是菱形?”“原四邊形滿足怎樣的條件時,它的中點四邊形是正方形?”最后各組選派代表交流談論的結果。這樣,把實驗探索的空間留給學生,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此外,還可以由學生自選課題、自行組織研究小組,以更多的形式進行自主實踐,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選擇和運用恰當的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進行自我檢查、自我評價、自我監控、自我優化,用已有的知識去分析問題、處理問題、解決問題。我們還應該引導學生發現自我存在的問題并解決問題,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真正做到善于學習。
總之,教師要善于靈活地運用教材,在課堂上采取多種方式為學生搭建“腳手架”,拓展學生交流、討論與合作的平臺,讓學生從“書中學”、“做中學”,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探索體驗,感受到獲得知識的快樂。